主要观点总结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人们需要走出家门,通过户外活动、社交互动等方式来积攒生活能量,避免长时间宅在家中导致内心萎靡不振。文章还提到了户外运动的益处以及如何通过社交活动解决内心的困惑。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生活需要走出去,积攒能量。
长时间宅在家会导致人精神不振,生活需要走出去,接触自然环境和社会活动来积攒能量。
关键观点2: 户外运动的益处。
户外运动可以提升人的精神状态,增强身体素质,是有效的能量交换方式。
关键观点3: 社交互动解决内心困惑。
社交互动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弱连接,解决内心的困惑,提高生活幸福感。
关键观点4: 制定“出走计划”的重要性。
给自己制定一个“出走计划”,参与户外活动、社交互动,可以让身心得到放松和成长。
正文
生活是讲究磁场的,能量是需要交换的。足不出户,人自己就会把自己憋出内伤。这篇文章3000字,预计8分钟读完,相信你会有收获。
作者
|
帆书 · 瑾山月
编辑
|
小眠宝
来源
|
帆书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
最近直播重点多,
预约保你有收获
👇
👇
👇
那些生活美满内心充实的人,都有个特征——不厌其烦地往外跑。
别说休年假去旅游,就是个普通周末,都带着一家人各处玩。
整天待在家里,人会慢慢地像见不着阳光的盆栽一样萎靡不振。
工作上的勾心斗角,生活中的琐碎日常,还有和人打交道的麻烦…常常把我们耗得身心疲惫。
可生命是需要滋养的,能量是流动的,人不能长期生活在逼仄的环境中。
人必须在路上重生!
想当初宅家时,她每天九十点才起床,之后一会吃点零食,一会看看电视,一会收拾东西。
坚持一段时间后,她终于找回了积极的心态,处理各种事情都很得心应手。
好运从不降临在逼仄的环境中,只有走出去,人才能找到更多的出路。
作家梭罗,在《河上一周》一书中就分享过自己的真实经历。
22岁那年,他因为工作、生活各种不如意,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三个月。
这期间,他懒得见人,懒得看书,甚至连吃饭都懒得动弹。
久而久之,他越来越没力气,只能一天天躺在床上熬日头。
短短一周后,梭罗发现自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完全打起了精神。
常年不晒太阳不吹吹风,不是把自己关在格子间,就是一天天窝在家里。
外界的能量进不来,而自己本就不足的精气神也会很快被消耗光。
人一定要走出去才行。
他年轻时,因为太宅导致各种事都进展不顺,工作怎么做也不出成果。
但世界的广阔令他大开眼界,跋山涉水的旅行,令他身心得到了锻炼。
一路上,他只感觉自己有使不完的劲,心里满满的都是好奇与期待,整个人的状态都好了许多。
爬单杠、撞大树、踢毽子、健身操……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不得不承认,规律性地户外锻炼,对提升精神大有裨益。
▲
保存图片,分享
朋友圈
如果没时间没条件去壮游,楼下溜达溜达也是不错的选择。
有段日子,他因为找不到工作一天天待在家里,心情很是低落。
一个大雪天的傍晚,他决定去附近找点吃的,竟发现外面很是热闹。
有叫卖红薯的商贩,有教育孩子的妈妈,还有吵架拌嘴的小情侣……
看着看着,他不由得会心一笑:
原来,生活这么有意思。
去菜市买点食材自己烹饪,或是去喜爱的街边小店打卡。
但比起健身房撸铁和居家跳操,我更建议大家去户外运动。
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感受风吹过耳畔的惬意,观察四季一点点的变化。
网上有个热议:都说消费降级,可远游的人是一点也没见少。
一会是大学生特种兵式的美食串场,一会是喊着“人生是旷野”的雪山登顶。
其实这不矛盾,平时省吃俭用,再把攒下的钱花在刀刃上。
去全新的环境中体验,去陌生的地方磨练,生活就永远有新鲜感。
给你3点建议。
但对于习惯性内耗的人来说,越是一个人在家越容易胡思乱想。
最好的办法,不是躲开而是融入,就是去人群中找回安全与归属感。
《破圈》一书中说:人与人之间的弱连接,往往能帮上大忙。
比如,你在朋友圈贴出合租信息,询问行业动态,打听学区医院。
大胆地主动起来,见到邻居热情地打个招呼,和同事朋友聚聚餐见见面。
我们心中的困惑,说不定就在这个过程中被轻松地化解掉。
上班最大的意义,不是那点工资,而是工作中有见人的机会。
▲
保存图片,分享
朋友圈
一个方案,你得整合甲方与老板的意见;一个项目,你得和同事通力合作。
有人说,工作是内耗的一大根源,但这也恰恰证明,搞好工作就能破除内耗。
把对他人的抱怨、揣测、讨好,替换成沟通、合作、协商。把对人际关系的恐惧,转换成做事的动力。
在志同道合者的协助下实现个人价值,可以说是最幸运的事。
于是我和他私聊,才知道他的转变竟然是从“好好上网”开始。
他戒掉了网游、短视频,开始参加网上的社群活动,再慢慢地拓展到线下,一步步从网络走进现实。
如今,是互联网的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聚合与互动。
网络是虚拟的聚集体,但这种虚拟,也可以通往一个个现实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