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盛夏
第四届通识教育联合暑期学校
即将在北京大学启幕
9门2学分课程
面向全球高校师生开放申请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中国音乐学院
通识教育名师继续开讲
北大校内选课与校外师生注册申请即将开始
敬请关注!
2015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开启了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合作与共同探索。
2021年,北京大学联手多所通识教育联盟高校,设立面向全国高校师生的通识教育联合暑期学校,旨在打造一个全国性的通识教育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该项目纳入北京大学暑期学校管理,邀请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中广受欢迎的通识课程教师在北京大学校园授课,促进通识融通,涵育通识文化,培养通识之才。
(按课名排序)
2024年7月1日至8月4日,
每门课程授课时间请参见北京大学暑期学校官网-下载专区-2024年通识教育联合暑期学校课程信息
北京大学
欢迎来自国内外优秀本科院校的优秀在校生(本科生或研究生)、高校科研院所的老师、北京大学本/硕/博学位项目校友申请,择优录取。不接受上述类型之外的其他人士申请。
北京大学本科生在北大选课系统中直接选课;
其他人员请进入北京大学暑期学校官网按提示进行注册申请
(5月6日10:00开放注册)
北京大学本科生:4月22日10:00至5月30日10:00
其他人员:5月20日10:00-6月21日10:00
详见北京大学暑期学校官网-报名信息
修完课程的北大学生可直接获得学分,非北大学生可获得北京大学暑期学校官方成绩单,凭成绩单向本人所在学校申请转学分。
http://summer.pku.edu.cn
(注册报名与选课之前请务必再仔细阅读北京大学暑期学校官网发布的相关信息)
按课程名称排序
更多课程信息请见暑期学校官网-下载专栏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教育问题,并推动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使用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有助于理解个体在给定资源的条件下如何估计成本和收益,并基于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做出决策,以及了解教育政策和干预的背后机理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本课程是北京大学通选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家如何思考教育现象、分析教育问题、评价教育政策,掌握分析教育问题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和方法,并了解学科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涵盖的基本内容有: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教育的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教育投资与教育成本,个体教育选择,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教育与社会公平等。
教师在详细介绍理论体系和知识点的同时,将选取我国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案例,如“双减政策”“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等,组织学生开展广泛讨论,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围绕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研究和具有前瞻性的前沿议题,拓展学生思考教育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升经济学视角下开展教育研究的学术志趣、研究能力以及学术写作能力。
马莉萍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马里兰大学联合培养),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访问学者。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教育政策评价、院校研究等,注重以经济学的视角开展教育政策评价。
教授多门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包括:教育经济学、教育研究过程与方法、高级定量分析方法、院校研究、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教育政策的经济学分析、博士生专题研讨课——教育经济研究设计、教育研究前沿专题、教育定量研究方法等。曾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等。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出版《教育经济学》《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流动状况》《中学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评价的视角》等多本专著,在《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期刊发表上近百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并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多次转载。先后获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优秀成果奖、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引作者、中国院校研究优秀青年学者、第三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市高教学会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奖、北京大学黄廷芳/信和优秀青年学者等多项荣誉奖励。
本课程在世界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基础上,通过对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艺术与建筑的起源、发展、风格特点及历史流变的讲解和考察,引导学生理解作为“人类文明摇篮”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特有的视觉与物质文化。本课程为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
贾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长聘副教授,美术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博士,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研究员,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高研院(UCL-IAS)邀访学者(2018)。
1998-200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获历史学、艺术学双学士学位;2002-200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埃及学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3-2004年开罗大学访问学者(考古学专业);2005-2015年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主专业为古代近东艺术与建筑史,次专业为古代埃及艺术史),获艺术史学博士学位;2015年秋归国从教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至今。
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与古代埃及艺术史,开设课程包括《美索不达米亚艺术与文明》(北京大学本科生通识核心课程)、《古代西亚北非神话与艺术》(北京大学本科生通识核心课程)、《亚述浮雕专题》等。
本课程是在两门教育部国家精品课基础上修改而成,两门精品课分别为2006年教育部评选的国家精品课程《西方文明史导论》和2018年教育部精品课《文艺复兴经典名著选读》。本课程分专题讲授从古典希腊到文艺复兴的欧洲文化的演变,重视在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和遗产。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大学生通过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世界科学文化的高端平台上磨练自己,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和学术能力,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旨在用中国人眼光来分析、透视欧洲文化的发展过程。分专题讲授从希腊到文艺复兴的欧洲文化,着重分析各个时期欧洲文化的特征、民族性格、国民性、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优缺点,并从全球化角度探讨文明的整合问题。认为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整合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课程置放大量阅读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学术动态、基本史料、发展脉络、注重学术性和前沿性。
朱孝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曾出版《欧洲文艺复兴史政治卷》等著作34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历史研究》《世界历史》、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Chinese Historians、World History Stud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no-Western Studies等中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30多篇,其中A类期刊或A&HCI论文多篇,为国际权威索引杂志Historical Abstracts 收录。
目前,国内高校开设与死亡社会学相关的课程并不多见,死亡社会学的相关教材也相对较少。为此,本门课程重点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尤其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宏观背景下与临终、死亡与丧亲关怀相关的重点议题。课程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死亡社会学产生的现实背景、学科研究对象、相关理论基础、学科研究方法等方面,重点从跨学科(尤其是社会学)和跨文化对死亡教育、死亡过程、死亡类型、临终关怀、死亡应对等议题进行学理性的诠释。本课程是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
陆杰华
,教授,研究方向是人口学、老年学等领域,目前已经发表学术论著100多篇(部),包括《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报告》、“转型时期死亡社会学的现状、问题与展望”等。已经在北大开设《死亡的社会学思考》课程六年,同时开设《中国社会转型与人口转变》《人口问题》《工商人口学》等本硕课程。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是第九届中华人口奖(科学技术类)获得者。
本课程基于任课教师系列北大优秀通识课程(包括《音乐与数学》《20世纪西方音乐》《西方音乐欣赏》《中西音乐文化专题》)之长期积累,顺应学术前沿发展潮流,深耕音乐跨学科与跨文化所长。课程以现象、音乐、问题、文献、时空为基本切入点,力图在讲授中回应五大问题:什么是听觉文化?为什么听觉是人、历史、文化的证据?为什么听觉是思想、文化、艺术的价值体现和非物质遗产?为什么听觉的见识影响人的见解?听觉文化的演进是如何影响和构成世界文明的?围绕侧重四条线索明暗交叉,启迪学生:1.听觉现象作为问题的引导与深入;2.以阅读材料为依据的听觉思想观念史的变迁与批判;3.音乐作品为核心听觉样本的鉴赏与分析;4.跨文化理论与实践和课堂音乐会现场体验相结合的互动。课程力求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双重语境下,对学界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作出理性化且具批判性的反思,以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的方式推进新文科理念下音乐实践与研究的发展和完善,培养学生综合知识基础上的独立思辨能力,以世界和中国的双重视角,以音乐历史观和文化观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体现出课程内容的通识关怀。
毕明辉
,教授,博导,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现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院长。多年执教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系,曾任北京大学学工部副部长、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北京大学中乐学社、民乐团、交响乐团指导教师。主讲的“20世纪西方音乐”“西方音乐欣赏”等教育部优秀中英文慕课,覆盖全球百余所高校,国内高校正式学分选修人数逾10万。先后获得第七届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人文社科组A类一等奖第一名、全国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名师、教育部全国在线教育优秀教师奖等。出版发表《20世纪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音乐鉴赏》《点唱机音乐剧及其生产模式》《中国音乐与国家形象》“Can and how the music be served as the sound ar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Water Music by Tan Dun and Three Colors: Blue by Krzysztof Kieslowski”等,承担国社科重大课题《中国乐派研究》之子课题研究。
通常的艺术史及艺术创作课程,会引导人们了解过往的文化,会指导人们体验曾经的艺术,前者侧重理论研究,后者侧重创作实践。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并不容易介入人们的生活,它们只是生活的样板和艺术的楷模,而不是生活和艺术的本身。虽然我们不是因为艺术而活着,但艺术确是由于我们才存在。《艺术的启示》这门课致力于消除艺术与生活的隔阂,消除艺术与公众的隔阂,让艺术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蕴育和滋养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本门课程在引导学生敬仰艺术、热爱艺术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引导,更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从阅读、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开始,学生要学会判断、学会分析、学会质疑。从参与、制作自己的艺术作品开始,学生要体会创意、体会创作、体会创新。我们研究艺术的目的,终究还是为了研究生活。我们通过艺术去体会纠结,通过艺术去应对烦恼,通过艺术去寻求创造,并且最终达到心灵的和谐、精神的和谐。
在这里,艺术的理论+艺术的实践,等于“艺术的生活”!
李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通识荣誉课、标杆课课程教师。
曾获2017年北京市第十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7年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