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约20M,流量党警告
似乎自从有了google earth这样的数字地球,世界上开始流行电子地图。我们的视野中就少有地球仪的身影。只有在老板桌上的一角,还可能摆放着一枚散发着金属光泽的地球仪工艺品,彰显着它过去的荣光。
最早的地球仪
【在西方】
世界现存最早的地球仪是由德国航海家、地理学家贝海姆于1492年发明普通地球仪普通地球仪制作的,也正是那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它现如今保存在纽伦堡博物馆里。
1480年,贝海姆(1459年~1507年)作为佛兰芒贸易商人初次访问葡萄牙时,自称是纽伦堡天文学家米勒的学生,所以成为约翰二世的航海顾问。当时航海者用星盘来测定日、月、星辰的高度,以推算时间和纬度。用黄铜代替木制星盘,可能是由他创始的。
【在东方】
中国地球仪的制作始于元代,由西域天文学家扎马鲁丁为元朝廷督造,球面上反映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属于原始的绘制方法。
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后,为向中国传授古希腊的地圆说,亲自制作地球仪,并著有《坤舆万国全图》。受其影响,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学者李之藻制成一架地球仪。约在崇祯三年(1630年),朝廷也制作了一架地球仪。这些地球仪上绘制了经纬网,扩充了我国此前的地球仪上只有27处观测点的纬度,包括了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整个地球纬度,也弥补了我国此前不知经度的空白,并标注了五洲说,使当朝人能以了解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新知识。
图
康熙朝地球仪
继明之后,喜爱科学的康熙皇帝不仅引进、制作,还熟练使用许多来自西方的科学仪器,使他的天文、地理、数学知识都超出了其他历代的统治者。明、清两朝制造的地球仪现仅存3件,其中2件存于故宫博物院,1件存于伦敦英国博物馆。
二十一世纪的仅存手工地球仪作坊
几千年来指引人们探索世界的地图,在今天慢慢都变成带着GPS定位的电子地图。现在世界上只有两个工作室坚持手工制作地球仪,位于英国伦敦的Bellerby & Co. Globemakers就是其中一家。
十年前,因为临近父亲的80岁大寿,当时的Peter Bellerby打算物色一个比较好的地球仪作礼物。但市面上的地球仪要么太平常太脆弱,要么就是贵得要死的古董地球仪,根本找不到合心意的。拿着几千块英镑预算的Peter突然想,我为什么不花几个月时间自己动手做地球仪呢?
Peter本来还想得挺好:地球仪做两个,一个给父亲,一个留给自己。但他没有预料到手工制作地球仪的过程非常复杂,他花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摸索、试错,才做成了第一个完美的手绘地球仪。
与其说是科学用具,Bellerby & Co. Globemakers的地球仪更像是精致的艺术品。从座架到画图,到最后的粘贴,每一步都以手工小心翼翼地完成。
制作地球仪用的世界地图是打印出来的。为了确保信息无误,有一年的时间里,Peter每天花6个小时对地图进行纠错。把拼错了的首都名和中东混乱的地名厘清后,Peter拜托朋友编了套程序,将世界地图打印成能拼成球体的梭形。
然后将特制的纸张放在水里泡一段时间。
裁剪成梭形纸片,然后一张张贴在球体上。
先将一半的地球仪贴得完美,再接着贴下一半。
整个过程需要非常精确的操作,一点点角度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最后拼不成球体。
为了让地球仪有复古典雅的美,他们不会打印颜色,而是选择一层一层地用手工涂上。
而为了让球体完美旋转,Peter用上了树脂模具。每一个做好的球体,都会先经过量度直径和重心所在。
每个地球仪都是独一无二,可以定制的。有时候客户会希望在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或是想去的地方加点专属的惊喜。例如,画只北极熊。
他们的工作室里还有一只叫George的小狗,每天围着这些地球转。
这是一门不容易学的手艺。每一个新手都至少经过6个月的学习和练习,才能做出一个完整的地球仪。
一些有趣的地球仪
如今,设计师们愈发致力于创造与以往迥然不同的地球仪。下面就介绍一些有趣的地球仪。
这个精妙的益智玩具是为了全盲和视力受损的孩子而设计,又因为其彩色的质地,视力健全的孩子也能玩。基于触觉和直觉交互的标准,PlayMap能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发使用者对地球的空间感知力。这个玩具由纹路海绵和可挪动的大陆磁铁组成,后者这能增强感官刺激。它可以被当成一张地图或者折叠成球形,又加上了声音、地标、更多地貌特征和盲文功能。
这个神奇的可变形地球仪直径为10英寸,得益于轮转原理,能够自动低速旋转。地球仪上的城市在夜间会发光,看上去像是你正从行星轨道上俯瞰地球。
法国家具设计师Bruno Helgen在1990年代移居巴厘岛。自那时起,岛上的天然材料,诸如木头,以及当地工匠的独特手艺成了他灵感的源泉。Helgen的地球仪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均由天然木材雕刻而成,各自的纹理和“瑕疵”被完全融入球面形状内,自然原生的观感更突凸显其完美。各种颜色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