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历史史事
《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欢迎广大读者转发至朋友圈。
今年39歲的徐曉冬早年在北京學習散打,後來在北京成立了第壹個MMA(Mixed Martial Arts,綜合格鬥)組織,被圈內人稱為“格鬥狂人”。從拳壇退役後,他開始開直播、組織培訓,也在微博上攻擊傳統武術,“太極為首,都是騙子”。
後來,徐曉冬與楊氏太極習武者的雷雷(原名魏雷,41歲)在網上打起了嘴仗,並約定在4月27日在成都打擂臺。沒想到,比武開始不到十幾秒,雷雷就被打倒在地,被徐曉冬騎在胯部,頭腦和臉部挨了壹陣猛捶,血濺擂臺。
雖然這只是壹場個人名義進行的較量,但有關“太極無用”“中國武術只能養生”的說法也因此甚囂塵上。今天,國歷君刊發壹篇關於武俠宗師葉問的文章,以饗讀者,他的功夫並不吹牛。
叶问的“江湖地位”丝毫不逊色于津门大侠霍元甲,他是咏春拳得以在全球推广的关键人物,他是大名鼎鼎的功夫巨星李小龙的师傅。历史上的叶问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又是如何成为咏春拳一代宗师的呢?让我们透过光影与时空一起去探寻历史的真相。
關於詠春拳的起源,流傳最廣的說法是以少林五枚師太的徒弟嚴詠春的名字命名的。清朝康熙年間,壹些反清人士聚在福建南少林寺。清廷派兵圍剿並火燒南少林,眾僧死傷慘重,“少林五老”中身懷絕技的五枚師太藏匿到四川、雲南交界處的大涼山下。南少林寺的俗家弟子嚴氏也逃亡在此。嚴氏有個女兒名叫嚴詠春,因生得靚麗,遭到當地惡霸逼婚。五枚師太為援救嚴詠春,將其帶到山裏,教授拳術。三年後,嚴詠春下山,將惡霸打得落花流水,登時名聲大噪。嚴詠春問五枚師太該拳叫什麽名字時,五枚說,這個拳沒有名字的,就用妳的名來稱呼吧。詠春拳從此得名。正因為詠春拳的創始人都是女子,因此動作明顯帶有女性的扭捏,基本集中在中路。其基礎馬步更是與其他拳術都不壹樣,是兩腿內夾的動作。
但葉問之子葉準1982年到佛山訪問詠春拳大師彭南(江湖號稱“黑面南”)時,曾聽其講詠春的祖師是壹個叫“攤手五”的湖北人。據《中國戲曲史》記載,此人原名張五,戲曲和武技都十分了得,尤其精於少林技擊。雍正年間逃亡至佛山,設立瓊花會館,把壹身武藝都傳給紅船弟子。詠春拳的打法堅持在短線內小範圍的短促突擊,這完全符合船上空間狹小,漂移不定的特點。對於潛伏在紅船上的反清義士而言,詠春拳是最適合用來防身的。
相比之下,嚴詠春的故事更像是壹部章回小說,因為歷史文獻中從來就沒有五枚師太、嚴詠春,南少林寺也從沒被火燒過。
不管咏春拳起源何处,从在佛山开医馆药铺的梁赞开始,咏春拳的历史传承有了明确的记载。而梁赞一生甚少收徒,只传了外号“找钱华”的陈华顺和梁氏次子梁碧。咏春拳内,以授徒为职业,是从陈华顺开始的。机缘巧合的是,一代宗师叶问,分别在佛山和香港从学于陈华顺和梁碧,深得咏春拳真奥,遂成罕可匹敌的极顶高手。
佛山歷來武風尤盛,南派成名的武術大師如黃飛鴻、張鴻勝、梁贊、馮小清等,都出自佛山。
清末民初間,佛山有壹葉姓大富之家,單是位於佛山福賢路的家宅“桑園”,就已經占了半邊街位,其富由此可想而知。
1893年10月10日,葉家又添了壹位小少爺,取名“繼問”,即後來的詠春拳宗師葉問。葉家家教嚴格,從小就讓葉問接受嚴謹的儒家教育。可是,這位小少爺卻偏好三件事——玩槍、玩雀、玩功夫!
當時葉家的祠堂租給詠春拳傳人、外號“找錢華”的陳華順作武館。6歲那年,葉問看到陳華順教授詠春拳,就非要學拳。葉問的母親考慮到葉問年紀小,身體也不強壯,學點功夫總會對身體有好處,於是就同意葉問拜師學藝。
叶问年纪虽小,却哄得他那七十多岁高龄的师傅对他疼爱有加。当年陈华顺的儿子偷了他的药书和武术书,当了六十两银子。陈华顺把书赎出来时,干脆送给了叶问。陈华顺一生教了36年拳技,先后收了16名弟子。想不到就是这名年纪轻轻的关门弟子,竟成了他日后的承继者!
叶问投师习艺不过三年多,陈华顺便与世长辞,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这位年幼的弟子,再三叮嘱二弟子吴促素照顾他。
1908年,叶问得其姻亲庞伟庭资助,到香港求学,就读于赤柱圣士提反书院。
当时正值清末,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在学校里,英美学生经常欺负中国学生。叶问个子矮小,相貌清秀,更成了他们欺负的对象。谁知叶问奋起反击,将外国学生打得抱头鼠窜。后来,又有外校一些学过拳击格斗的外国学生过来挑战,都被叶问打得一败涂地。渐渐地,叶问的功夫便名声在外了。
有一天,一位姓冯的佛山籍男生,也是“南北行”的少东家,说家里有一位世伯,听说叶问会打咏春拳,而且从佛山来,便邀请叶问到南北行见个面。
叶问(左)和他的徒弟李小龙(右)在练黐手
两人见面,世伯要跟叶问黐(chī)手(咏春拳最常用的训练方式)。身为“咏春三雄”的叶问,出道之后罕逢敌手,二话不说,脱了长衫往茶几上一放,便与对方黐起手来。一搭手,叶问心里陡然一惊,他想起师父生前说过:如果遇上硬梆梆的对手,不用怕,那人功力有限;但如果遇上双手像烂毛巾般搭着不放的对手,便要小心了。
叶问与李小龙
葉問此時正遇到了第二種對手,他在那世伯手裏根本沒有辦法進攻,他使出的“絕招”剛壹經接觸,便給人家輕輕帶過,他卻連對方手腳怎樣動作也看不清楚。對方卻也無意傷他。葉問煩躁至極猛然出擊,結果剎那間被世伯施以壹招“漏手抱琶”打倒在地。
年輕氣盛的葉問,敗倒之後甚覺難堪,拎起長衫壹語不發地走了。三天後,世伯再約葉問見面,說:其實妳已相當不錯,是否想學得更好壹點?葉問答:我來香港是讀書的,沒有錢⋯⋯世伯說,我教妳詠春拳不收學費,妳學成後回到佛山應是無人能敵,到時妳只要告訴別人,教妳的人是梁碧就行了。
原來,此人正是詠春拳集大成者梁贊的二公子梁碧。梁贊有兩個兒子,長子梁春,次子梁碧。兄弟二人分別學到梁贊的絕技,梁春學了中醫,梁碧學了功夫。梁贊死後,其經營的藥材鋪“贊生堂”順理成章交給了梁春,經濟大權也落到了梁春手裏。學功夫沒收入,梁碧只好向哥哥要錢。要得多了,兄弟間的關系開始惡化。
最早的“咏春之家”
梁贊去世後,他的徒弟陳華順大概不知道梁碧也學了詠春拳,就對外人說,只有自己才是梁贊功夫的傳人。為此,梁碧更為郁郁,遂離開佛山,出走香港,棲身於朋友馮某在香港文鹹東街開的南北行。南北行經營中國大陸和南洋之間的貿易,裏面有很多客房,可以免費吃住。
就這樣,初來香港的葉問機緣巧合地與師叔梁碧相識,從此開始壹邊讀書,壹邊跟他學習詠春拳,壹直到葉問1913年離開香港。
1913年,20岁的叶问告别梁碧,回佛山继承祖业。此时,他的咏春拳已突飞猛进,有些人误以为他学过别派武技,将他当作“叛徒”看待。
殊不知,咏春拳是一门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精奥哲理的武学。陈华顺虽然武功卓越,但终究碍于学识,难以将自己所知的精妙之处传授给下一代。故此梁碧的武功虽然未必敌得过陈华顺,却偏能调教出一位武技卓越的叶问来。日后叶问能成为一代宗师,也与他自身的学识修养不无关系。在香港读书期间,他就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知识,还经常用力学原理、几何角度去解释拳法。
因为是世家子弟出身,叶问从不喜欢像其他武师一样“身穿精武装,腰束纱带,脚踏精武靴”。他注重仪容整洁,喜穿深色长衫,即使平时也身着深色中式短装。
叶问(前排左五)和他的徒弟们合影
一次,叶问和表妹等去观赏“秋色”游行,他当时身着长衫和薄底礼绒鞋,看上去一副软弱可欺的公子样儿。途中,遇到一位当时的军阀排长上前欲对其表妹动手动脚。这时,叶问突然挺身上前,使出惯用的咏春拳法,对方立马应声倒地。一向欺压百姓的地方军阀,却败在一个斯文书生手下,哪肯咽下这口气。对方起身拔枪,叶问一个转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握住对方的左轮手枪,并用大拇指的力量,直压左轮手枪的转轮,竟然把轮芯压弯,使其不能发射。
抗日戰爭期間,整個佛山地區的工商業全部被日本人控制和侵占。葉家的生活陷入困頓,常常三餐不繼。葉問的功夫被日本憲兵隊聞悉,找他去擔任憲兵隊的武術教練,但葉問斷然拒絕。他說:“壹個人的民族氣節比什麽都重要,在這個問題上絕對不能含糊!”
抗日戰爭勝利後,葉問因身懷絕技,應邀進入縣政府刑事單位任職,擔負追捕盜賊劫匪等工作。他曾親手偵破佛山沙坊之劫案,並在升平路升平戲院內親擒劫匪,頗得上級賞識。以後,葉問又擔任過廣州市南區巡邏隊長等職務。壹天,葉問帶領部下在鬧市跟蹤壹名刑事案慣犯,同事突發奇想,問葉問是否可以徒手捉住慣犯。葉問將手槍和手銬交給同事,悄悄走過去,三下五除二就將慣犯牢牢捉拿住。這壹事跡頓時又在佛山傳遍了。
1949年,葉問來到香港。為了解決當時的生活問題,葉問接受了飯店工會理事長梁相的安排,在九龍的飯店公會公開傳授詠春拳。漸漸地,由於求學者眾多,葉問再三擴大場地,還分出晚間若幹時段,到多家武館執教。正是從葉問到港廣收門徒開始,詠春拳得以開枝散葉。
詠春拳是壹門實而不華,簡單直接和實用的功夫,因此葉問對初入門者的基本訓練十分重視。比如傳授詠春的基本功時,從正確手法,腰馬配合,到發力運用,都沒有設時間限制,只有學習者能達到要求,葉問才會教授新的課程,從不茍且。
葉問平時不大喜歡說話,連他自己也承認,“口才不大好”,若要他在大庭廣眾之下講幾句,他便會感到“口幹舌燥”。他為人含蓄,性格高傲,生前授拳多以意會,甚少言傳,壹度被人諷刺“誤人子弟”,並說他有“四不教”:無錢的不教,因為學不起;錢少的不教,因為他希望多斂壹點錢財;聰明的不教,因為怕他學得太快了;愚笨的不教,因為反正也好不到哪裏去。
事實上,說葉問故意歪曲了壹些招式以愚他的弟子們似乎有點過分。但出身於書香世代大富之家的葉問,由於其極端高傲的性格使然,試問又何來耐心去對他眼中認為“平凡”的弟子們詳加教導?再加上他那種舊派儒者的極度含蓄作風,就形成了即使眼見弟子錯誤百出也懶得理會的心態。直到葉問去世前後,門下黃淳梁、李小龍、梁挺等十大弟子相繼聲名遠震,才壹洗冤名。
要說葉問最有名氣的徒弟,當數功夫巨星李小龍。
1956年,李小龍在利達街武館拜入葉問門下。當時李小龍已是頗有名氣的小明星,他到武館時,打扮非同壹般:穿著西裝,戴著墨鏡,頭發抹得油亮。最初,由師兄黃淳梁指導他練習。黃壹開始見到李小龍,就認為他堅持不了多久。果然壹個多星期後,李小龍就對枯燥乏味的紮馬步和單式操練不耐煩了,不辭而別。
奇怪的是,半個月後,李小龍又回來了。原來幾天前他在外邊跟人比武,壹開頭就被對方打得暈了頭,情急之下李小龍想起剛學到的詠春“日字連環沖拳”,他施展拳法打敗對手,由此才認識到了詠春拳的厲害。此後,他全身心投入,從不缺課,甚至達到癡迷的地步,在街頭走路的時候也是邊打拳邊走,常令路人側目。
李小龍後來移民美國,沒能學完所有拳法。但他壹直鉆研功夫,有疑惑就打越洋電話向葉問請教,並把這些心得全部融會貫通在他後來創立的“截拳道”中。世人都驚嘆於李小龍的武學修為,卻不知其中也有葉問的壹份功勞。
發達後的李小龍曾親訪葉問大師,希望能學得詠春拳的木人樁法,並提出以壹間樓宇的代價,請葉問大師親自示範全部樁法,由李小龍拍攝成影片帶回美國自行學習,卻被葉問拒絕。葉問說,他的意願是只要求學者有心學技,就全力傳授,絕不把功夫當成商品房出售,最重要的是對徒弟不能厚此薄彼。葉問的這種作風,更為其門下弟子所愛戴。
叶问在示范咏春拳
李小龙的双脚天生有小缺陷,走路的时候有一点上下“颠”。普通人不一定能看出这个缺陷,心明眼亮的叶问却早已看出他这个特征,笑言李小龙“走路时脚跟不到地,正是短命相”。李小龙天生平足,不但走路时“脚跟不到地”,早期更不能以整个脚掌触地的姿势蹲下来,这是叶问及其他与李小龙要好的师兄都知道的。所谓“走路脚跟不到地便短命”的传言,其实并非叶问首创,他以此作为笑谈而已,没想到却“一语成谶”。1973年,李小龙在香港离奇去世,死时只有33岁。
叶问宗师晚年,除了练武之外,最喜欢和三五弟子或好友在茶楼饮茶。偶尔会打几圈麻将。仲夏之时,他最喜欢看斗蟋蟀。有时还和他的同乡、蛇形刁手梁家芳一起去看斗狗。
叶问和李小龙的儿子李国豪
1972年12月,葉問在香港病逝,享年79歲。詠春門人壹致推崇他為詠春派壹代宗師。
葉問生前最大的心願便是成立壹個聯會,發揚詠春拳。他去世後,他的眾多弟子,還有他的兒子葉準、葉正致力於向海外推廣詠春拳術,將拳館開到了世界各地。如今,詠春拳雖然未被列入國家標準套路,卻以全球200多萬練習者,穩居中國武術第二大拳種(第壹是太極拳)。
回首壹代宗師葉問的壹生,他身懷絕技,卻性格迥異,從不恃武好勝。他的淡泊名利成就了他,使他遠離江湖恩怨,得以以79歲的高齡壽終;也使得他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鉆研武功以及傳授武術中去,進壹步把詠春拳發揚光大;葉問的低調處事,更使他贏得了武林同仁的敬仰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