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山穹剑
办报宗旨:时政杂谈,历史回眸,军情解读,人生纵横,针砭时弊,荟萃精华,力求精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复制粘贴!千名新兵参加授枪仪式,现场震撼 ·  13 小时前  
人民日报  ·  首次入围!恭喜郑钦文! ·  昨天  
新华社  ·  贲(bēn)悠悠,破世界纪录! ·  4 天前  
央视新闻  ·  圆梦!闯出佤寨的网球少女对话费德勒→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山穹剑

他居然讽刺雷锋、暗嘲焦裕禄、抵毁志愿军英雄、美化美国士兵

华山穹剑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1-19 21:09

正文

2017新年伊始,网络疯传一个某电视节目的片段,号称知名电视评论人的梁某,信口雌黄,他在节目中讽刺雷锋、暗嘲焦裕禄、抵毁志愿军英雄、美化美国士兵.....并在节目中振振有词:“历史有时候很难经得起推敲,而有些英雄典型的形象不见得是人们心中所想的.....”

这位梁某网上号称老梁,此前也算小有名气。不过,这次一不小心,或是别有用心地把内心的秘密说出来后,不但引起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强烈愤慨,众网友也一片哗然:老梁,原来是这样的一个人!


梁宏达 何许人也?

        梁宏达,人称“老梁”,中国大陆电视时事和媒体双栖评论员。在微博上,梁宏达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大唐雷音寺首席裁音师、知名时评人。1992年,老梁在某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做记者。1998年南下北京,担任一众体育类杂志主编、策划。2005年步入主持人行列。2013年,主持浙江卫视《老梁刨楚汉》。

污蔑雷锋,我们不答应!


在节目中,梁宏达说:“出于政治部门的宣传,出于一厢情愿的美化,或者出于某种动机的炒作,容易把一个人弄得很完美。就说这人好事都是他的,他什么地方都是完美的没有缺点。”随后他就把矛头指向了雷锋同志。

他说“雷锋是个挺冲动的人,好自我表现,说不好听点就是愿意显摆,雷锋写日记就是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所以他后来会配合记者的摆拍,雷锋是个自我表现欲很强的人……”

他们为什么抹黑雷锋

李庚辰(中国文艺家联合会副主席、著名杂文家、评论家、《雷锋》杂志智库专家)

雷锋是中国好人的代表,是广大群众学习的榜样,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雷锋是真实的、具体的、人人可学的新时代英雄。然而,对于这位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先进典型,一段时间里居然有人发难,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更有甚者,竟然无中生有,造谣污蔑,极力抹黑以至丑化雷锋形象。他们是些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抹黑雷锋?


一是妄图对中国“西化”、“分化”,阴谋对我“和平演变”的西方敌对势力。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就在国际关系论证会上明确提出了瓦解苏联的目的、任务、方法和手段。声称:“只要把(他们的)脑子弄乱,我们就能不知不觉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迫使他们相信一种经过偷换的价值观念”。一段时间里网络泛滥的抹黑雷锋的网文,几乎都是在这个大的战略背景下,一些海外敌对势力网站雇佣水军散播的。这些敌对外网为了兜售奸谋,甚至公然向其遥相呼应的喽啰“网授机宜”,要他们将其过分露骨的反华网文样本稍加删节,以免被政府抓住罪证,其祸我之心昭然若揭。


二是某些抱持根深蒂固意识形态偏见的西方媒体。他们站在西方价值本位立场上,将雷锋现象、雷锋精神置于西方观念的是非评判模型中,凡是符合西方价值需求的行为和现象便认为是好的,否则就斥为虚假的、人造的。他们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看雷锋,以怀疑和敌视的惯性,排斥和批判的积习,否定中国意识形态,贬损中国英雄模范,在对待雷锋问题上,更将这一习性发挥到了极致。

三是拾人牙慧,甘当西方敌对势力应声虫、“颜色革命”马前卒的人。此类人虽然不多,却影响很坏。他们自以为才高八斗,力能柱天,其实,他们既不了解历史,也不熟谙现实,既不识大局,也不顾大体,又无社会责任感,貌似特立独行,实缺独立思考,唯以西方马首是瞻。他们出于极其狭隘的一己私利或偏见成见,效颦西方敌对势力的反华腔调,鹦鹉学舌,以非为是,指是为非;有的复制网上谣言谬论,经过“合理想象”,添油加醋,拿来混淆视听,扰乱人心。


老梁神采飞扬地说:“假如我们今天把历史重新再掰开,你看这里面好多事你都无法接受,比如我再举个例子,抗美援朝中的‘向我开炮’把很多人感动的热泪盈眶,那么真实的情况是怎样呢……”


他竟然拿中国军队在抗美援朝中“向我开炮”的英雄作为负面事例,通过讲述一个美国人对上甘岭战役的回忆,鼓吹他的“反完美论”的幌子。


诋毁“向我开炮”是无知的“放炮”

 楼雪(军事评论员)


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人,大都难以忘记英雄王成牺牲时的那一幕——当敌人将他团团包围时,他喊出了最后一句话:“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几十年过去了,王成已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化身,他的英雄壮举和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可是,有个叫梁宏达的电视人,最近把“嘴炮”对准英雄,而不是敌人,还说什么违反《日内瓦公约》。真的是这样吗?且让我们了解一下历史的真相。


电影中的王成是一个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此类英雄壮举在志愿军的历史上并不鲜见。最直接的英雄原型是于树昌烈士。

梁宏达为何说王成违反战场规则,甚至扯到《日内瓦公约》呢?原来,一位叫奥卡拉汉的美国人,他只有一条腿,就是朝鲜战争中致残的。当时,他和100多名美国士兵攻上了志愿军的阵地。发现年轻的于树昌还活着,也没有武器。他们于是就打算俘虏这名中国士兵,走到跟前时,却发现于树昌对着步话机在喊叫什么。过一会儿,炮弹铺天盖地打了过来。只有3名美国士兵活了下来,奥卡拉汉就是其中的一位。那以后,奥卡拉汉从心底里面憎恨志愿军。不过,若干年后,他看了《英雄儿女》,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这只是双方的价值观不同。”奥卡拉汉一家都成了促进中美友好的积极人士。

王成之类的英雄儿女,真的是违反《日内瓦公约》了吗?梁宏达故作高深的论调能站住脚吗?《日内瓦公约》是国际主义人道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约束战争和冲突状态下敌对双方行为规则的权威法律文件。我国于1956年加入此公约。请注意时间,梁宏达连一个起码的常识都没搞明白,就言之凿凿地说我国政府签字了、英雄违规了。这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再说,公然违反《日内瓦公约》的是美军,他们对中朝实施化学战、细菌战,惨无人道地杀害和虐待战俘。对此,历史早有结论。居里夫人的女婿、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约里奥.居里曾经愤然声明:“美国军用飞机在朝鲜前线和后方散布鼠疫、霍乱、伤寒以及其他可怕传染病的细菌。这种骇人听闻的行动——头脑清醒的人从来不会想到的行动——居然发生了。”1952年3月3日至19日,由国际知名的法学家组成的“国际民主法律工作者协会调查团”,前往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现场调查。同年,6月23日至8月6日,由瑞典、法国、英国、意大利、苏联等国的科学家组成“调查在朝鲜和中国的细菌战事实国际科学委员会”,由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先生率领,赴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他们在调查报告得出结论:“朝鲜及中国东北的人民,确已成为细菌武器的攻击目标;美国军队以许多不同的方法使用了这些细菌武器,其中有一些方法,看起来是把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细菌战所使用的方法加以发展而成的。”


理解需要境界,也需要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在朝鲜战场上牺牲19万人。仅一个上甘岭战役,就有7100余人死于美国侵略者的枪炮下,梁宏达对这些民族英雄在话里语间既无敬畏感又无起码的同情心,反而对炸残了一条腿的美国兵透出怜悯之情,真是令人作呕。我们个别公众人物,要么以学术研究的名义,要么以思想独立的姿态,今天抹黑这个英雄,明天嘲讽那个领袖,摆出一副真理在握、真相独知的神气样子。这样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固然能博得一时的关注,但除了混淆视听、以讹传讹外,能起到什么正面作用?一旦撕破他那点可怜的包装,只不过又多了一个小丑而已。


        老梁在视频中摇头晃脑又一本正经地说:“焦裕禄在兰考期间推广栽种泡桐树,防治水土流失,但事实证明是没有用的。焦裕禄死后,一位新的县领导用更科学的办法,真正帮助兰考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但这位领导因为出现了生活作风问题,而不能被宣传。


兰考人民三问梁宏达


魏连军(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作为炙手可热的“公众达人”,在中国人精神高地和舆论阵地上,假如成不了润泽家国的“栋梁大V”,最起码,不能沦落为面目狰狞的“跳梁小丑”。


 闲言碎语不要讲,只想问你3句话——


1、证据何在?

你这一言之凿凿的论断证据出自哪里?是历史资料中记载的?自己调查得来的?还是委托别人考证的?你去过兰考吗?你见过那里的泡桐树长啥样吗?你说“兰考县一位新的县领导用更科学的办法,真正帮助兰考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请问:它究竟是什么“科学的办法”呢?


2、良知何在?

焦裕禄书记彪炳丹青,德配天地,是看得见的哲理、摸得着的标杆。这是被历史铭记、实践检验、群众公认的。在公众为阵阵抹黑英模、丑化先烈的妖风痛心疾首,为股股颠倒是非、歪曲事实的浊流坐卧不安的今天;在当下呼唤尊重历史、敬仰英模的心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你为博得大众眼球、提高知名度,逆流而上,背道而行,大放厥词的良知何在?


3、居心何在?

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是习总书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焦裕禄是习总书记一直崇尚的时代楷模、号召全党学习的先进典范。近年来,习总书记先后3次到兰考县视察调研,提出“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精神和党的宗旨,要大力弘扬。”如果你是党员,党性何在?如果不是党员,作为拥有海量粉丝和重要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居心何在?


图为: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

有人说,你之所以成为“网红”,是因观点独到、语言犀利,富有个性魅力,能在一些事件上去伪存真。在当前价值观多元的时代,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我们欣赏那些以客观、真实、理性为前提的独立思想和独到见解。但是,见解独到一旦成为迷魂毒药,就会被时代摒弃、被群众痛斥,甚至被法律严惩!


事实证明,凡是拉着卑鄙的弓、沾满恶毒的箭,射向英雄、英烈、英模的人,要么灵魂上有沉疴,要么心理上有重病。


关于“雷锋”的谣言

1“每次雷锋做好事的时候,都恰好遇到了摄影师”


  基本上每一名中国人的脑海里,都保留着很多雷锋的照片:有头戴军帽持枪立正的,有擦汽车的,有帮助战友学习的,有扶老携幼的,有给战友让饭的,有给伤病员送月饼的,有到储蓄所取钱的,还有为人民公社捡粪的……然而在当下,这些曾经振奋了亿万中国人的照片,却变成了质疑雷锋精神的“铁证”,比如:

  1、《雷锋擦汽车》。有人吐槽:哪有擦汽车还佩戴荣誉勋章的?明显是伪造,是假的。



  2、雷锋送老奶奶回抚顺。有人吐槽:雷锋是在出公差回部队的路上偶然间遇到了老奶奶并送回家,同时给摄影师CALL了个电话。同时大连《新商报》副总编辑王盛波说:“这张照片上的老太太就是我奶奶,而在拍这张照片之前,雷锋根本没护送过我奶奶回抚顺。”显然是假的。


  3、雷锋在帮助战友学习。有人吐槽:很明显是在训练或者执行任务间隙,此时摄影师神一样的出现了。



  4、雷锋把自己的饭让给战友。有人吐槽:当雷锋把自己的饭让给战友时,摄影师又神一样的出现了。



  5、雷锋到储蓄所取200元钱。有人吐槽:神一样的摄影师无处不在……取个钱还躲在柜台后拍人家。



  6、雷锋去抚顺西部医院给伤病员送月饼。有人吐槽:这次雷锋是和摄影师一起去的……


  不仅是神一样的摄影师和“摆拍”动作受到吐槽,很多网友还质疑:


  1、在1960年前后,照相可是个稀罕事,而在雷锋参军的两年多留下的照片却高达两百多张,一定是作假;


  2、雷锋(雷锋所在部队)很早就“预感到”自己(雷锋)会牺牲,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所以提前派摄影师跟随,预留200多张照片下来,供全国人民今后瞻仰。


  难倒雷锋真的是“影帝”,真的是其所在部队造出来的“神”么?

  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网友们的质疑也没有错。雷锋生前留下照片共计300余张,其中有223张都出自雷锋生前战友、原沈阳军区工程兵宣传助理员张峻之手。而且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张峻接受采访时,就已经公开言明:自己所拍摄的雷锋照片中,一些属于“补拍”、“摆拍”。

△张峻和雷锋的合影。


  一名大尉张峻为啥要为一名普通战士雷锋摆拍这么多的照片?


  因为有一个我们应该知道的常识、细节被忽略掉了,那就是:雷锋生前已经是从原沈阳军区涌现出来的全军典型。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0年8月,是张峻给雷锋拍的第一张照片。在这张照片上,刚刚入伍8个月的雷锋胸前还别着参军前获得的“鞍钢先进生产者”的奖章;在这个时候,雷锋的事迹刚刚受到原沈阳军区的重视,并调查核实雷锋的事迹。在平时就喜欢照相的雷锋请求张峻为其照相,才有了这么一张照片。


  雷锋的事迹受到《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报》等军队媒体转载,之后《中国青年报》等全国性大报也开始转载,雷锋的名气开始从军队向全国扩展。直到1962年春节前后,原总政下达指示,要为雷锋举办一个个人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展览。原沈阳军区接到命令后,决定由张峻以及四五名成员组成班子为展览进行前期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补拍照片。因为雷锋做了好多好事,都过去了,没有留下照片,所以要补。

  
  鉴于补拍照片工作的严肃性,当时的原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给筹办小组约法三章:


  第一,补拍内容必须是雷锋曾经真实做过的事情,不能搞假新闻;
  第二,能补的补拍,不能补拍的画幻灯;(这里的能不能,主要讲技术手段,像雨夜送大娘,你再去找回来,下雨再来一遍?这个不可能)
  第三,补拍的照片要经得起推敲。


  然而这些补拍的照片纷纷出现了问题。比如因为摄影技术不过关,深夜学“毛著”无法拍摄,照片变成了雷锋在白天打着手电学习;比如雷锋在8月里为人民公社捐款,照片里的雷锋却穿着棉衣;比如,没有找到那位老大娘,而是找别人代替,等等。因为照片经不起推敲,同样也遭到了原沈阳军区领导的质疑。然而,照片的补拍和幻灯片的制作还没完成,雷锋就突然离世,这些原本用于“学毛著标兵”的展览被用作了规模更大的对雷锋的追忆仪式上。

  
  自摄影技术发明以来,就被赋予了记录历史画面的神圣职责,而因为一些比如时机消逝、天气、光线、没有抓拍住等技术难题和人为原因,摆拍一些符合历史事实的照片,也是在允许之列的,而且也是当时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比如这张:  
  这张照片是前苏联叶夫根尼·哈尔杰伊拍摄的苏联士兵将红旗插上德国帝国议会大厦的照片。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幅照片是叶夫根尼·哈尔杰伊于1945年5月2日,也就是苏联占领德国议会大厦第3天布置拍摄的。也就是说是摆拍的。



  这张照片是二战时美国一幅著名摄影作品,《国旗插在硫磺岛上》。赢得了次年的普利策摄影奖,后来被制成雕塑,被视为美国精神的象征。而事实上,当作者赶到时,升旗仪式已经完毕,国旗早就插好了。于是,为了见证历史性的时刻,只好再插一遍,这也是摆拍的。


  雷锋在修车。有网友表示:不过汽车挡泥板底下貌似没有螺丝哦。


雷锋生前战友季增说:这张照片就是我当年现场抓拍的,是一张很正常的纪实照片。老式卡车前轮挡泥板里面有一个连在底盘上的支撑杆,挡泥板下设有固定支撑杆的螺栓,螺栓在挡泥板下面。  


2“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但总是记在日记里”


其实雷锋不是参军以后才开始写的日记。那时的雷锋还叫做雷正兴,1956年11月,年满十六岁的雷锋被推荐到望成县委做公务员。平时写日记、能写日记,在当时算是文化人的特征。对于好学上进的雷锋来讲,写日记不仅能锻炼文字,还有提高文化素养和人生格调的意思,于是在1957年的秋天,雷锋开始学着写日记。


在雷锋的日记里,大多数都是摘抄的文字,有毛主席的文章段落,有科学技术的内容,有会议的记录等等,自己的经历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雷锋去世后,1963年1月18日,原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


  不久,雷锋的日记本、笔记本共9本,连同雷锋其他遗物一起,被征集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珍藏。


△收藏在军博的雷锋日记原件


  雷锋日记抄件在上交之后,经原总政宣传部审查,共选辑121篇,约4.5万字,于1963年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第一本内容丰富、文字准确的雷锋日记。这本日记的出版,满足了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急需,也成为对雷锋的“永久纪念”。


  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很多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可见,雷锋日记,所记录的并不光是自己的生活工作经历,更多的则是他通过摘录、记录进行学习的一片“自留地”,我们在出版发行《雷锋日记》时,只是选择性的摘录了他的一些好人好事和精彩作品,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这种光记好事的错觉。


3“雷锋绝对是富二代,要不他哪来那么多钱捐款?”


  有的网友说,雷锋作为一个小战士,一个月津贴6元,哪来那么多钱捐款,一定是假的。对此我们先看转帖自中国军网的一篇文章:


  网上有人质疑雷锋捐款的事迹可能是编造的:50年前,雷锋为庆祝抚顺市望花区人民公社成立,送去200元;辽阳地区遭受洪水之灾,他寄去100元;战友小周的父亲病重,他寄去10元;一位妇女车票和钱丢失,他为这位妇女买了车票。仅他的这一小部分事迹就已经支出300多元。他仅在部队2年零8个月,当时部队津贴最高每月只有8元,就算他拿最高津贴标准,合计收入也只有256元。他哪来的那么多钱来捐款?



  其次,让我们看一下两笔大额捐款的情况:


  第一笔是200元捐款。1960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当雷锋路过抚顺市望花区驻地时,看到成千上万人在庆祝和平人民公社成立。从苦难中走来的雷锋为支援人民公社发展生产,就赶紧去银行取出200元现金(当时存折里只有200多元钱),跑去送给新成立的人民公社。但公社干部说“只收心意不收钱”。雷锋解释说:“这钱是人民给我的,我现在把它还给人民,支援人民公社发展生产,你们一定要收下这笔钱,就像作父母的收下自己儿子的钱一样,是不必客气的。”说了半天,公社只收下100元钱。1960年11月11日,和平人民公社专门写了“感谢信”,送到雷锋生前所在团。


  第二笔是100元捐款。1960年5月,辽阳地区遭受洪灾。雷锋在给和平人民公社捐款后没几天,从报纸上得到消息后,对曾经工作并入伍的地方(弓长岭工地在辽阳)的人民群众受灾感同身受,希望自己能为灾区群众做点啥,于是赶紧把公社干部没有收的那100元现金给辽阳市委寄去,请他们转交给受灾群众。辽阳市委领导考虑既要肯定和鼓励这种高尚行为,又不能给这名普通战士带来经济和生活负担,于是在1960年6月6日,以市委名义给雷锋所在团邮来了“感谢信”,同时退回了雷锋捐赠的100元钱。


  所以,这两笔捐款是在周转中进行的,实际只用了100元,完全在雷锋的收入范围内。


按照该文所示,雷锋在当工人的时候,工资是很高的,其工作后的总收入高达1340元,入伍前一定是有较大数额的存款的,确实完全有能力进行支付。


  但有的网友依然不死心,列举出了《致中共辽阳市委的信》(1960年8月28日)中的第三段,对雷锋入伍时的存款数额提出质疑:


信中显示:雷锋在给中共辽阳市委的信中明确:入伍前只有40块的存款,如果他入伍前真的只有40块的存款,那后边的巨额捐款确实很难完成。

但如果他说的是假话,隐瞒了存款数额呢?

事实上,他在这封信里确实隐瞒了存款数额。


据雷锋所在连队司务长蔡云回忆(《蔡云:我陪雷锋作报告》),蔡云是知道雷锋先捐给了和平公社100元的,与后来雷锋在致辽阳市委的信中所说的“自己入伍时带来四十元”不符,于是就问雷锋,为何在信中这样写。雷锋本人的回答是,他从工厂入伍时本来带了将近200元,但在回信中确实采取了“隐瞒战术”,因为雷锋怕辽阳市委得知自己已经捐助和平公社100元后,拒绝接受自己的捐款,所以在信中故意隐瞒。


王玉珍,当时的储蓄员,96年退休。


无独有偶,当初给雷锋办理储蓄业务的七百储蓄所储蓄员王玉珍回忆(《王玉珍:50年前我给雷锋办储蓄》),抚顺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成立时,雷锋确实来储蓄所取款(因雷锋的存款在当时属于大额,故对这个个子矮小、操南方口音的解放军战士早已相识),取走了存折上的203元中200元。

4“雷锋有皮夹克、手表等高档行头,绝对是艰苦朴素的偶像”


当时雷锋确实是买过皮夹克、手表的,比如这几张图:


  2012年2月20日,京华网刊登《京华时报》关于《雷锋全集》出版发行的报道,该报道的网络稿件题目是《〈雷锋全集〉还原真实雷锋 雷锋也有皮夹克》,此文中该书主编邢华琪引述雷锋同乡、工友、好朋友易秀珍的回忆,证实雷锋有皮夹克。邢华琪引述的易秀珍回忆报道原文如下:


  雷锋从农村到了鞍钢以后,还一直穿着在农场工作时发的工作服,油泥很多,还打着补丁,周末下了班,洗了澡,许多同事都换上整整齐齐的衣服,上街看电影或者参加舞会。雷锋没有衣服可换,同事就劝他买件换洗的衣服。听人说的多了,雷锋带着积存的钱到了百货公司,买了皮夹克。后来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公报发表,工厂里做了传达,听到党中央指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建国,雷锋找来一个包袱,把新买的衣服全部包起来,压在箱底。后来雷锋入伍,在排演一个叫做“老刘的故事”的时候,有人提出集体朗诵的演员不一定都穿军装,提议去市文工团借几套衣服。雷锋从皮箱里翻出了皮夹克和当时买的裤子等交给了导演。演出以后,雷锋再也没动过这件皮夹克。


  据雷锋的工友张建文回忆,当时鞍钢文化生活很丰富,周末经常有舞会。团组织动员大家参加,很多人劝雷锋参加舞会要穿得好点。雷锋会开拖拉机,去了不久就是正式工了,工资36块多,很高了。当时年轻人都喜欢买件皮夹克穿,冬天御寒、又时尚。雷锋就拉着我去寄卖店转,我家里困难,他就买两件,他自己是棕黑色的,送我一件黑色的,还有手表也是他一块,我一块,属于比较便宜的“小三针”。


而且这件事还构成了他的一段成长经历。关于这一点,《解放军报》有过采访:“雷锋把穿着皮夹克的照片寄给望城县委的老领导。县委赵阳城书记看到了雷锋这个照片,回信批评了雷锋,全国人民正在勒紧裤腰带,你怎么能穿皮夹克?希望你艰苦奋斗,永不忘本。雷锋读后非常惭愧,从此再也没有穿过那件皮夹克。”


  所以,雷锋有这样一段成长经历,算不上他作为一个先进人物应该洗掉的“污点”,它恰恰展示了雷锋怎样从一位热爱生活的好青年一步步成长为用更高标准要求自己的伟大战士。与参军之后的艰苦朴素也并不矛盾。


5“雷锋为了给部队省电用当时一毛二合现在30多块钱一节的电池打手电看书”


这则谣言,其实源于这张照片:


图片的内容是雷锋深夜读书学习的样子,但这个图片中雷锋的手和手电筒的影子显示,有强光来自雷锋的正上方。


第一点中,已经说过,这是摆拍的照片。由于当时的技术较为落后,雷锋在夜晚持手电筒读书的照片很难拍摄,所以整成了白天。


而且众所周知,在我国部队中,入夜后是要按照规定的时间统一熄灯的。雷锋用手电筒看书,其实并不是为了省电,而是不能开灯打扰战友休息。和省电、艰苦朴素不沾边。


6“雷锋是捡粪便的高手,一天能捡300斤粪便”



关于雷锋捡大粪的三篇文章出自于三个出处。分别是《雷锋全集》(人民武警出版社2003年版)的第309页(《一封祝贺信》1961.2.13)、第199页(《一辈子学习毛主席著作》)和第30页(日记,1961年2月17日)。截图如下:


雷锋一天能捡300斤粪?于是引发了质疑和吐槽。


经某些网友精密计算如下:


按照成人.成人每次排便100~300g重,考虑到风乾、遗漏等因素,平均按每砣粪便150克计;儿童减半为75克。


第一次如果雷锋能够捡300斤,雷锋发现一坨粪便用时11秒,按照正常步速行走的话,必须雷锋每走11步就有一砣粪便。第二次雷锋每走8、9步就有一砣屎!第三次雷锋必须保持发现一坨粪便用时2.8秒,才能完成。


  这个精密计算貌似搞的很专业,但因为其脑子里都是粪便,所以忽略了两点:


  1、忽视了牲畜,特别是骡马牛羊等粪便的存在。雷锋描述的抚顺望花区在当时是城乡接合部,而当时的农村还没有农用机械存在,普遍使用骡马车,道路上随处可见罗马牛羊等牲畜,牲畜的粪便也随处可见。虽然在第三条中,以拣小孩粪便开始,但并不代表雷锋会一直拣小朋友的粪便。基于此,经历过缺少农机时代的农村人和见识过骡马牛等粪便的童鞋应该深知其分量。


  2、忽视了东北的严冬。在抚顺的春节期间,牲畜粪便掉在地上会很容易冻结,虽然增加了捡取难度(这也是为什么雷锋要用锹镐的原因),但却保存了粪便中的水分,粪便的重量也会比其它时节大上许多。


来源:中国军网 军报记者

华山穹剑——时政分析、军情解读、国际纵横、历史回眸,国人关注的微信大号。我们每日将提供您喜爱的精品荟萃。

【敬请关注公众号:华山穹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