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飞机站位,NGS系统有点复杂,推荐大家观看
视频部分
;配音小姐姐最近生病了,有点口误,望谅解。
预防杠精说一句:我知道航空煤油和氮气都是无色,上色单纯为了美感。
图文与视频内容一致:
欢迎收看本期节目,作为
“
氮学家
”
,今天为大家深度剖析
——
大器晚成的氮气发生器。
早在
1955
年,就有设计师提出了引入
惰性气体确保油箱安全
的思想。也有大量实验证明,当
氧气体积小于
9%
时,就不可能发生持续性爆炸
。油箱惰化在军机上大放异彩,但是一直与民航业素昧平生。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
1996
年
7
月
17
日,一架从纽约起飞不久的波音
747
发生爆炸,机上
230
人全部遇难。海军误伤?恐怖劫机?误入雷区?
…..
一时间,各种传闻甚嚣尘上
。四年后,联合调查组公布调查结果,
短路引起中央油箱中的可燃蒸汽发生爆炸
。
血
的教训不能再用鲜血去验证,
FAA
首次提出加装油箱惰化系统的
建议
,之后的修正案中,更是
明确规定
油箱中的氧气浓度限制。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问,为什么一直使用
“
油箱惰化
”
这个词,而不是氮气发生器。惰性气体固然很好,可它不易获得。氮气虽不是惰性气体,但它广泛存在于空气中。氮气发生器
NGS
?不如改成
——
空气分离器
ASM
。
民航业使用的空气分离器大部分采用
中空纤维技术
,当空气进入
ASM
后,被引导到中空纤维中,氧气透过纤维排出,氮气则能完全穿过纤维。美中不足的是,
ASM
工作有特定的压力和温度限制
。
在飞机设计中,
降温比升温要容易地多
,高空中的低温空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简单的热交换就可以完成降温工作。有人说引气的过度使用阻碍了民航的发展,这只是表象。实际上,
电发展的滞后,导致本来很多用电可以解决的事情只能用引气处理
。
787
为什么被称为梦想客机?只因它解决了
“
电
”
的问题。所以,除
787
外,几乎所有的民航飞机都用引气作为
ASM
的气源。
在
ASM
上游,装有控制温度的
热交换器
和控制压力的
阀门
。
ASM
终于愿意工作了。不幸的是,它还十分脆弱。为了保护它,公司专门给它配了
温度传感器
和
气滤
两个贴身保镖。光有保镖还不行哦,更远处还有
臭氧转换器
这个舆论控制中心,将引气中的臭氧转换为氧气。砸了这么多钱,公司对它的审查也格外严格。身后直接派一个
氧气传感器
,检测
ASM
的工作情况。下次绕机,再碰到
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