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满语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描述了满语从创立到逐渐消亡的过程。文章提到了满语在清朝时期的推广和普及,以及其在汉语中的深远影响。许多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都是从满语演变而来。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满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满语曾是大清王朝的官方语言,代表着权力和荣耀。随着清朝的灭亡,满语逐渐消亡,但其影响依然植根于汉语之中。
关键观点2: 满语的创立和演变
满族统治阶层地位确立后,满语成为荣耀的象征。满语是东北地区满族人通过与周边民族融合,受蒙古语言影响,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语言。
关键观点3: 满语的推广和普及
清朝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推广满语,包括使用铁腕政策、编入满族籍、规定必须使用满语等。然而,由于汉人数量众多和汉语的优势,满语的推广效果有限。
关键观点4: 满语对汉语的影响
许多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是从满语演变而来的,例如“萨琪玛”、“哈喇”、“旮沓”等。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在东北和北京地区广泛使用,保留了浓厚的满族文化特色。
正文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加
★
关注
★
不迷路
在我国历史上,满语曾是大清王朝的官方语言,代表着权力和荣耀。
然而,随着大清的灭亡,满语逐渐消亡,不再为大多数人使用。
令人意外的是,即使满语不再流行,其影响却依然深深植根于汉语之中,许多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竟然是从满语演变而来。
这些词汇你肯定也常挂嘴边,但你是否知道它们的满语起源呢?
1583年,野心勃勃的努尔哈赤起兵,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起八旗制度。
他废除了“诸申”的族号,改称“满洲”,满族就此成立。
满族的统治阶层地位确立后,满语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荣耀的象征。
满语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满族人通过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受到蒙古语言的影响,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语言。
直到16世纪末,努尔哈赤找人在女真族和蒙古族文字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创立了“老满文”。
而皇太极在“老满文”的基础上,创造了更为完善的满文,这种文字在清朝初期被广泛使用。
随着清军在1644年入关,顺治帝在北京称帝,满语也被带入中原。
为了巩固满族的地位,顺治帝继承了先辈的遗志,开始大力推广满语。
他要求所有使用汉文的地方都必须改用满文,违抗者将受到严惩。
这期间,许多被俘虏的汉人为了生存,也不得不学习并说一口流利的满语。
然而,即使采取了铁桶战术,推广满语的难度依然巨大。
据记载,当时满族的总人口不超过30万人,而说汉语的汉人则超过3000万人,这相当于把一个说满语的人扔到上百个说汉语的人中间,根本推行不下去。
为了提高满语的覆盖面,顺治帝采取了一种策略:只要愿意臣服满族的汉人,都可以被编入满族籍。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满族的人口,到了清朝中期,满族的人口迅速扩张到了600万人。
解决了人口基数的问题后,顺治帝进一步学习祖辈的方法,规定在太庙等祭祀场所必须全部使用满文,还取消了宗室子弟学习汉语的机会,一律只能学习满语。
越来越多的汉人进入朝廷,满语的地位逐渐被汉语所取代。
康熙帝对此非常不满,他希望继承先辈的遗愿,让满语发扬光大。
因此,在一些重要场合,康熙帝坚持使用满语,并要求八旗的幼童必须会说且会写满语。
此外,旗人上奏折时也必须用满文,违者将受到严厉处罚。
康熙帝在与大臣们开会时,常常发现许多词语和命令根本不能用满语表达,必须穿插使用汉语。
这一现象使得许多大臣逐渐形成了“多学汉语,才能更好地与皇上沟通”的观念。
北京话的影响也逐渐显现,许多说满语的官员被“带偏”,开始说一口流利的汉语。
到了后来,满族官员们甚至以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为荣。
乾隆帝上朝时仍然坚持使用满语,所有文书也必须有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
旗人上奏折时必须说满语,违者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在史料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乾隆十七年,吏部带来了两位笔帖士见皇上。
笔帖士是满族人的特有职位,主要负责翻译和抄写汉语和满语的各种文书。
乾隆原以为,能胜任这个职位的人,满语一定非常精通。
然而,当他用满语与他们沟通时,却发现他们连一些基本的满语词汇都听不懂,更不用说正常对话了。
看到这种情景,乾隆帝感慨道:“连他们都这样,其他的人,更是可想而知了。”
尤其是对曾经亲密接触过满语的北京人和东北人,这种影响更为显著。
满语最初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因此其发音特别生动,形象感强。
比如,现在北京话中常见的“儿”化音,就是从满语演变而来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也都是从满语演变而来的。
例如,“萨琪玛”这一专有名词,现在指代的是一种特殊的糕点,口感松软,味道香甜,具有极强的饱腹感。
鲜为人知的是,萨琪玛最开始是满语,写作“萨其马”。
在满族文化中,萨其马指的是一种野果子,当这种野果子沾上糖浆后,便能呈现出丰富的口感,因此成为了不少满族人用以果腹的零食。
虽然都是指零食,但满族人口中的萨其马和现代人眼中的萨琪玛并不是相同的东西。
再比如“哈喇”这个词,我们在使用时通常用来形容忍不住流出的口水,组词多为“哈喇子”。
但在满语中,“哈喇”的意思是刺鼻,可以用来形容各种散发出刺鼻味道的事物,不局限于油类或其他食物。
当然,还有一些词汇从满语变为汉语后,基本意思没有改变。
这类词汇如今广泛流行于东北和北京地区,使用频率极高。
例如,“旮沓”,这是东北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俺们东北那旮沓”,意思是指我们东北那个地方。
留守在东北地区大本营的满清人,对这些词汇更为熟悉。
比如,冻得直“嘚嘚”,在满语中就是不停打哆嗦的意思。
相比之下,进入中原地区后,大部分满族贵族使用传统满语的频率已经有所下降,因此在如今的北京,满语出现的概率也不比东北地区更高。
还有一些词汇,你可能每天都在使用,但未必知道它们的满语起源。
例如,“嬷嬷”,这应该是现代人最为熟悉的满族词汇之一。
在众多以清朝为背景的影视剧中,观众经常可以看到“嬷嬷”的身影,也能听到主角口中称呼的“嬷嬷”。
《还珠格格》里,陪在皇后身边的容嬷嬷,更是不少九零后的童年阴影。
与“嬷嬷”相似的还有许多满语称呼,如“格格”“阿哥”“贝勒爷”“阿玛额娘”等。
这些称呼至今仍被部分满族人使用,保留了浓厚的满族文化特色。
还有“胳肢窝”,这是我们身体的腋下部位,这个词同样来自满语,且从古至今意思没有发生改变。
· 完 ·
/ 推荐阅读 /
▼
慈禧第一次见到电灯亮起,脱口而出喊了2个字,却流传至今成了“口头禅”
这个名字有多“旺”?历史上叫该名的3个女子,全嫁给了皇帝
发现更多皇宫秘闻
请点击下方卡片
▼
【关注紫极女史】
点亮“
在看
”,让历史不再是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