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偏学术,作者排名做了去姓名处理,全文将收录在2017年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后面会有一稿非学术版,文字表述会有所不同,将会公布更多信息,敬请期待。
摘 要
《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学刊》是目前我国城乡规划领域影响力较大的学术期刊,其所刊文献代表了我国城乡规划学术研究的总体状况与方向。从论文作者、论文机构、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方法内容等五方面对两大学术期刊2006-2015年所刊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
。
结果表明:(1)作者、作者所在地区、作者所在机构刊文数量的不均衡性较为明显,“高原”和“高峰”现象比较突出;(2)作者之间的合作程度不断提高,从侧面反映了学术论文的交流程度得到极大提升,但论文合作更多发生于同城之间,且集中于几个大城市;(3)论文作者之间关联网络可以用三个明显的圈层来描述,而机构之间关联网络则是以几个节点为核心展开;(4)论文被引情况总体较好,但高被引论文较少,不同机构、不同地区的被引差异较为明显;(5)基金论文论文比重高,但分布差异性较大;(6)实证研究比例较高,但案例较多集中于东部地区,研究的内容与国家时政热点紧密结合。
关键词
城乡规划;学术论文;统计与分析;《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
《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学刊》(以下简称《学刊》)是目前我国城乡规划领域影响力较大的学术期刊,其所刊文献代表了我国城乡规划学术研究较高水平。对两刊作必要的统计与分析,认识当前我国城乡规划学术研究的总体状况,判断未来学术研究热点、趋势,对城乡规划学界来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发现仅《学刊》对自身所刊论文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但《学刊》仅有的两篇文献更多从统计角度描述数据,而以数据为基础所展开的具体分析则相对较少[1, 2]。本文从中国知网获取2006—2015年间论文数据,包括论文标题、论文作者、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基金、被引频次等内容。去除简讯、简评、年会专家发言等非学术性文章,2006—2015年间两大期刊共刊发2554篇文献,其中《城市规划》1581篇,《学刊》973篇。本文从论文作者、论文机构、被引频次、基金论文、论文内容等五方面展开统计与分析。
1 论文作者
1.1 作者刊文数量的不均衡特征较为明显
10年来,共有3150位作者在两刊发表学术论文,但在刊文的数量上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按实际刊文数量进行统计①,单个作者刊文的最高数为21.7篇,中位数为0.5篇。将刊文数量从高到低排序,发现作者与刊文数量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长尾分布(图1)。这一现象说明少数作者发表了较多的论文,而大多数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较少。其中,前10%的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占论文总数的42.58%,前20%的作者占到56.86%,前50%的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更是占到了论文总数的81.05%(图2)。进一步通过计算洛伦兹系数来分析刊文的不均衡性,计算所得其数值为0.50,说明作者刊文数量的不均衡差距比较明显。但这也恰好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即学术研究必定不是扁平化的,必然有“高原”和“高峰”。
图1 作者发文数量统计
图2 各阶段作者发文数量占比
1.2 作者所在地区之间的刊文数量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分析作者所在地区,发现作者地区之间的刊文数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层面,论文作者覆盖了全国31个统计单元,青海、西藏及澳门处于刊文空白地区。刊文前三位的地区分别是上海市、北京市及江苏省,分别发表了636.81篇、492.96篇及363.64篇论文,分别占论文总数的24.93%、19.30%及14.24%,上述三个地区合计占所文总数的58.47%(表1)。城市层面,论文作者覆盖了全国95个城市(图3),刊文前10位的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南京、广州、杭州、武汉、重庆、深圳、西安及天津,上述10市占到所刊论文总数的81.38%。进一步通过计算洛伦兹系数来分析刊文的不均衡性,31个地区的洛伦兹系数为0.75,94个城市的洛伦兹系数为0.88,说明地区(城市)之间的学术水平差异异常显著。综合来看,刊文数量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大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则是学术研究相对较薄弱的地区。
表1 2006-2015年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刊文数量及比例统计
图3 2006-2015年国内94个城市刊文数量排序
1.3 作者之间的合作程度不断提高
合作研究相对于独著更能使研究人员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避免思维局限性,从而打破学术研究的自我封闭,对推进学科的发展很有益处[3]。因此,论文作者之间的合作程度是反应一篇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指标。10年间,两刊作者合作度已由2006年的1.97上升至2015年的2.36,并且合作论文的比例也由2006年的59.7%上升至2015年的76.08%(表2),反映出作者之间的合作程度不断提高,也可从从侧面说明学术论文的交流程度得到极大提升。
表2 2006-2015年两刊合作度与合作率
1.4 作者之间的关联网络存在三个明显圈层
以作者数据为基础,建立两位作者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分析3150位作者的关联网络。可以看出,作者关联网络的圈层特征比较明显(图4)。位于中央圈层并且圆半径较大者是与他人有较多合作的作者,城乡规划学术网络就是以他们为中心组织而成的,他们是城乡规划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在中央圈层外围是有发表过《城市规划》、《学刊》论文,但与中央圈层的高关联度作者完全“绝缘”的作者。这些作者大部分只参与过一篇学术论文,算是城乡规划学术研究中的“匆匆过客”。在核心圈层与外围圈层之间,有一小部分作者组成了一个小范围的关联网络。这个小范围关联网络的组成基本相同,一般包括1-2位核心作者,10-15位关联作者。这些次级网络一般研究的是城乡规划相关学科的内容,比如景观、生态、交通、3S等内容。核心圈层、中间圈层、外围圈层的作者数量基本相同,但核心圈层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却占到了论文总数的85%。
图4 作者关联网络
2 论文机构
2.1 机构刊文数量的不均衡现象特别明显
10年间,共有707家机构参与两刊学术论文发表,最高数为456.8篇,平均数为3.6篇,中位数为0.67篇。刊文数量排名前5位的研究机构依次为同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②,上述5家机构所刊论文数量占到论文总数的33.92%,前15家机构更是占到论文总数的52.28%(表3)。通过计算洛伦兹系数(值为0.81),发现机构刊文数量的不均衡现象特别明显,并且比作者刊文数量的不均衡性现象更为突出,反映出城乡规划学术研究的成果集中于少数研究机构。
表3 2006-2015年机构刊文前15位统计
2.2 大专院校是论文的主要来源,且有增强的趋势
从论文机构来源看,大专院校是论文的主要来源,刊文前10位的机构中,9家为大专院校。2006-2015年,大专院校共发表了1620.8篇论文,占论文篇数的63.46%;设计院与科研机构次之,共发表了693.5篇论文,占比为27.15%,行政管理机构刊文数量相对较少,仅占8.07%(图5)。从历年走势看(图6),大专院校作为论文主要来源的趋势并未发生改变,并且趋势还得以强化。这一现象也反映了当前的城乡规划学术研究的状况,即在城市问题复杂化的背景下,设计机构对规划设计对象的研究与思考仍需进一步加强,并且其业务成果的转化工作也有待提升。
图5 10年间各类型机构刊文比例
图6 2006-2015年各类型机构刊文比例
2.3 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同城合作为主,且集中于几个大城市
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合作有利于从比较的视角提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分析论文机构所在地区之间的合作情况,可以认识地区之间的学术论文的联系程度,从而判断地区之间学术研究的活跃程度。从表4可以看出,论文合作大部分发生于同城市之间,并且排名前7位均是同城市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表明学术论文联系较紧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同城机构之间,即城乡规划学术研究更倾向于同城合作。从非同城的合作情况来看,上海与北京、北京与南京、上海与杭州之间的合作篇数较多,合作论文数分别为20.8篇、19篇及14.7篇,表明上述城市之间的学术联系最为紧密;跨城市合作中,涉及与北京、上海两市的合作最多,反映出城乡规划学术研究的关键节点为北京、上海两市。
表4 近10年机构所在城市合作情况
注:同城合作仅统计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同机构之间不纳入统计。具体计算标准是:如两位非同一机构作者共同完成一篇论文,则两地域的合作篇数为1篇;如三位非同机构作者共同完成一篇论文,则存在三对合作关系,每对关系相对应的合作篇数为1/3篇;如五位作者共同完成一篇论文,若两位作者来自同一机构,则存在六对合作关系,每对关系相对应的合作篇数为1 /6篇。
2.4 机构之间的关系网络以几个知名机构为中心展开
以机构数据为基础,建立有合作关系的机构之间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分析707家机构的关联网络。与作者关联网络并不相似,机构之间的关系网络的圈层现象并不明显,但存在几个核心节点(图7)。位于中央并且圆半径较大者是与其他机构有较多联系的机构,包括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这些机构的关联机构数量都超过15家,707家研究机构的绝大部多数都与其有直接关联。可以说上述机构就是我国城乡规划学术领域影响力最强的研究机构。
图7 机构关联网络
3 被引频次
3.1 被引情况较好,但高被引论文较少
论文被引频次是反映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两刊2554篇论文中,被引论文为2396篇,被引率为93.81%,总被引量为51151次,最高被引量为443次,平均被引量为21次,中位数被引量为12次,总体被引状况较好③。从被引量的分布来看(图8),绝大部分论文的被引次数低于100次,占论文总数的91.7%;被引量100-200次的有46篇,占论文总数的1.8%;200次以上的论文仅有8篇,占论文总数的0.31%。
图8 两刊刊文被引量的位序关系
注:按论文被引量由高到低排序。
3.2 总被引量及平均单篇被引量较高机构主要集中于大专院校
对被引数据分机构进行统计,可以发现机构与被引量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长尾分布,绝大部分机构(96.89%)的总被引次数低于500次(图9)。总被引量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同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及东南大学;论文参与量10篇以上的国内机构中,单篇被引量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香港大学、中国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南京大学(表5)。
从机构性质的被引情况来看,大专院校的总被引量为38944次,单篇被引量为22次;设计院与科研机构的总被引量为16680次,单篇被引量为20次;行政管理机构的总被引量为5050次,单篇被引量为17次。在被引量前30位的机构中,大专院校17家、设计院与研究机构10家、行政管理机构2家。
图9 各机构被引量的位序关系
表5 总被引量排名前30的机构基本情况
3.3 总被引量及平均单篇被引量较高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
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层面,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被引总量排在前五位(图10);刊文量5篇以上的地区中,吉林、北京、香港、江苏、上海平均单篇被引量排在前五位(图11)。城市层面,上海、北京、南京、广州、武汉被引总量排在前五位(图12);刊文量5篇以上的城市中,长春、苏州、北京、济南、香港平均单篇被引量排在前五位(图13)。可以看出,无论是被引总量还是平均单篇被引量,都主要集中于东部相对发达的大城市。
图10 总被引量的位序关系(地区层面)
图11 单篇被引量的位序关系(地区层面)
图12 总被引量的位序关系(城市层面)
图13 单篇被引量的位序关系(城市层面)
4 基金论文
4.1 基金论文比重较高,且比重逐年提高
基金论文比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学术期刊往往更倾向于刊发基金论文。在一般情况下,基金论文质量要高于非基金论文质量。在两刊发表的2554篇论文中,基金论文数量达到1069篇,占比达到41.86%。其中,国家自科社科基金论文数为606篇,占论文总数、基金论文数量的比例分别为23.73%、56.69%。对基金论文数据分年度进行统计,可以看出基金论文的比重在逐年提高,基金论文占论文总数的比例已由2006年的33.97%提高至2015年的41.60%,国家级自科社科基金论文占论文总数的比例已由2006年的21.37%增长至41.60%(图14),这些变化可以反映出10年来我国城乡规划学术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
图14 2006-2015年基金论文数量统计
4.2 基金论文主要集中在几个知名院校
进一步对基金论文分机构进行统计。基金论文的主要来源是大专院校,排名前五位的机构依次是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自科社科基金论文数量排名前五位的机构依次是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表6)。可以看出,基金论文数量主要集中于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学科排名靠前的几个知名院校。
表6 各机构参与基金论文统计
注:按参与基金论文数量统计,参与一篇计算一篇。
4.3 几个东部大城市是基金论文的主要贡献区域
进一步对基金论文分城市进行统计,基金论文(国家级自科社科基金论文)刊发前五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南京、广州、武汉(表7)。筛选出基金论文(国家级自科社科基金论文)数量排名前15位的城市,这些城市中,基金论文比例前五位的依次是香港、西安、苏州、南京、武汉;国家自科社科基金论文比例前五位的依次是兰州、长春、香港、广州、大连。可以看出,无论是基金论文数量,还是基金论文的比例,多集中于东部地区的大城市。
表7 各城市参与基金论文统计
注:按参与基金论文数量统计,参与一篇计算一篇;灰底为东部地区城市。
5 方法内容
5.1 案例区域仍集中于东部地区,江苏、上海、广东是案例重点地区
城乡规划以解决城市发展实际问题的目的,实证研究是城乡规划非常重要研究方法。2006—2015年,两刊国内实证研究论文共计872篇,占论文总量的34%。从实证研究地域来划分,江苏、上海、广东三省市是案例研究的主要地区,其论文篇数分别为153、144、137篇(图15)。进一步分年度统计实证论文,可以发现,东部地区实证研究成果较丰硕,而中西部地区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并且这一趋势10年来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图16)。
图15 2006-2015年基金论文数量统计
图16 2006-2015年基金论文数量统计
5.2 城市设计、上海市、城镇化分别是论文研究的重点项目类型、重点案例对象、重点关注领域
论文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对于高质量论文来说,仅通过论文关键词就可以大致了解论文的内容。2006—2015年,两刊论文共有10182个关键词,平均每篇论文的关键词为4个。排名前5位的关键词依次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乡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镇化,其出现的次数分别为196、60、56、54、53次(表8),这与两刊的关注内容吻合。除去城乡规划、城市规划、规划、城市等不能反映具体研究内容的关键词,可以看出2006—2015年,城市设计是规划设计的重点项目类型;上海市是实证研究的重点案例对象;城镇化是研究内容的重点关注领域。
表8 2006—2015年两刊论文关键词统计
5.3 研究内容与国家时政热点紧密结合
进一步对论文关键词分年度进行统计,并梳理2006年以来国内时政热点,可以看出,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国家时政热点具有耦合性。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灾后重建工作提上日程,相关研究工作成为当时的重点工作。因此,在两刊2008年论文关键词中,“灾后重建”排位较高,与“城乡规划法”处于同一关注梯度。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城镇化等相关内容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在2012年的关键词中,对“城乡统筹”的关注较高;2013年,“城镇化”超过“城市规划”,成为两刊论文排位最高的关键词,这是2006年以来的首次。这一时期,对城镇化的研究更多是从城镇化超过50%这一现象出发,分析国内外城镇化的特征以及相关政策议题,较少上升到理论范畴。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不断强化。因此,“新型城镇化”在2015年成为两刊出现最多的论文关键词。总体看来,两刊所刊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国家时政热点紧密结合,反映出了城市规划所具有的政策属性。
图17 2006-2015年两刊论文关键字云词图
6 结论
本文从中国知网获取了《城市规划》与《学刊》2006—2015年刊文数据,并从论文作者、论文机构、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方法内容等五方面展开刊文的统计与分析。主要结论有:(1)作者、作者所在地区、作者所在机构刊文数量的不均衡性较为明显,“高原”和“高峰”现象比较突出;(2)作者之间的合作程度不断提高,从侧面反映了学术论文的交流程度得到极大提升,但论文合作更多发生于同城之间,且集中于几个大城市;(3)论文作者之间关联网络可以用三个明显的圈层来描述,而机构之间关联网络则是以几个节点为核心展开;(4)论文被引情况总体较好,但高被引论文较少,不同机构、不同地区的被引差异较为明显;(5)基金论文论文比重高,但分布差异性较大;(6)实证研究比例较高,但案例较多集中于东部地区,研究的内容与国家时政热点紧密结合。由于刊文数据量较大,暂未对每一篇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后续将重点关注论文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注释(Notes)
① 按实际参与论文数量进行折算,如两位作者共同完成一篇论文,则每位作者的实际刊文量为0.5篇,如五位作者共同完成一篇论文,则每位作者实际刊文量为0.2篇;如五位作者中三位作者来着同一机构(地区),则该机构(地区)的刊文量为0.6篇。
② 以一级机构进行统计,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交通学院,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等均统一统计为同济大学。
③ 数据采集时间为2016年12月20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沈清基, 吴斐琼. 1996-2005年间《城市规划学刊》的统计及分析[J]. 城市规划学刊, 2006(02):38-48.
[2] 黄建中, 刘媛, 桑劲. 2006-2011年间《城市规划学刊》的统计及分析[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03):53-62.
[3] 马振萍.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2009年载文、作者、影响因子、引文和被引分析[J]. 高校图书情报论坛, 2011(3):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