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期《等着我》开录前夕,倪萍接受了《广电时评》的专访。
位于北京大兴的星光影视基地,每天都有无数影视人的身影。倪萍在休息室做着上节目前的准备,温度略低,她随手将毯子搭在了腿上,然后招呼记者随便坐,很日常,就像是节目里无数次出现的那个“大姐”形象。
倪萍前不久上了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节目。红色幕布徐徐拉开,两位“央视一姐”同台而立,这一幕令不少观众动容。
“我和董卿以前也同台过,这样的场景其实再寻常不过。我很欣赏她(董卿),勤奋努力。”面对网上的热议,倪萍似乎有些不解,但对董卿做的这档节目赞许连连。
倪萍见证了中国电视发展最快速的十余年,“我运气好,赶上了电视刚起步的年代。那时的电视荧屏虽然一直在摸索,却与老百姓的关系无比紧密。碰巧,又没什么人,于是我就被大家偏爱了些。”如今回忆起来,倪萍的话语之中满是轻描淡写的平和。
31岁加入央视、主持过13届春节联欢晚会、多次获得星光奖最佳主持人......在中国电视的黄金年代里,倪萍永远正面迎着观众,标志性的笑容印迹着那个年代质朴却纯粹的电视文化。
1997年她写的《日子》成了畅销书;2002年她凭借主演的电影《美丽的大脚》获得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直到2014年,跨了若干“界”的倪萍又重新回到央视舞台。从主持到写作再到表演,倪萍与观众一直有一种“牵挂”,这也成为倪萍在《朗读者》里诵读自己那本《姥姥语录》的原因。
“我和董卿商量过,因为要说自己的故事,读别人的书我觉得有些牵强。选择《姥姥语录》,是因为这是观众最关心的有关我的故事。陪着我一起慢慢变老的观众一直没有‘抛弃’我,我想把这次朗读作为礼物送给他们。”
倪萍在书中这样回忆她的姥姥:“小时候是她扯着我,长大了是我扯着她。人生下来就得受苦,别埋怨。埋怨也是苦,不埋怨也是苦。什么是甜?没病没灾是个甜,不缺胳膊少腿是个甜,不认字的人认了个字也是甜。”她对姥姥放不下,对观众亦如是。书里记下的姥姥教过的道理,经过岁月的打磨变得更加宝贵。
2004年,倪萍因为诸种原因选择暂别主持舞台。走出荧屏的她,除了要应对生活里的棘手难题,也试着用更从容的心态审视生活。倪萍仍然继续着她的书写、绘画,偶尔也会出演自己喜爱的剧本。虽然没有完全淡出观众的视线,但似乎距离主持人的身份越来越远了。《等着我》节目组最初找到她时,倪萍很犹豫,“主持人就像是端盘子的小姑娘,可我已经走到后厨那么多年,我需要考虑一下。”
经过半个月的思考,倪萍最终说服了自己。她决定试一试,是因为情感。倪萍说“:到了这个年纪,我对命运的感受仍然不麻木。《等着我》要求主持人和普通老百姓讲他们的故事,这令我有些期待。”她继续说道,“我不是因为做了节目才留意到普通人的故事,我平时就很关注。生活的本色很重要,节目里的嘉宾都来自最基层,都很接地气。与其说我在做节目,不如说是节目给了我一次了解社会的机会。”
《等着我》对普通人命运的找寻和挖掘,令倪萍无数次动容,这也是她坚持陪伴节目走到现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档节目,倪萍更愿意定义自己是一名“倾听者”而非主持人。“开播三年,我听到了很多故事,每一个都很打动我。人生的苦难,有共性也有个性。我不会预设自己对他们的了解,我想在这个过程里跟观众一起去走近他们。”
倪萍的这番话在节目设计里有着具体映证。在最具悬念感的“开门寻亲”环节中,结果的成败牵动万千观众的心。节目组尝试过令倪萍提前知道结果,但后来,她主动选择了“不知道”。“我是个急脾气的人。如果提前知道结果,我就会着急拽着他朝门走去,让他们能早点见到。但现在,我在现场的所有反应都是真实的,而且能和观众同步。”
这样的“真实”,使得倪萍对节目里的人始终带着牵挂。在采访时,倪萍谈起刚刚发生的一件小事,“我昨晚一夜没睡,闭上眼睛,脑袋里就都是节目中的人和事。有个上节目的女孩,长年受到父亲的家庭暴力,连妈妈都被打跑了。她的腿一直在发抖,我喊姑娘坐我旁边,握着她冰冷的手。她爸爸早几年出了车祸,如今打不动她了。可是姑娘还是怕极了,无法控制地发抖。这样的画面,我忘不了,放不下。”
这样的故事太多,倪萍很感慨。“但是,你不要以为我们就比他们强多少。他们能说出来,就需要比一般人更强烈的勇气。”包容和理解,换来的是求助者的信任。“很多人一辈子没有对人说过的创伤,甚至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创伤,面对倪萍老师就自然地流露了出来。”节目评论员张春蔚曾这样说道。
对于苦难,倪萍有太多的感同身受。在离开央视的十年里,她带着儿子求医治病……她不愿过多强调那段岁月,浅浅带过:“苦难就是一份礼物,我要感谢它。在我更年轻的时候恰恰没法像现在这样洒脱。人生的阅历和幸福往往是通过这些苦难积累起来的,所以我很庆幸自己回来了,这节目适合我。”
在很多观众的心中,“煽情”是倪萍身上的一个显眼标签。她不回避这样的声音,“我对生活的体验绝不是‘给个包子吃就咧嘴笑,不给就张嘴哭’,没那么简单。我会去理解别人,我也在控制自己。在《等着我》的节目里也有不少快乐的故事,能和观众一起‘倾听’本身就是件温暖的事。”
重回荧屏的倪萍,也令人们看到了她身上的另一面。从前的“大姐”形象也变得更率性、鲜活起来,时而还带着些犀利。此前,倪萍作为特别嘉宾出现在一档真人秀中,在谈到“整容”话题时,一句“连我这样的都打针”的调侃引起了社交网络上不小的波动,在温情之外,“耿直”成了人们对她既新也旧的认识。面对争议,倪萍多数时候选择不解释,生活的历练让她明白,舆论的影响远没有“内心过秤”重要。
当被问及当下不少年轻人的“成名想象”时,倪萍没有苛责与批评,反而表示出理解。“这是好事,人人都想上进,都想与众不同,太正常不过了。这跟我们小时候说长大要当科学家是一个道理。电视行业的魅力很大,但要记住想象和实践不是一回事。在机遇来临前,多读书、多思考,多积累点人生的厚度。”
作为经历电视“黄金年代”的代表人物,倪萍对电视未来的发展依然怀抱憧憬和期待。她坦言,二十年前没人知道今天的电视荧屏会这般丰富。“新东西需要自然生长的空间和土壤,能留下来的都是自然真实的,谁也别想改变它。”这一点很像如今的倪萍自身,有空就画画,有感就写作;有好电影就演出,有好节目就主持。
从“小花”到“大姐”,历经岁月后的倪萍,现在最看重的是真实与善意。她确实做到了。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