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央行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消费金融风险性,客户资质下沉明显,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问题突出。
麦肯锡分析表示:“过去5年中国消费信贷不良资产快速增长,目前逾期余额已接近万亿,其中不良余额约3700亿元,预计未来5年年均增速约为14%。”这意味着,到2025年我国不良资产余额将超7000亿元。
对于下沉市场的用户群体,央行及市场化征信机构远不能覆盖,用户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难以准确评估。贷前调查与贷后管理的失职经常出现于消费者对消费金融机构的控诉中,如“引诱年长父母贷款”“向未受教育人群隐瞒真实利率”等。
“普惠金融是要为弱势群体提供可负担的金融服务,如果超出其承受能力,不仅对他们没有帮助,还会有负面影响,这不仅对消费信贷,对小微企业也是如此。过度放贷曾引发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结果是印度政府限制行业利率。”小额信贷专家白澄宇表示。
一位长期观察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投资人告诉《IT时报》记者,长期来看,此次监管释放信号对行业来说未必不是利好,玩家格局在市场竞争后将趋向稳定,大数据风控、智能场景等金融科技将逐步落地。
“征信”在放贷中的重要性正在上升。据媒体报道,央行征信管理局在7月份向多家公司发送“断直连”通知,要求助贷模式中,助贷平台不得将个人信息直接交送金融机构,征信机构将作为该模式中双方的中间节点。
“通过金融科技技术,相关机构可以对24%~36%次级客群的信用情况进行实时评估,后续视情况纳入24%的服务范围。”上述投资人认为,用户征信、风控在一段时间内或将成为“主角”。
白澄宇表示,从长远看,随着银行等金融机构数字化的普及和数据的共享,助贷机构的作用会逐渐下降。金融机构与助贷机构“断直连”的政策,会进一步促进数据共享机制的发展。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曾预计,中国三四线城市居民消费在2030年将增长至45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十年内消费市场主力军。利润空间缩紧,市场竞争加剧,中尾部消费金融公司、地方性小贷公司在优质客群的红海厮杀中,需形成更加细致的用户分层及细化模式。
随着信用体系不断完善,金融科技不断向善,消费金融将不再是“洪水猛兽”,今后会走进更多小镇青年、乡村大爷们的家庭。那将是在对放贷模式反复雕琢的时光之后,短期的红海厮杀下的幸存者,带着金钱流入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