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
2.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
关键词:耕地;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对于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问题。“严守耕地红线,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落地”“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这些都为守好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提出了具体的举措。我们既要筑牢思想防线,坚持依法守护耕地,更要持续整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筑牢粮食安全“耕”基。
【解析: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耕地、粮食安全的申论范文,这个考点对于每一位备考公务员的同学来说,都十分重要。不管是复习三农问题、还是乡村振兴,还是面对粮食安全问题本身,都能有很多角度考察。不过这类问题的难点也很明显,最典型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平时很少听到,一些提法也不了解,在考试材料和题目里遇到,就容易发懵,影响分析速度和考试时间。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当中,就需要把里面的重点提法和常见的考试角度弄清楚。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试试。
先看第一段,中心论点段。注意这句话:“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这是典型的金句,说到有关粮食安全、耕地、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农民、农业、农村)有关的话题里都可以使用。而且,这句话还有很多变化搭配方式,比如我们就学过:“民以食为天,小小饭碗,盛着民意,连着民心,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又比如我们要写有关食品安全的话题,就可以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等等,这句话要重点记忆。与之类似的,还有接下来的这句:“对于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这句话除了本身就可以用在刚刚提到的那些主题之外,我们要特别注意里面提到的“对于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它准确的概括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们在作答几乎所有公务员申论和面试题目时必须要明确的基本思路,因为在这么大、人口这么多的一个国家里,再大的成就除以14亿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4亿都会变的很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时刻牢记这个辩证关系。比如我们写到人民有关的主题时,就可以说:“在中国这么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国家,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就能向前推进一步”,写到经济类话题时就可以说:“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那说到弘扬勤俭节约精神,我们也可以说:“让14亿多人享有现代化生活,必须走资源节约、能源低耗之路”,或者在倡导性的文章里面,还可以用:“14亿多人共同行动起来”的表述。大家要认真对比、把握、记忆。】
严守耕地红线,用法律划出“硬杠杠”。保障耕地面积,关键在保持现有耕地的数量不再减少的情况下,坚持依法治理,增强群众保护耕地的思想自觉。做好耕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扛起主体责任,发挥监督执法作用,更需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用“长牙齿”的措施保护耕地。守住耕地红线,要在日常监督上下功夫,层层压实责任,在耕地的问题上慎之又慎、严之又严,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解析:第二段,分论点一,严守耕地红线,用法律划出“硬杠杠”。其实说到严守耕地红线这类问题,很多同学可能都会觉得有些难,不好把握,实则不然。这类内容专业归专业,但往往只要记住里面的关键表述,考场上遇到了,就可以直接进行套用。因为表述都是固定的,变化少、难度也就相对小的多。在这一段里,首先注意一些和法律、规矩有关的表述,比如段首句的“严守红线”“划出‘硬杠杠’”,以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长牙齿’的措施”还有“18亿亩耕地红线”,这些都是我们提到耕地问题时,特别常用的提法,集中体现了规矩之严格、态度之坚决,与之类似的表述,我们之前还学过一些,比如今天这篇文章后面会提到的“命根子”,“零容忍”等等,这些放在耕地、生态环保、食品安全等话题里,都是可以通用的,大家要重点来记。另外,本段还可以提炼一个结构,变成:“做好……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扛起主体责任,发挥监督执法作用,更需要在日常监督上下功夫,层层压实责任,在……问题上慎之又慎、严之又严”,这样一来,就不只局限在今天这个话题里面,几乎所有的主题都可以使用,集中强调了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做法。刚刚提炼的这些词我在文中“没有”给大家做标记,同学们一会记得对照PDF文稿,把它们划一下,抄写一遍,印象更深。】
提升耕地质量,使沃野尽显“科技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护耕地,落脚点在保护粮食安全,这就需要在保持耕地数量的同时,着力提升耕地质量,让土地的“孕育力”不断提升,不仅能提升农产品的产出数量,更能提升质量。一方面,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零散地块变成规模经营的高产田;另一方面,坚持科技赋能,聚焦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推进耕地休养生息,在加强污染治理的同时,也在科技上求突破,让土壤得到改良,让耕地更有肥力,科学种植,更好地保护耕地生产能力。
【解析:第三段,分论点二,提升耕地质量,使沃野尽显“科技范”。先注意这句话“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这是说到乡村振兴、三农问题、粮食安全等话题时非常好用的金句,朗朗上口,而且还用到了“国之大者”这些表述,强调了粮食、农业的重要性,推荐大家记下来。同样的意思我们还可以换个方式来表述,比如:“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这里的“头等大事”用起来效果也是一样,可以一并积累。同时,本段还要注意的一个内容,就是这里主要说的是用“科技”的方法来提升耕地质量,这个思路在平时大家可能考虑的会比较少一些,因此在阅读的时候就要重点注意里面一些标准提法,比如“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赋能”“推进耕地休养生息”“科学种植,更好地保护耕地生产能力”等等,这些内容熟悉一下,能有效提高我们申论考试材料的阅读理解速度。另外,还要再给大家强调一下本段“国之大者”这个角度,是写几乎所有话题都可以套用的,与之对应的常用角度还有一个,就是“为民小事”,我在申论大作文课的18个万用模块中专门针对这两个内容模块做了讲解,因为它们的使用频率太高太高,申论考试的时候非常好用。已经学习过大作文课的同学记得去这节课的讲解里再听一听,结合今天的文章,效果会更好。】
拓展耕地面积,让盐碱地成“新粮仓”。保障粮食安全,我们要向撂荒地、盐碱地要产量,坚持宜粮则粮、宜经济作物则经济作物,让更多闲置土地“活起来”。在我国,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把盐碱地开发为“新粮仓”,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仅减少了荒漠化的风险,更挖掘了盐碱地的潜能,增强了粮食安全的底气。同时,向各类盐碱地资源要食物,既丰厚耕地家底,又丰富了食物品种,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解析:第四段,分论点三,拓展耕地面积,让盐碱地成“新粮仓”。在这一段里,一方面我们要从知识内容上进行掌握,那就是当下拓展耕地面积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要向撂荒地、盐碱地要产量”,以及“坚持宜粮则粮、宜经济作物则经济作物”,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不仅减少了荒漠化的风险,更挖掘了盐碱地的潜能,增强了粮食安全的底气”,这样做既有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又有效助力了生态环保。这个思考角度以及背后的逻辑需要我们明白,就可以让我们在考试的时候反应的更快,节省考场时间。另一方面,注意里面的一些提法,比如“牢牢端稳中国饭碗”,也是耕地、粮食安全有关话题的常用标准词,还有一个是“让更多闲置土地‘活起来’”,里面的“活起来”,就经常用来修饰很多考点主题,比如说到乡村振兴,就有“让当地群众‘动’起来、文体资源‘活’起来、旅游消费‘热’起来”,又比如说党建,就可以有:“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再比如说到文化类话题,还有:“让文化‘走出来’‘活起来’, 将‘有意义’的文化内涵讲得‘有意思’”等等,搭配很多,也要一并留意。】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加强耕地保护,需要干群同心协力,在保护耕地、创新利用耕地、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等方面着力,推动耕地质与量的双提升,努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解析:第五段,结尾点题,本段重点注意这句话:“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强调了耕地的重要性,依然是放在粮食安全、耕地、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农民、农业、农村)里的好用金句,可以放在开头、结尾或者中心论点段做引出时来使用。在今天这篇文章里,这类的句子和表述有很多,我都在文中做了标记,在解析中重点做了说明,大家一会记得去pdf文稿里面,把这些内容挑出来,在空白的笔记区单独进行整理,集中记一下,以后遇到这类问题,就再也不慌了。】
【注】
本文选自《人民论坛网》2023年12月01日,《筑牢粮食安全“耕”基》,按照申论考试要求进行了修改和分析,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全文共计90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