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114通信网
中国知名通信行业网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NXTV都市阳光  ·  【阳光•警示】曝光!宁夏这6人春节酒醉驾被当 ... ·  9 小时前  
哔哩哔哩  ·  如何把Deepseek训练成精 ·  19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C114通信网

联通航美谢鹰:卫星互联网如何“商业成功”?

C114通信网  · 公众号  ·  · 2025-02-03 18:58

正文

一次次火箭成功发射,一颗颗卫星顺利入轨,商业航天和卫星互联网就像是“冬天里的一把火”。但这把火能烧多久,能烧多旺,关键还是看应用如何规模落地,有没有最终用户买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商业正循环,故事才能越讲越好。


近日,C114采访到了业内资深专家、联通航美副总裁谢鹰,讲述他眼中的卫星互联网商业故事。

卫星互联网快速发展:我国需找到适合应用场景


近年来,卫星互联网悄然兴起。埃隆·马斯克的星链应用推动了卫星技术的迅猛发展。截至目前,星链已拥有400万商业用户,实现了低轨星座的商业闭环。
星链的成功展现出卫星互联网的巨大潜力,但其有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盘是家庭宽带。星链用户已远远领先于竞争对手休斯网络等传统卫星运营商。从用户增长曲线来看,星链呈现出快速上升态势,休斯网络却一路下降,对比十分明显。可以说,星链对存量用户的有效整合以及对新增用户的积极拓展,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可能。
这种情况下,业界开始出现一种观点:即“卫星能够跨越地面移动通信,直接到6G空天地一体化,由卫星一览无遗地解决所有通信问题”,但谢鹰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
卫星通信虽然在解决移动通信“anywhere”的覆盖问题上具有独特优势,能便捷地通过空中俯视大地,覆盖海洋、荒漠、高山等区域,但它也面临着容量和室内覆盖等挑战。卫星在高空对地面是无区别对待的,在城市密集区,卫星无法像地面基站那样根据需求进行密度调整,导致其在容量方面难以满足未来通信容量发展需求。
因此,星链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并不适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孕育了移动通信的规模化发展,跨越了固定通信时代直接进入移动通信时代,移动通信发展极为迅猛,且通信基础设施已经非常完善,在解决“村村通”及一些宽带问题时,大量依靠地面网络。卫星网络仅在应急等特殊场景有需求,并非我国卫星技术落后,而是卫星需求此前未得到充分爆发。随着卫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无缝网络连接需求,卫星通信也正由过去的一条支线渐渐融入主航道。
谢鹰指出,手机直连卫星和航空互联网将会成为我国卫星互联网的两大核心应用场景。一方面,移动通信覆盖需求日益迫切,Mate60“捅破天”技术实现,手机直连卫星兴起,将会带来成亿的用户,可为卫星互联网应用快速拓展用户提供助力。另一方面,我国现有民航飞机约 4000 多架,但能实现上网的飞机5%左右。空中上网需求迫切,乘客的娱乐需求对带宽需求旺盛。

手机直连卫星三种技术路线:3GPP NTN是大趋势


去年,华为Mate60 Pro的发布将国内“手机直连卫星”的概念彻底引燃,在产业链强劲推动下,当下“手机直连卫星”已成为卫星互联网领域一个迅猛发展的浪潮。
现阶段,手机直连卫星现阶段呈现三种技术路线,分别是以Mate60为代表的卫星终端与普通消费终端合二为一的双模终端模式、以星链为代表的通过卫星直连地面的存量手机模式,以及基于3GPP NTN的手机直连卫星模式。
在谢鹰看来,未来卫星直接手机的大趋势,将是5G NTN以及6G天地一体化场景。原因在于技术发展促进手机更新换代迅速,华为Mate60这种模式,将会在短期之内掘得商机。目前低轨道星座正在发射,至少5年的组网时间,6G的标准规范也未完善,在特殊场景中,如驴友、应急,双模终端和存量手机模式,能很好地解“anywhere”的问题,有一定市场,但这都是过渡。
3GPP NTN模式诞生之初就直接将卫星网络融入现有移动通信网络体系,以移动通信网络载体,与地面网深度融合。未来地面网和卫星网将会走向融合,实现天地一体的泛在网络。到时,无论是地面的移动运营商,还是空中的卫星运营商,都会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来服务手机直连用户。
在 3GPP NTN 体系中,地面网络主要解决容量问题以及部分覆盖问题,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区域,地面网络能高效满足大容量通信需求。然而在一些广袤地区,如海洋、山区等地,地面网络经济效益差,覆盖成本大,投资回收小,一个基站可能因覆盖范围内人流量少而连电费都难以收回,且在山区信号易受地形影响,如拐弯处可能信号中断。而卫星在这些区域则能发挥优势,一颗卫星的一个波束可覆盖几百平方公里,很好地解决覆盖需求。
“移动网络投资节省成百上千亿,数万颗的卫星则需要投入上千亿的规模。未来,倘若能将移动网络覆盖节省的投资与卫星网络投入的投资融合考量,将有助于整个商业模式走向正轨,使天地网络协同合作,惠及更多普通民众。”他说道。

航空互联网商业模式走通:2-3年有望实现迅猛发展


航空出行是现代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于在飞行过程中保持网络连接的需求日益增长。目前,在航空互联网领域,ATG 与卫星是两种关键的技术路线。
ATG全称为Air To Groud,即沿着飞行航路或特定空域,在地面设置基站,其核心也是解决广覆盖问题,但存在先天瓶颈。只能在陆地上使用,且各国频率管理方式不同,在解决跨国及跨海问题上存在弊端,同时ATG因为要解决“天地同频”,需采用相控阵天线等技术,导致其成本还在上升。
而卫星技术在解决航空互联网问题上具有优势,随着我国卫星建设推进,高通量卫星成本大幅降低,机载设备成本也通过国产化方式进一步降低。“从商业价值来说,两者投资收益的的比例正在发生变化。当前 ATG还面临政策的瓶颈,但卫星不存在这个问题。卫星技术只要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就可规模化铺展。”
截至目前,国内已有 230 多架飞机采用卫星技术实现空中上网,未来2-3年预计会有更多飞机选择卫星技术。而在商业模式走通里,对于成本项来说,无论是机载设备的改装成本,还是是未来流量使用成本,卫星都在大幅的降低。
“当然,有线的通信是无限的,无线的通信是有限的,在未来航空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有可能也会出现‘飞机肚子下方有一个ATG天线,上方有一个卫星天线’这种情况。总体来说,用户的需求是旺盛的,不论是什么样的接入技术,都要满足用户的高带宽需求。”谢鹰如是说。
航空互联网虽已历经15年发展,却并未真正迎来产业“爆发”。
谢鹰表示,核心问题在于商业模式。早年,卫星技术短板明显,高通量卫星和低轨道星座遥不可及,传统卫星成本又过于昂贵,飞机适航也是横亘在前的门槛与瓶颈。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之际,又出现商业模式争论,如“设备免费装,由其他方买单”。后来疫情三年,使商业模式的争论被迫按下暂停键,行业发展几近停滞。疫情恢复后,航空公司重新回血,犹豫何种商业模式真正可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