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想国
熊培云和他的思想国。在有关电影、文学、时事与个体命运的文字中,寻找一种智慧与慈悲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脑腐”了,怎么办? | 睡前聊一会儿 ·  昨天  
新京报评论  ·  这个非洲大国为何被反政府武装吊打?| 京酿馆 ·  2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从黄金通道看湾区融合 | 连线评论员 ·  2 天前  
政事堂2019  ·  从国内燃到国外!哪吒终于火遍全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思想国

慈悲的界限 | 熊培云

思想国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7-09 21:56

正文

整理书稿累了。利用剩下的一个多小时,讲两个与慈悲有关的故事。

一是好心人救蝎子。这个故事有很多个版本,大意是这样的:

一位好心人看到一只蝎子掉进水里,于是他用手把它给捞了上来。

蝎子不识好歹,反过来蜇了他一口。

之后,蝎子又掉进水里了,好心人又把蝎子从水里捞了上来。

结果和前次一样,他又被蝎子蜇了一口。

总之,这像是一个善有恶报的循环。

有个旁观者实在看不过去了,就对这位好心人说,你这样做很蠢,难道你不知道蝎子会蜇人吗?

好心人说,我知道啊,我已经被它蜇过了。

旁观者就问他,那你为什么还要救他?

好心人说,蝎子蜇人是蝎子的本性,我救它是我的本性。

这时候,蝎子又掉水里了。

好心人还想去救,旁观者从边上捡了根树枝,将蝎子捞了上来。

旁观者把树枝连同蝎子扔到离水较远的地方,对好心人说,“慈悲没错,但也要方法得当。”

另一个故事是西门与佩罗。据说是发生在古罗马时代的事情。

西门是个被判了死刑的基督徒,他在狱中挨饿。同为基督徒的女儿佩罗经常到监狱探望他。为了让父亲活下去,佩罗每次都会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他。最终佩罗的行为被狱卒发现并报告当局,但佩罗的“利他主义”行为获得原谅,并且感动了当局,随后西门也被释放。

这个故事后来被鲁本斯等艺术家变成了油画,读者通过“西门与佩罗”可以在网上搜到各种版本。

前一个故事,讲的是有慈悲心的人要学会保全自己。

后一个故事则是说,为了救人,可以“不择手段”。

二者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慈悲需要有效的方法;二是所有手段都要以人为目的。即康德所谓“人是目的”。

简单说,慈悲需要智慧,智慧是为了慈悲。佛家追求的“悲智双圆”也是这个意思。

有人可能会说,一个人不顾自己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或家人的利益去成全别人,是不是很慈悲?

这件事有点复杂,首先说我相信这世上有圣徒,只是罕见。如果从我“ 人是意义动物”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决定做什么,就算是牺牲,也是一种“意义上的自利”。而世人也多势利,因为自己从他人的牺牲中得到了审美或者现实的好处,愿意无节制地赞美他。


而从常理论,我并不赞同世人贬低私心。所以,当我听说有些人如何“大公无私”以成就某某伟大事业时,我内心是充满畏惧的。

从逻辑上讲,一个连自己利益都不在乎的人,怎么可能在乎别人的利益?如果他非得要送死,那可能是因为弗洛伊德意义上的死本能压倒了生本能。

从历史上说,的确有不少那样的事情。比如,某些人声称“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宁可抛家舍业,甚至抛头颅洒热血卖孩子。表面上你是要感激他们的。但是这背后其实藏有一种巨大的危险——既然他们可以“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抛家舍业,甚至抛头颅洒热血卖孩子,那么他们其实等于在宣告,在必要的时候你也可能失去一切——以全人类的名义。

这不是推理,是真实的历史。历史上类似的悲剧实在不胜枚举。

我不是反对公共精神,而是担心不以人为目的的牺牲可能会葬送所有人。

所以,如果一个人说愿意用生命来爱你的时候,他可能只是想和你以命换命。

我反对的是,一个社会以道德之名去伤害那些利己主义者,甚至还扣上种种污名。如果人人能够照顾好自己,并且能够守住穆勒所说的群己权界,从效用上说,这就是每个人给世界的最大的慈悲。这和道不道德、有无公心没有什么关系。更别说每个人都是利己的产物。如果没有父辈利己的激情,人类早已灰飞烟灭。

佛说我即众生,众生即我。真正的慈悲是面向所有人,当然也包括你我。一个对自己都没有慈悲的人,对他人恐怕也是缺少慈悲的。

总而言之,利己不是这个世界的灾难,真正的灾难是这个世界没有了你自己。

有人可能会问,那我是不是只管自己就好,只有对自己的慈悲,别人是死是活我都不管了?

对此,我的回答是,你有对自己的慈悲,但没有对自己的智慧——因为真正的利己者不会让自己生活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国家,一个坑蒙拐骗的社会。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美好一点,他也难免会做一些好事。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看黄片?别人寻欢作乐的时候,你为什么也感觉到快乐呢?

我以前也百思不得其解,这事古人教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解释不了。后来知道是因为上苍在我们体里内置了一个叫镜像神经元的东西。因为它的存在,我们能够有斯密意义上的超乎其他物种的同情。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情境下你会进入到别人的身份,去感受他的快乐与悲伤。

当然,我并不局限这种生物学上的解释。我甚至认为还有一种神性的东西深藏于人性之中,是它让我们能够成其为人,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所以,表面上你似乎可以全身而退,不顾邻人的死活和没有尊严的生活,但是人性深处有些东西会一直提醒你——当你知道这世上还有人在坐良心牢或有病难治的时候,你心里也会有掩饰不住的悲伤。





|  阅 读 更 多 文 章



有时候悲观只是一脚刹车 | 熊培云

不确定性,以及悲观的理由 | 熊培云

不完整的慈悲:阿Q胜利法与鲁迅胜利法 | 熊培云

如何保持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 熊培云

再说几句鲁迅,今天的荒芜就比较完整了 | 熊培云

一个不道德的死胖子——鲁迅的逻辑 | 熊培云

也叹中华文化之花果飘零 | 熊培云

疏远谁也不要疏远自己,只有他会陪你度过一生 | 熊培云

《夜空中最亮的星》,无望到底的热泪盈眶 | 熊培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