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写于1989年,书中的故事发生在2038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距离书中的“未来”更近,只有不到15年光景了。小说中出现的很多场景,虽然现在没有变为现实,但如果人们不加以重视,这一幕幕并非危言耸听:濒临灭绝的动物种群,只能在遗传实验室里生存;大气中的臭氧层受温室效应破坏,人们外出必须使用太阳镜和护肤霜;由于气候模式的剧烈变化,西伯利亚已经成为温带地区;南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使得大陆变成岛屿……爱护地球实际上是保护人类本身,让地球变得更加宜居,布林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通晓这一切,并用文字向全人类发出警告:他在小说中将污染环境定为重罪,正是希望所有人都能正视这一问题所造成的危害。
更棘手的是人类在生存中面对的社会危机。书中描述的老年社会和当下不太相同,通过科技和医学的发达,人类寿命延长,即便上了年纪依然可以从事各种活动。老年人所在的阶层,和年轻人存在一定的对立关系。他们希望通过温和的革命来解决问题,但这一举动的本质依然是保守甚至自私的,而象征着朝气和活力的青年群体,受制于老年群体,无法走进权力舞台的中央。黑洞的出现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在作者笔下实际上也是给人类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全书在结局处,也通过年轻一代所取得的胜利,让两个阶层达成一定层面的和解,暗示着保守和进取两种势力,未来依然会努力争夺话语权。
布林写成作品的年代,互联网不过是极其“小众”的应用。但在这部作品中,除了万维网的网址等细节问题与现在不尽相同外,其他方面的预言又是如此精准。包括可穿戴式装备在内的设备如今已经司空见惯,万物互联在给我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担忧。在布林的笔下,所有信息都是透明的,人类几乎没有隐私可言。作者借主人公之口提出疑问,即如何在便捷和隐私保护中间寻找平衡点。这个问题现在频频成为社会热点,又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布林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