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值此之际,《中国金融》微信公众号再次分享“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专栏文章,回顾金融系统在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所做的贡献。
作者|宋军「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0年第14期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广西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少数民族多,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奔小康任务艰巨。为助力脱贫攻坚战,2016年以来,在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引领下,广西金融系统主动作为,累计投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3245亿元,支持广西累计实现45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4719个贫困村出列、46个贫困县摘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末的10.5%下降到2019年末的0.6%,连续4年在全国脱贫攻坚考核中获得“综合评价好”,脱贫攻坚成果显著。
政策性金融夯基固本,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广西政策性金融机构坚持聚焦扶贫关键领域,着力支持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健康、贫困村提升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支持,重点支持解决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作为国家开发银行六家扶贫工作试点分行之一,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搭建了全国首个省级易地扶贫搬迁平台,实现全国首笔“省负总责”扶贫贷款大额授信580亿元,通过批量授信迅速解决了社会薄弱环节项目融资瓶颈;创新“互联网+”扶贫模式,向数字广西“广电云”村村通户户用工程项目授信承诺26.75亿元,已签订13亿元贷款合同,实现贷款发放1.5亿元。农业发展银行广西区分行以需求为导向,围绕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和支持地方职业教育发展,创新开展教育扶贫贷款业务,累计审批教育扶贫贷款项目30个,投放33.39亿元。
田阳县是广西最早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县份,田阳县老乡家园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作为全区易地扶贫搬迁示范项目,占地约3000亩。农业发展银行广西区分行通过“统分结合”的方式,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央贴息专项贷款到位前,自降利率向县级投融资平台公司投放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贷款3.9亿元,垫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建设资金,支持安置区配套设施建设。随后,又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累计向省级投融资平台公司投放易地扶贫搬迁中央贴息专项贷款11.34亿元,支持田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建设。目前,田阳县老乡家园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一期、二期、三期已全部交付入住,3472户13932名贫困户都搬入新居。
商业性金融输氧造血,激活扶贫产业带动作用。广西商业性金融机构将支持产业扶贫作为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精准对接扶贫龙头企业资金需求,创新推出“金融+扶贫龙头企业+贫困户”等“金融+”产业扶贫模式,支持企业通过采购农产品、安排就业、租赁土地带贫减贫。农业银行广西区分行在贫困民族地区创新推广惠农e贷“甘蔗贷”,依托“银行+糖企+蔗农”服务模式,集中连片推进甘蔗产业链农户贷款,为贫困户提供“造血式”扶贫。截至2020年3月末,广西产业扶贫贷款余额达558亿元,同比增长73.81%,贷款增速创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新高。
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植物提取物为主营业务的民营上市公司,在行业中处于全球领军地位,被授予“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称号,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领农户发展罗汉果等农产品种植,帮助农户脱贫致富。邮储银行广西区分行将该企业列为重点支持对象并主动上门对接,得知企业疫情期间因各项成本上升,削减了部分采购订单,非常需要资金复产复工后,立即开展支用调查,在授信过程中给予企业绿色通道、贷款利率优惠等政策支持,同时量身订制了国际结汇、机构理财、现金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成功向莱茵生物发放2000万元流贷资金贷款,用于向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原料供应方支付采购款。
地方性银行精准滴灌,催生贫困户内生动力。广西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坚持贷款投放与防范风险两手抓,按照“应贷尽贷、应收尽收”的原则,重点发放扶贫小额信贷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充分发挥了少数民族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2016以来,广西农合机构共评级授信贫困户114万户,授信金额504.5亿元,户均授信金额达4.4万元,实现了贫困户建立信用档案和评级授信“两个全覆盖”。累计向59.2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63.8亿元,累计带动46万少数民族贫困户共计232.3万人顺利脱贫。同时,回收贷款184亿元,现金收回率87.92%,办理续贷和展期24亿元。国务院扶贫办对广西扶贫小额信贷回收处置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在全国推广广西的经验做法。
防城港市农合机构结合“5+2”特色产业(柑橘、杂粮杂豆、香料、优质稻、鱼+边贸、鸡),创新“贫困户+合作社+企业”的扶贫小额信贷模式,支持防城港东兴市马路镇约40户贫困户组建专业合作社,并与龙头企业新建桂油厂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合作社社员利用种桂资源,以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定点为企业收购加工前期原料(肉桂枝叶、桂树皮等)。据测算,每户贫困户仅凭收购桂枝叶每年便可增加收入3300元左右,同时进入企业工作每月又可获得工资收入3000元,脱贫成效明显。截至2020年6月末,以“贫困户+合作社+企业”模式发放的扶贫小额信贷金额约845万元,惠及贫困户169户,近期还将发放贷款4500万元,惠及贫困户约900户。
征信支付涵养生态,营造农村良好金融环境。一方面,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本覆盖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区贫困户。通过在所有县区搭建农户信用信息系统,为881万农户建立信用档案,评定591万户信用户,有效解决少数民族贫困户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难题,推动金融机构与638万贫困人口(含已脱贫)、39家扶贫龙头企业和1165家扶贫民营企业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另一方面,健全农村支付服务体系。以“系统到网点,服务点到村,银行卡到人”为目标,提升少数民族同胞支付体验,实现支付系统银行网点全覆盖,资金划转实时到账,建设助农取款服务点2.83万个,具备电商功能的普惠金融服务点共6318个,广西农村银行卡人均持卡量从2008年末的0.33张增长到3张,云闪付县域累计注册用户482万,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疫情期间保耕备耕,助推农业企业复工复产。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高峰期与农业春耕备耕时令叠加,给全区农业复工复产带来严峻挑战。广西金融系统急三农所急,抓住春耕备耕关键时期做好各项金融支持工作,再贷款专用额度重点向春耕备耕倾斜,再贴现专用额度优先支持春耕备耕的涉农企业和民营小微企业票据,加快恢复农业生产,力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稳定和农民增收。截至5月31日,广西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春耕备耕生产贷款25亿元,涉及企业和农户8226户;持续推广“蔗农贷”“甜蜜贷”等产品,累计发放涉农贷款9335.7亿元,同比增长10.42%,为少数民族地区春耕备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保障。
柳江区百朋镇是柳州市莲藕的主要产区,近年来通过引导贫困户参与,加快发展莲藕种植及相关旅游休闲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受疫情影响,主要开展莲藕等农产品深加工的柳州市绿全果蔬食品有限公司在今年播种季出现了经营资金周转困难,建设银行广西区分行了解到企业情况后,立即通过抗疫专属服务“云义贷”迅速为企业发放300万元信用贷款,用于莲藕新品种的采购、种植和购买深加工机械设备等。在金融系统的支持下,柳江区百朋镇1.6万亩春季莲藕如期播种完毕,引进的莲藕新品种每亩产量预计可以提高500斤左右,对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集体迈向共同富裕,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原因,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贫困发生率仍大幅高于其他地区,全区尚未脱贫的8个贫困县中有6个属于民族自治县。广西金融机构针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积极支持民族特色产业发展,优先满足民族地区项目建设融资需求,依托边民互市贸易创新“互市贷”“惠边贷”“桂边贷”等系列扶贫产品,因地制宜解决边境民族地区群众脱贫增收难题。同时,以少数民族坡会、庙会、山歌节为平台,多形式开展金融知识宣传,不断提升民贸民品贴息贷款、创业担保贷款、扶贫小额信贷等金融惠民政策的知晓度和覆盖面。
都安县以嘉豪实业公司为核心,以“贷牛还牛”模式带动瑶乡贫困户发展牛羊养殖业,建成牛羊肉加工产业链项目,成功打响“瑶山牛”品牌,累计带动3万多瑶族人民脱贫增收。金融机构为环江毛南自治县累计投放贷款3.47亿元,支持建成毛南家园等9个少数民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4876户乡亲解决“住房难”问题,助推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整族脱贫做出重要指示,指出近年来多个少数民族先后实现整族脱贫,是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后脱贫时代”广西金融扶贫工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传统种养殖业等金融支持的扶贫产业生产订单下降,产品销售受阻;广西尚未脱贫的8个贫困县“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存在一定短板;深度贫困地区和边境地区扶贫企业数量少,有效信贷需求不足。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是革命老区,是贫困地区,也是边境地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做好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就有了坚实基础;边境建设搞好了,民族事业发展了,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也是极大促进。必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针对致贫原因分类施策,戒搞形式,戒做虚功,下一番绣花的功夫。广西金融系统将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发挥部门间合力,提升银、保、担协作,强化政策激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服务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发挥扶贫政策合力效应,健全巩固脱贫攻坚的配套政策。以问题为导向,升级政策配套,增强协作合力。一是财政政策要发挥先导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一般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铺好路,信贷资金的作用才能发挥。二是金融政策要更加精准。深化广西 “稳企贷”十五条,从“给政策、优服务、强保障、抓激励、畅传导”五个方面着手,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重点领域尤其是扶贫领域的企业和贫困户贷款做到“应延尽延”;持续鼓励各金融机构在利率执行、信贷规模、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对合理信贷需求做到“应贷尽贷”;对扶贫企业、贫困人口的融资需求做到信贷额度优先安排、贷款申请优先审批、贷款资金优先发放。三是产业政策要更加因地制宜。探索设立各类产业基金,根据各市县地理、资源、特色做好产业规划,以产业基本面的发展,吸引金融资源的流入。
发挥银保担协作功能,齐心协力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做好金融支持扶贫产业文章,需要银保担相互协作。一是银行要围绕贫困地区产业特点和少数民族需求,以产、供、销“链式”扶贫产业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支持贫困民族地区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扶贫经营主体;依据扶贫经营主体吸纳就业、带动发展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水平,探索健全金融支持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要扩大保险支农融资试点规模,可借鉴前期保险资金支持都安“贷牛还牛”模式,推广形成“政府+险资+企业+农户+保险”五位一体保险扶贫路径。三是政府部门应尽快出台融资担保行业奖补办法,补充担保公司的资本金,适当放宽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盈利要求,放大担保倍数,逐步取消反担保,提高担保公司经营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
发挥优惠政策激励作用,激发金融机构动力。一是发挥政府激励作用。切实解决一线扶贫干部的生活和工作难题,对脱贫攻坚贡献大的金融机构给予表彰和激励。持续落实财政各项补贴,对需要资金较多、生产环境较薄弱的产业,给予保费和收购等补贴,保证贫困户生产经营有底气。二是发挥央行激励作用。持续用好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贷款延期支持工具,优先支持金融机构满足未脱贫县的融资需求,持续关注已摘帽县域资金需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用好用足民贸民品金融政策,扶持民族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发挥金融监管激励作用。建立贷款增速激励机制,以全区贷款增速水平和涉农贷款占比水平作为基准线,对指标高于基准线的贫困县或已摘帽县,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并在宏观审慎管理考核、金融扶贫政策效果评估、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等方面予以倾斜,推动扶贫、涉农贷款可持续增长。
发挥统筹联动效应,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配合。一是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产业振兴有机衔接。优化产业扶贫信贷产品设计,做好农村集体经济、农村电商的金融配套,开展农业全产业链现代金融业务,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农村产业,构建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共融共促的平台。二是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生态振兴有机衔接。践行绿色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发展,引导金融资源向生态环境、节能环保、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领域倾斜。三是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长效机制有机衔接。建立金融扶贫长效可持续机制,在少数民族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摘帽后,继续坚持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金融机构及时调整内部体制机制,提升三农金融服务竞争力、适应性和普惠性,尽快转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以更有力有为的姿态为民族地区三农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发挥涉农金融机构优势,加快脱贫攻坚与乡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有机衔接。一是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市场化机构积极参与广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全区全面建成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基础上,加快“田东模式”升级推广,拓宽农户信息的采集范围和渠道,完善信用信息实时共享机制,提升信用信息运用成效,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打造新亮点。二是积极探索助农取款点可持续发展模式。组织涉农机构完善服务点建设,积极打造“一站多能、一网多用”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加快移动支付下沉县乡,扎实开展移动支付引领县建设,让更多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金融服务。■
(责任编辑 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