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俄乌冲突严重冲击了欧洲安全,给国际秩序带来了巨大挑战,各方力量博弈加剧,世界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诱使关于乌克兰危机的跨大西洋论述严重依赖于想象:除非实现乌克兰领土的完全重建,否则俄罗斯的胜利会让欧洲成为“待宰羔羊”。
以想象力为基础制定的策略表现出跨大西洋国家对道德满足感的向往,但也阻碍了为解决当下现实乌克兰危机而制定的有效战略的实现。
文章认为,不要求乌克兰夺取全部领土,而是以一个由自主的乌克兰政府领导的拥有主权的乌克兰结束俄乌冲突的策略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尽管这种偏向现实的策略拒绝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并排除了美国直接参与战争的可能性,但实际上可能更为有效。
本文编译自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网站评论文章,原标题为《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和想象力的终结》(Russia, Ukraine, America, and the end of imagination),作者是斯特罗布·塔尔博特安全、战略和技术中心外交政策研究员梅兰妮·西森(Melanie W. Sisson)。
文章略有删改,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思考,与公众号立场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跨大西洋关系正在面对一个充满极大不确定性的时期。俄罗斯总统普京为何选择在2022年2月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目前是否有办法制止冲突?谁在欧洲的长期安全架构之内,谁又处于架构之外?俄乌冲突以及世界的反应又将如何影响战后国际秩序的未来,例如通过禁止发动选择性军事行动以及通过多边机构和国际法来有效阻止战争发生?这些问题都尚待解答。
不确定性常常诱使人们远离理性分析而倾向于想象,关于俄乌冲突的跨大西洋论述也是如此。例如,人们对冲突发生的原因、现在必须采取的措施及其原因的讨论都充满设想色彩。
如今,
欧美时兴的大部分叙事都严重依赖于假设、断言和预测,将当下的现状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段时间进行预言式的对比。
这些叙述将普京描绘成所谓“无法满足的野心家”,认为西方对普京先前的所谓“掠夺性举动”所表现出的软弱是一种纵容。
同时,这些叙述认为普京的核威胁是不可信的,并断言表示,如果乌克兰危机的结局是俄罗斯获胜,而不是乌克兰彻底重建领土,那么普京一定会继续与俄罗斯的其他邻国产生冲突,无论对方是否为北约成员国。
甚至对于欧洲之外的地区,这种叙述也表示,普京获胜将“助长所谓的‘威权主义’”。所有所谓的“自由民主国家”迟早需要直面一个选择,即再打一场世界大战,或是接受所谓的“威权国家”在未来对欧洲和亚洲事务持有更大的影响力。
这种论调之所以吸引眼球,是因为它引发了对所谓“俄罗斯无端且残酷发动军事行动”的义愤,将创伤性的历史记忆和潜在的未来情景联系起来。
然而,
历史记忆并非理性分析,未来情景也不是实际预测。优先考虑反事实的主张和主观选择的未来,迄今为止带来的只有战略和战术上的瘫痪。
俄罗斯的军队正在进行卓有成效的调整,经济也正向战时经济转型。印度和巴西等国家仍然倾向于在可以获利的方面和俄罗斯建立密切关系,例如进口石油、出口汽车、机器以及其他用于制造业和工程的物品。还有许多其他国家无意孤立俄罗斯,因为它们不认为普京的安全主张是不合理的,或者是无法调和在反对俄罗斯与乌克兰作战与美国支持以色列对哈马斯作战之间的立场。
另一边,乌克兰也在努力动员和部署军队。很明显,如果没有盟友大量且持续的投入,乌克兰无法长期维持有意义的军事行动。如果美国国会最新一轮的争论传递了任何暗示的话,那就是美国无法确保是否会长期成为乌克兰的盟友。美国利用俄罗斯被冻结的央行资产为乌克兰获得额外资金,但这种做法的法律细节仍然需要时间进一步推敲。对于试图完全重建乌克兰领土的跨大西洋战略来说,时间似乎所剩无几了。
因此,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正在迅速接近事态的临界点,届时将不可避免地在物质价值和道德价值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从物质层面看,如果长期坚持当前政策的话,将会耗尽国库和武器库存,并消耗相关的政治资本。如果提供超出当前水平的支持,不仅需要投入更多的财政、物质和政治资本,还需要冒着发生局部甚至全球灾难的巨大风险,尽管这些支持或足以使乌克兰在战场上获胜。此外,单纯从理论上认为普京不会使用核武器是一回事,将这种想法落实到现实中则又是另一回事。
从道德层面看,尽管当前的叙述坚称,俄罗斯的胜利会让欧洲成为“待宰羔羊”,但真正的代价并没有那么严重。
将俄罗斯的战败与欧洲的稳定联系起来,以及将谈判解决冲突与想象中的可怕结果联系起来,这样的论调试图让政策制定者采取能带来道德满足感的策略。
渴望获得道德上的满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策略不应该与结束战争、实现欧洲安全甚至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策略混为一谈。
战争结束的方式将影响此后欧洲稳定的深度以及和平持续的时间,但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夺回乌克兰所有的领土已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完美结局。
俄乌冲突以一个由自主的乌克兰政府领导的拥有主权的乌克兰结束,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对不太可能实现的结局抱有执念,将阻碍人们达成可及的良好结局。
相较于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这种结局不要求乌克兰夺回全部领土,也不依赖于美国额外的资金或物质支持;不需要向基辅发号施令,指示乌克兰是否谈判、何时谈判、和解的条款应该是什么,或者在此之前应如何作战。
乌克兰使用美国军援的唯一规定应该是国际人道主义规定,但
这样的战略需要延续拜登政府的政策,即不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只要北约的边界仍然保持安全且核武器未被引爆,美国就不会直接参与战争。
普京不是彼得大帝,也不是阿道夫·希特勒。
那些夸大的叙述,以及针对想象中事件而制定的战略或许使人兴奋,但是我们需要的是解决当下现实问题的战略,这样的战略才最可能具有实际效果。
编译:于海红
编务:刘 晗
责编:王
加特
图片来
源:网 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