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丁香园
丁香园官方号,一百多万医生在关注。作为中国医务工作者的网上家园,丁香园深知医疗的痛苦与快乐。我们提供交流的平台、独家深入的内容,也有为医务工作者提供的各种服务。医疗行业从业者,请订阅我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贝壳社  ·  DeepSeek掀起狂潮,AI+制药这盘棋该咋下? ·  3 天前  
医学影像沙龙  ·  乳腺疾病MRI筛查和诊断... ·  2 天前  
医学界  ·  女护士跪求患者原谅,只因拔针出血 ·  5 天前  
学术经纬  ·  《自然-医学》:18年无癌!CAR-T治疗致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丁香园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最有可能患上的疾病是什么?

丁香园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6-11 12:00

正文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最有可能患上的疾病是什么?


不是癌症、不是心脑血管疾病、不是糖尿病——而是口腔类疾病。


最近一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口腔疾病的患病率超过了 90%,而就诊率不过 10%。


多位牙科医生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多数中国人的牙齿,都欠了一笔债。



全面崩塌的防线

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新闻联播》头几分钟出现的中国人,牙齿状态才大为改观——因为有医学专家上书高层: 今天在外交场合,领导人牙齿好坏,事关国家形象。


这是世界牙科论坛报总编黄懽在大象公会上撰文讲述的。


他曾在北京医院口腔科就职,当时临床所见,「满口牙石,把牙齿都盖住了,牙龈也全是肿的,流血….. 这仍不算很严重的情况,在当时的中国,非常常见。」


迄今为止,中国完成了 3 次全国范围内的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最近的一次发生在 2005~2007 年间。


根据这份调查报告,中国人口腔健康的防线基本上是全面崩塌:

  • 在 35~44 岁年龄组,龋病的患病率高达 88%;

  • 在 65~74 岁年龄组龋病的患病率是 98%,与之对应的是低得可怜的 10%~20% 不等的 就诊率;

  • 口腔健康的另外一个重要指标——牙周的健康率,中年人是 14.1%,老年人 14.5%。


两个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深刻地影响了 13 亿中国的口腔健康: 只有牙疼才需要去医院;老年人一定会掉牙。


牙齿作为人类组织中最坚硬的部分,它也最脆弱:


在它的一生中,要咀嚼平均 50,000 kg 或冷、或热、或酸、或甜、或硬的食物,还有数以十亿计的细菌日复一日合力侵蚀你的牙龈和牙齿。


当然,牙齿也不是全无帮手。《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推荐了 4 个易得、廉价的口腔健康习惯:

  • 每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

  • 每年洗牙一次;

  • 早晚刷牙;

  • 使用含氟牙膏。


然而,中国人能做到这几点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 在上述的口腔流行病学调查中,中年人能每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每年洗牙一次,早晚刷牙,使用含氟牙膏这 4 种比例分别是 8.4%、2.3%、36.3%、42.3%;

  • 老年人组的口腔习惯整体更糟糕一些,达标率分别是 12.1%、1.5%、22.1%、32.5%。


更直观一点看, 只有 1/3 多的中年人和 1/5 多的老年人,履行了最简单的早晚刷牙的程序。


对口腔的漠视,带来的最直观的后果是牙齿的缺失。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 8020 计划——80 岁的时候,还能保有 20 颗具有咀嚼功能、不松动的牙齿。


而就我国平均水准而言,65~74 岁的老年人平均缺失 9.86 颗牙齿。60 岁以上的老人中,有 12.63% 的人全口无牙,如果把年龄放大到 80 岁,近 1/3 的老人嘴里没有一颗牙齿。


我们一向将牙齿的掉落视为自然规律,而不是疾病使然。 实际上「老掉牙」的观念已经「老掉牙」了。


口腔医生朱王勇在 2013 年留意到外公消瘦得极为厉害,刚开始,他甚至担心老人「生了不好的东西」。然而翻完他的体检报告后,根据他的推断,外公应该是口腔疾病导致的重度的营养不良。


当他请外公张开嘴巴时,他大吃一惊——重度牙周炎,差不多已经掉了 1/3 的牙,剩下的也是松松垮垮,一碰就疼,实际已经失去了咀嚼功能。


「外公很少吃肉,因为咬不动,白饭和素菜煮得稀烂,不怎么嚼,直接就咽下去了,」朱王勇如是评价,「没营养不良才有鬼。」


而老人将此视为自然规律,默默忍受,并不与自己身为口腔科医生的外孙言语。在外孙制定的详细口腔治疗计划面前,老人也是极力拒绝。


朱王勇「连哄带骗」,才让老人完成他治疗计划的最后一步——戴上活动假牙。


朱王勇给自己的治疗计划和执行效果打 60 分,虽然不是最完美的方案,然而外公终于能吃上好吃的,是作为口腔医生的他,在那一年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口腔决定美貌度

周六上午 10 点,周彦恒准时出现在位于北京东三环边一座高档写字楼里的口腔诊所,25 岁的苏文(化名)已经躺在淡绿色的牙椅上。


每 2 个月,苏文都会从山东潍坊乘坐高铁到北京,再转两趟地铁,到达这家诊所,等待她的正畸医生周彦恒。


这一次周彦恒决定对她的牙套进行微调,给她口中东倒西歪的 28 颗牙齿再加上几分力,加速排齐过程。


在周彦恒照看的的 14 个独立的诊室里,除了一位 16 岁的少年,其余 13 位,无一例外,都是装扮入时的年轻女性,她们期待着,这个负有盛名的口腔正畸医生,能够彻底改变自己面容。


很少有人会留意到, 占据面部最大面积的,不是眼睛或者鼻子,而是 将近 1/3的 口腔。


「如果面下 1/3 不好的话,眼睛再大,也不好看。」周彦恒认为。


包裹在薄薄一层面部肌肤下的的牙齿、颌骨的形状,决定了整个面部的走向,再加上你大笑、聊天、进食时所露出的牙齿的色泽和形态。一位女性博主在她的正畸日记里写到—— 口腔决定你的美貌度。


无论牙齿形态的参差不齐,还是颌骨凸出或者凹陷所导致的「地包天」、「天包地」,在医学上,都属于错颌畸形。


而在最近一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中,中国人群中的错颌畸形的发病率有 72.97%。


如果按照正畸医生们更加严格的牙齿和颌面标准而言,错颌畸形的发生率超过 90%。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食物从粗糙变得精细,用于咀嚼坚硬食物的宽大颌骨开始变得狭窄,但牙齿却没有跟上进化的节奏,它的数目和大小并无太大改变,在越来越狭窄的颌骨上,相互挤压彼此的生存空间。


「人类越进化,这个问题会越严重。随着经济发展,正畸治疗将逐步成为生活必需品。」周彦恒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教授,也是世界正畸联盟的首位华人执委。


他 2001 年到 2002 年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访问教授,注意到美国有一种现象:


尽管美国人不爱存钱,但是,中产家庭里但凡有一个孩子出生,就会存一笔钱,未来专门作为这个孩子牙齿矫正的费用。


在发达国家,接受正畸治疗的有 2/3 是青少年,他们一般从 12 岁左右开始接受正畸治疗。这也是正畸治疗的黄金期——借助颌面部的生长发育潜力,牙齿移动得比较快,治疗的周期比较短,治疗的效果也会比较好。


在中国,由于此前对口腔的漠视所欠下的「债」,不得不在成人之后补上这一课。


牙套之家是近年兴起的交流牙齿正畸治疗的患者论坛,活跃会员数已经超过了 100 万,而在 2012 年,这个数字是 10 万。


周彦恒说,成人正畸的增速比较快,但是青少年正畸的绝对数目更大。他去过一些学校进行口腔科普教育,据他观察,半数学生都戴上了牙套。


据周彦恒估计,每年有需求的患者应该在 200 万人左右——而全国不过 3000 位正畸医生。


询问北京的两家三甲医院正畸科,也有好几位正畸医生的预约,已经排到 2018 年之后。


不只正畸,近几年间,和口腔美学相关的治疗项目,都在高速成长。


如果翻阅资料,你会发现,人体其他的器官的发病率以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作为计量单位。但牙齿相关疾病的发生率,一般以百分之一作为计量单位,而这个比例,都不会太小。


以牙齿的色素沉积为例,虽然还没有一项得到认可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数据粗略估算:

  • 3 亿烟民;

  • 4000 万氟斑牙患者;

  • 普遍困扰「60 后」「70 后」的四环素牙;

  • 日常经常食用的几十种可以造成牙齿染色的食物,在一项调查中,半数人对于自己牙齿的颜色并不满意。


许桐楷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综合治疗科的主治医生,长于牙齿的美学修复和冷光美白。如果要挂上的他的号,得提前一天晚上在医院门口排上一夜的队。


他还经常接到明星经纪公司的电话,一些明星在接下某个代言和广告之后,会希望请他做个冷光美白或者瓷贴面,「这是广告商的硬性要求」。



口腔文明变迁史

一个国家口腔文明的变迁史,就是这个国家的经济变迁史。


对口腔健康的关注,是健康领域的顶级关注。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无论是国家,亦或是个人,才会把目光从心、肝、脾、肺、肾等大器官的关注,分一部分出来给口腔。


对照台湾的经验,当人均 GDP 从 3,000 美元升至 10,000 美元时,每 10 万人对应口腔医生数量的增速最快。而口腔科医生的数量,正是衡量一个地区口腔消费市场发达程度最重要的指标。


没有人能说清大陆的口腔医疗市场启动的确切时间点。


邹其芳是瑞尔齿科的创始人。他在 1999 年把第一家诊所开在了长安街边的使馆区,当时的顾客,有一大半是外国人——在高档写字楼里,定期会见自己的牙医,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惯性。


他至今还记得,一位来中国工作的法国青年,进行了例行的口腔检查,医生给他制定了一套口腔医疗计划。


这个年轻人对医生讲,医生,今天我能不能不做这个?我还没钱,等我拿到第一个月的薪水,我再来。


「我当时就想,这个年轻人,上班之后,有了钱,第一件事是去看牙,我们的年轻人呢?有了钱第一件事干嘛?可能是吃一顿,可能卡拉 OK。」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位戴着金链子的中年男性,在牙周炎和龋齿的双重夹击之下,已经几天无法正常吃饭,在看到医生提供的治疗方案之后,第一反应是「太贵了」。


「我说你戴条金链子,你把它搞一半下来看牙绰绰有余,这两个消费意识,是不是一个很鲜明的对照?」


以北京为例,在 2014 年,人均 GDP 刚好迎来 10 万的拐点。也正是在这一年,以电动牙刷和口腔连锁诊所为代表的高端口腔消费,迎来一个爆发期。


宝洁公司的调研报告也显示,电动牙刷在中国市场份额从 2014 年开始,迎来爆发性增长。对比 2013 年翻倍增长。到 2016 年,每年均呈现至少 50% 的年增长。


作为中产家庭的标配和消费升级的符号,电动牙刷在社交媒体上受到热烈追捧和讨论——《第一财经周刊》在今年年初进行了一项读者调查《晒晒那些吃土半年才买到的单品》,飞利浦的电动牙刷和戴森的吸尘器出镜率最高。



欧洲还是美国道路?

在口腔消费领域有两大流派:美国派和欧洲派。


1920 年,一位牙科医生根据当时好莱坞影星们对饰演角色的不同需求,对牙齿进行改形、改色,引发了全美对牙齿美学的追捧,因此也被称「好莱坞牙医学」。


自此,美国社会在对牙齿的的洁白和整齐的极致追求中一去不返。据黄懽的估算, 美国牙医的收入,有 8 成来自于和美观相关的收费,只有 2 成和疾病相关。


作为一个强烈的阶级符号和社交通行证,似乎如果你不能拥有一口洁白整齐的牙,你就无法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


一位美国的专栏作者在《穷人的牙齿》一文中写到,「如果你因为儿时生活贫困而有一口糟糕的牙齿,就没什么机会敲开美国上层社会的门了。」


相比美国,欧洲大体还是将牙齿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来对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