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8日傍晚,在202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的毕业典礼上,
宾大正式向林徽因颁发建筑学学士学位
,以表彰她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卓越贡献。毕业典礼现场,林徽因外孙女于葵代表林徽因,从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手中接过了这份迟到近100年的学位证书。
活动现场颁发了林徽因的建筑学学位证书。
图源 新华社公众号
韦茨曼设计学院就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当年就读的美术学院。1924年,建筑系以部分课程不适合女性修读为由拒绝了林徽因的入学申请,她只能进入美术系,毕业时获得美术学学士学位。
弗里茨·斯坦纳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林徽因没有被授予学位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她女性的身份,宾大在纠正历史上的错误。
今年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也是她入学宾夕法尼亚大学100周年。100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位杰出女性?
1920年春,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来到英国。
徜徉在一座座优美的古典建筑中,这位中国女孩被那些融合了美学与科学、人文与历史的“房子”深深吸引,也渐渐萌生学习建筑的想法。“建筑不是简单地盖房子,还是一门综合科学和美术的学科。”从一位英国友人那里,林徽因构建起了对建筑的最初认知。
1928年,林徽因绘制的水彩画《家乡》。图源 潮新闻
1921年秋天,从欧洲游学回国后,林徽因即认定了自己“事业的模样”——
立志要成为一位建筑师
。当时,在清华就读的梁思成正在考虑未来留学美国的专业,林徽因向他极力推荐建筑学——一项可以将美术创造和实际用途结合起来的事业。那时中国还没有专门的建筑学科,在林徽因的“鼓动”下,梁思成也对建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4年6月,二人赴美,预备入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不过彼时的宾大建筑系不录取女生,理由是建筑系有些课程不适合女生修读。不得已,依然坚持要念建筑系的林徽因退而求其次,进入宾大美术系,同时选修建筑系课程。
“她建筑学的成绩非常出色,有的课程还超过了那些男同学。”弗里茨·斯坦纳说。在短短两年半时间里,林徽因不但修完了美术系课程,还同时完成了建筑学学士学位所需的大部分课程,且成绩优异。
据宾夕法尼亚大学官网信息,1918年至1941年,共有23名中国学生在此就读建筑学专业,1924年入学的林徽因是其中唯一的女学生,也是唯一一名完成学业但在当时未被授予学位的学生。
“来自中国北京的林徽音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士学位荣誉”,
1927年2月24日《周间画报》。
图源 潮新闻
1925年秋开始,林徽因担任建筑系兼职助教,1926年成为独立授课的指导老师——一位没有建筑学“文凭”的老师。无论如何,在宾大接受良好的建筑教育,为林徽因后来在建筑史、建筑设计、建筑教育领域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宾大追授学位一事,让“建筑师林徽因”的身份,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很多人印象中,提到林徽因,常会联想到“你是人间四月天”诗句,民国文艺女青年、林梁的璧人形象,抑或金岳霖对她的倾慕等捕风捉影的感情传闻。
无论是才情还是形象,林徽因确是当之无愧的才女。但事实上,对于林本人而言,文学只是爱好,和学人间的往来展现的是她的真性情,而
建筑,才是她倾其一生的事业。
1924年,泰戈尔访问北京时同林徽因(左)合影。
图源 新华社
1931年9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加入
中国营造学社
,可以视作是这份事业的起点。
在那个战乱频仍、匪患无尽的年代,十余年间,林徽因和中国营造学社同仁们的脚步遍布15个省的190多个县。华严寺、善化寺、云岗石窟、应县木塔、开元寺、龙门石窟……2738处古建旁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建筑、雕塑、壁画、甚至题记都被纳入他们的考察范围。
在实地调查中,林徽因“有过许多重要的发现,并对众多的建筑物进行过实测和草绘”,记录和整理当时尚未被发现重视的中国古建遗产横跨汉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在完成测绘的基础上,林徽因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详细记录各地古建概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考察材料。
可以说,
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开创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调研工作
,从无到有地建立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研究系统。直到今天,这个系统都难以被取代。
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北京天坛祈年殿陡匾下留影。
图源 潮新闻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设想。后来又抱病完成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1955年4月,林徽因病逝于北京。她生前设计的纪念碑基座花圈浮雕刻样,成了她的墓碑,上面刻着一行简洁的字——“建筑师林徽因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