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听力不断下降的我,还是难以摘掉耳机 ·  昨天  
单读  ·  故乡的“死气沉沉”,是对我的承诺 ·  3 天前  
新周刊  ·  10年过去了,我最爱看的下饭剧还得是它 ·  6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久坐的人死亡风险更高?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没有结果的恋爱还要开始吗|三联「年轻人之夜」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4-11-01 18:00

正文



如果以上一个时代为坐标轴,我们发现,现在很多大学生已经成为了“寂静的一代”——他们不再热衷于上课发言、和老师同学互动,也不再把谈恋爱和交朋友当成大学生活的必需品,更不愿意去背负一份完整的情感,躬身入局,和人建立更加亲密、深度的联结。

这些现象背后,是家庭、社会到时代的变迁,多种因素叠加,形成了这代年轻人的新处境。他们成长在物质优渥的环境里,看似更加独立自主,但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下,变得孤独、隔离。

我们也关注到了这一现象,在今年第31期杂志《寂静的一代》里,我们的封面聚焦当代大学生“不恋爱、不沟通、不发言”的现象,推出了一系列主题文章,在多平台引发了年轻人的关注与热议。为了能听到更多来自年轻人的真实声音,理解他们的处境和困惑,除了文字报道,我们也想做一些新的尝试。

为此,我们邀请了一群学生朋友,举办了一个【年轻人之夜】,听听他们如何自我表达——

“为什么i人就不能有一种‘我想要、我主动’的欲望?是我自己想要改变性格,而不是我被社会推动着去社会化?”


“一个人必须把自我暴露在社会当中,适应这个社会的所有切面才可以吗?”
“我的舍友居然想来我的床上和我谈心?我们两个好像说话也不超过三句,为什么我要把你邀请到我的床上来?”

“在当下的年轻人眼里,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出去吃饭,大家就觉得你俩不是有一腿,就是马上快有一腿了?”

还好,“寂静的一代”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寂静。关于恋爱、关于关系、关于自我,年轻的朋友们有自己的话要讲,也给予了彼此安慰,甚至,还有一些意料之外的解答——

“恋爱谈着谈着,

发现对方'只是个男的'?”

一位对恋爱充满困惑的女同学:“我有一个朋友,进入大学以后很密集地谈两三段恋爱,她和一个男生谈恋爱的过程就像是在潜伏,潜伏着潜伏着,某一个特征或者问题暴露出来了,她就会觉得——哈!逮到了!你果然是个男的!

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吗?我之前有一个男朋友,我也会跟他探讨很多比较抽象的女性话题,但最后不可避免地发现,他果然也就是个男的。所以我谈恋爱,经常谈着谈着稳定下来之后,就觉得它很无趣。或者说是我主动牺牲了有趣,才让它稳定下来。”

一位对恋爱还充满希望的佛学专业男同学:“我觉得现在很多男女之间的相处可能受到了网上一些舆论的影响,会觉得男生一定是这样的、一定有那样的毛病,然后再带着这样的预设去和人相处,这个逻辑本身就是反的,更像是一种情绪宣泄。

很多人带着这样的刻板印象,就像钓鱼执法一样去进入一段关系,其实就把彼此的路给封住了。

但我自己还是对现在的两性关系充满信心的,我觉得人要看上网比较偏激的观点,可能恋爱就能谈得好一点……大家别误会,虽然我学的是佛学,但我不是和尚!我也是可以谈恋爱的!”

“理论永远是不完美的,

但人是具体的”

另一位回应恋爱困惑的女同学:“我的导师问过我一个问题,高铁上该不该提供卫生巾?这是不是一个标出性行为,也就是把女生标出为一个需要提供特殊服务的弱势群体?如果不是,那这个卫生巾还要提供吗?如果提供,是付费还是免费的呢?

我们讨论了很长时间,最后导师告诉我一句话,不要追求理论上的完美。理论永远是不完美的,但人是具体的。

就像上面那位佛学男同学说的一样,在生活中没必要带着那么多的预设,更不需要用一种猎人的眼光去和身边的人交往。不管朋友还是恋人,你就把ta当成一个人就好了。”

“没有结果的恋爱还有必要开始吗?”

认为“有必要”的正方同学1号:“爱本身并不是一种预设。恋爱是两个具体的人的恋爱,我们就是要在恋爱中斤斤计较,暴露出该死的占有欲,暴露彼此身上的各种问题,反而才是一种真正的学习和成长吧。”

正方同学2号:我们爱的不是结果,而是那个具体的人。世界上最大的结果是什么,不就是人都会死吗?那难道我们就不活了吗?我们不仅要活,还要当作第二天就可能会死地那样去活。当没有结果的恋爱切实发生在我们的生命里的时候,我一定会无条件地去付出。”

认为“没必要”的反方同学1号:“你们正方是很爱吃苦吗?”

(以一句话策反一名正方支持者跑票)

反方同学2号:“如果对方就是一个刺猬,我们没必要硬抱!”

反方同学3号:“我定义的这个结果不是结婚,而是这段恋爱至少会带来一些正向的美好情感和收获。如果连这样的体验都没有,那还是不要开始吧!”

“上大学第三年,

我家才有了家庭群”

一位对亲子关系充满困惑的女同学:“今天怎么没人聊聊亲子关系?我觉得我和我的家人根本没办法沟通,我自己是个i人,我的爸妈都非常一板一眼,连聊天都能聊着聊着开始给我上课,我不知道要怎么让他们理解我。”

一位和父母已和解的女同学:“我刚上大学那一年,和家里吵得不可开交,一个人拎着箱子头也不回地去了学校,觉得我终于逃离这个地方了,我自由了。直到我上大学的第三年,才给家里建了一个家庭群,然后时常在群里转发那种家长做得不好的十个表现之类的推送,艾特我爸!

前几天生活中发生了一些糟糕的事情,我被人骚扰了,我把这件事告诉爸妈,他们说‘虽然我们文化水平不高,但你发生了任何事,都可以来找我们’,我才慢慢感觉到自己和父母之间割舍不掉的关系。我们该争吵争吵,该互相帮助也会互相帮助。”

(以上文字为活动发言节选,完整版请观看视频。)


「年轻人之夜」是本刊的一次线下互动尝试,未来还会有更多主题活动开放,欢迎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