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方达咨询
方达咨询系和君集团成员企业,长期专注于研究和服务城投行业,提供城投转型与国企改革一揽子咨询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直播海南  ·  刚刚回应:招聘不存在违规操作 ·  11 小时前  
Kevin在纽约  ·  分享图片 -20250222212332 ·  昨天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 ... ·  2 天前  
直播海南  ·  首批200名嫌犯,被押解回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方达咨询

增强核心功能与提高核心竞争力——国资国企改革2024年回顾与2025年展望

方达咨询  · 公众号  ·  · 2025-01-21 17:49

正文

(点击获取服务清单)

导 读

回顾2024年国资国企改革的实践与成果,展望2025年的发展趋势与重点任务,对于推动国资国企持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资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改革与发展始终牵动着国家经济的脉搏。 2024年,国资国企改革聚焦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深化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集中,加快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不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各地国资国企也积极行动,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2025年,作为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的收官之年。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明确了 “一增一稳四提升”的发展目标,强调了“五个结合”, 为国资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实施中央企业提质增效专项行动, 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推荐阅读: 方达咨询赋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服务清单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提升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质量,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近五年中央企业经济发展数据

2020年: 营业总收入30.3万亿元,同比下降2.2%;利润总额2.15573万亿元,同比下降5.0%;净利润1.4万亿元,同比增长2.1%;成本费用利润率6.5%,同比减少0.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5.1%,基本保持稳定。

2021年: 营业总收入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9.5%;利润总额2.4万亿元,同比增长30.3%;净利润1.8万亿元,同比增长29.8%;成本费用利润率7.1%,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7.0%,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9045.9亿元,同比增长16.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房地产投资)3.2万亿元,同比增长10.1%。

2022年: 营业总收入39.4万亿元,同比增长8.3%;利润总额2.55万亿元,同比增长5.5%;净利润1.9万亿元,同比增长5%;资产规模86.6万亿元,同比增长6.4%。

2023年: 营业总收入39.8万亿元,同比增长6.9%;利润总额2.6万亿元,同比增长6.2%;净利润1.1万亿元;成本费用利润率6.6%;资产负债率64.6%;净资产收益率6.6%;全员劳动生产率78.4万元/人;营业现金比率10.1%;研发经费投入1.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5.09万亿元,同比增长11.4%。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

2024年: 利润总额2.6万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81.2万元,同比增长3%;研发经费投入1.1万亿元,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5.3万亿元,同比增长3.9%;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资产规模突破90万亿元,同比增长5.9%。

(数据来源:国资委、财政部官网)

2024年国资国企改革重点

一是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突出战略功能、推进市场化改革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突出战略功能,是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鲜明特点,也是国资国企抓落实的重点。 比如,在履行经济责任方面,强调提升国有经济增加值,鼓励企业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综合贡献。在履行战略使命方面,通过动态优化企业主责主业、给予考核加分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服务宏观调控、承担战略任务、放大社会价值。

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破除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了活力效率的有效提升。 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落地落细,明确以“科学、理性、高效”为核心的董事会建设目标,同时,针对承担科技攻关、产业升级、战略投资任务较重的企业,探索实施差异化管理。比如,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价值创造、管理提升、品牌引领等专项行动扎实推进,一批企业加快迈向现代新国企。再比如,推动三项制度改革持续走深走实,98%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子企业建立了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度,提高与业绩挂钩的浮动工资比例,中央企业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比例超过6%,进一步激发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是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中央企业。 新设三家中央企业。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有限公司,提供高水平时空信息服务,推动北斗赋能行业应用的能力转化平台。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承担打造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务。中国数联物流信息有限公司,成为我国首家数据科技央企,着力构建国家级物流大数据平台。重大资产重组项目。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实现船舶总装领域业务整合。中航电测收购成飞集团,国家航空装备体系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专业化整合。爱达邮轮公司资源整合,实现中央企业邮轮运营平台公司高质量起步。中国一汽等汽车企业控股中国诚通力神青岛,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形成发展合力。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重要领域,组织推动了12组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有效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地方国有企业。 四川的川能动力、川投能源、华海清科等企业控股股东拟筹划战略重组;上海的国泰君安、海通证券、上海电影、隧道股份等企业纷纷发布重组公告,通过外延式并购提升公司综合实力。山东烟台市启动市属企业新一轮优化整合,市管一级企业由19家调整压减至“9家市管+3户市直”,23项需划转股权全部按期完成划转。浙江省水利厅出资企业合并重组浙江水利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保留钱塘江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集团母公司,水文新技术、钱管局设计院、广川工程、定川信息四家公司划入水利发展集团,形成“1母4子”的公司治理架构。贵州省新组建贵州交投集团,由贵州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贵州省公路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整合重组而成。

国有企业通过重组整合,进一步聚焦主业,剥离非主业资产,提升核心竞争力。 促进了国有企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布局,提升了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通过重组整合,国有企业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

中央企业2024年战新产业营业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提升了4.2个百分点。产业链薄弱环节补链,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重要领域营收都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央企加力布局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比如发布了国内最大规模的“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自主研发生产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在集成电路、生物技术等领域加大布局力度。产业链带动作用,电投协同“国和一号”产业链近60家民营企业完成整机设备的国产化研制,中国中车集团带动轨道交通产业链500多家地方企业共同打造株洲、青岛双产业集群。央企“AI+”专项行动,发布了“九天”“星辰”等通用大模型和一批行业大模型。央企战新产业“百大工程”,首批137个项目涵盖9个领域的关键环节,全年共组织了19场产业链共链行动专题活动,累计向全社会发布供需对接清单超过4600项。

地方国有企业:天津、湖南等地制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文件,推动企业加快布局“新赛道”;江苏组建总规模30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集群;安徽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省属企业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大幅增长。湖北聚焦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牵头和参与组建了一批国资主导的市场化、功能化供应链平台;重庆通过基金、直投等方式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国有资本“三个集中”,目前最紧迫的是要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打造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产业投融资体系,研究打造定位精准、高度协同、优势互补的产业投融资平台,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科创孵化平台,在投资选择上始终聚焦科技属性、技术价值、新兴领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四是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2024年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1万亿元,连续3年超过万亿元。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方向组建了一批创新联合体,央企创新联合体的数量达到了24个,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加大科技创新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首次设立科技创新优秀企业榜单,进一步强化国有资本金的支持,专门对重大科技创新工资单列,2024年单列的工资总额增长15.6%。科技成果产出打造国之重器。圆满完成嫦娥六号探月任务,300兆瓦F级重型燃机点火成功,“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突破万米,6000米级深海平台完成试采,时速400公里的CR450动车组样车正式发布。

五是新修订《公司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2024年新修订的《公司法》在国资国企改革方面作出相关规定,明确了国家出资公司的概念,强调了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优化了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结构并赋予其更多职权, 国有独资公司不设监事会而设审计委员会。 (推荐阅读: 一大波国企取消监事会,审计专业委员会怎么设计? 完善国有独资公司章程制定程序,强化了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同时在立法宗旨中弘扬企业家精神,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六是国务院新“国九条”与国资委市值管理新规

2024年,国务院颁布了资本市场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国九条”) (点击阅读原文) ,进一步完善发行上市制度、强化发行上市全链条责任等。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完善市值标准等交易类退市指标、加大规范类退市实施力度等。推动行业回归本源、做优做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持续壮大长期投资力量,推动形成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同时,国务院国资委也印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市值管理作为一项长期战略管理行为,健全市值管理工作制度机制,提升市值管理工作成效。国务院国资委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强化正向激励。从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管理、投资者回报、股票回购增持等六方面改进和加强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

七是提升国资监管效能,探索穿透式监管

国资监管工作做到“放得活”与“管得住”有机统一,切实转变国资监管方式,探索推进穿透式监管,进一步强化监管协同,不断提升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高效化监管水平。加快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建设和实用化水平提升,对于“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等重大事项,探索推进穿透式监管,强化董事会监督作为出资人监督重要延伸作用,用好企业内部各类监督力量,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持续推动监管向基层企业延伸、向境外企业延伸。

地方国资委切实强化国资监管的专业性,进一步理顺国资监管和公共管理的职责边界,着力打造专责专业的监管机构,完善全国国资国企在线监督系统,优化监管方式,强化出资人服务意识,为企业提供更有温度、更有效率的务实服务。强化国资监管的有效性,进一步强化国资监管的刚性和权威性,加强违规经营责任追究,让监管真正“长牙带刺”。强化国资监管的系统性,把稳增长、抓改革、强创新、促发展、防风险等多重监管目标统筹起来,强化监管的科技思维、产业思维、战略思维,树立国资监管“全国一盘棋”的思维,形成国资监管系统合力。

2025年国资国企改革展望

一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

2025年底前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既定目标。围绕增强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开展功能使命性改革和体制机制性改革。

功能使命类任务。 强化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引导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提升持续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加快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提升国有企业功能价值,高水平实现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推动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集中。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增加医疗卫生、健康养老、防灾减灾、应急保障等民生领域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增强重要能源资源托底作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升公共服务体系支撑保障能力,优先布局地方公共服务、城乡基础设施及地方优势产业领域,强化国有企业在民生领域有效供给,提升公共服务体系支撑保障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力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提供安全支撑,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增强动态适应性。

体制机制类任务。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推进国有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制度机制,创新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机制,提升董事会建设质量,完善外部董事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深化落实三项制度改革,深入实施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优化国资国企管理监督体制机制。以穿透式监管为抓手完善监管体系,健全全级次穿透式监管体系,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加强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最大程度减少行政干预,形成工作合力。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出资人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巡视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各类监督主体贯通协调,健全国有资产监督问责机制,不断提升监督效能,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健全收入分配机制。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各级负责人薪酬、津贴补贴等。

二是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新增投资将更多聚焦于“三个集中”,如工业母机、数字技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工业机器人、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将明显加快。

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抓好央企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央企产业焕新行动旨在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链融通发展。该行动聚焦于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5个重点产业领域方向。未来产业启航计划通过一系列措施,如实施中央企业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新企业,建设未来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等,来推动未来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力争到2027年,落地一批重点行业代表性并购案例,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10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形成3000亿元并购交易规模,激活总资产超2万亿元。 集聚3-5家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并购基金管理人,中介机构并购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并购服务平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契机拉动经济

用好“两新”政策、加大“两重”投入:“两新”政策指的是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一政策旨在通过促进设备更新和消费品升级换代,激发市场活力,拉动内需增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两重”指的是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

国务院发布的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点击阅读原文) 提出,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电力、机械、航空、船舶、轻纺、电子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发输配电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未来五年,央企预计安排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总投资超3万亿元。

四是完善考核指标,提升“五个价值”

2025年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决定将“一利五率”经营指标体系中的“营业现金比率”替换成“营业收现率”。具体要求是“一增一稳四提升”,即利润总额稳定增长,资产负债率保持总体稳定,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收现率同比提升。2025年各央企将结合实际,细化目标任务,扎实开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五个价值”,增加值、功能价值、经济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品牌价值,这五个价值2025年要进一步提升,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作用。

五是抓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

增加科技供给:深入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强化行业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加强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努力突破和掌握更多源头底层技术。

成果转化:优化科技成果披露、评价、评估、交易机制,推动畅通企业内部成果转化通道,加快建设中试验证平台,深入实施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

创新生态建设:健全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着力打造龙头型、高速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

▌来源:丽莎闻道


1.欢迎转载[方达咨询]原创文章。在任何平台转载、摘录、引用等需经授权并注明来源,平台包括但不限于微信公众号、百家号、今日头条等,我们保留依法追溯违规侵权的权利;

2.本号转载的文章来源于公开渠道或经授权许可,仅为分享观点、资讯之目的,不代表[方达咨询]观点。文中使用的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重磅推荐】

【好文推荐】
1. 当前形势下推动平台公司重构升级的“1153”法则
2 .城投公司产业化转型“七步成诗”
3. 地方国资平台谋划“十五五”十大重点关注前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