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CPI同比-0.1%,高于前值的-0.7%;PPI同比-2.5%,低于前值的-2.2%。按照CPI、PPI分别占比60%、40%的经验权重简单估算,模拟平减指数大致为-1.06%。这一指标反映的价格水平在去年10月触底,11月至今年1月降幅逐步收窄,2月出现较大幅度回踩(-1.3%);3月降幅有所收敛,但依旧徘徊在偏低位。
按照CPI、PPI分别占比60%、40%的经验权重简单估算,2025年10月模拟平减指数低点为同比-0.98%,11月、12月分别回升至-0.88%、-0.86%,2025年1月进一步上行至-0.62%。2月回落至-1.30%,3月降幅有所收窄至同比-1.06%。
能源和食品是通胀下行的主要源头。3月核心CPI(不包含能源和食品的CPI)环比为零增长,猪肉、交通工具用燃料环比分别为-4.4%、-3.5%。猪肉价格自1月下旬以来持续处于调整周期;原油价格1月中旬至3月上旬有一轮较集中的下行。
3月食品CPI环比-1.4%,非食品CPI环比-0.2%,核心CPI环比零增长。
从农业部猪肉平均价来看,3月31日较1月26日高点下行10.7%;4月9日环比3月31日继续下行1.6%。
从IPE布油价格来看,3月10日是3月月内低点,较1月15日下行16.2%。前3个月价格均值分别为78.2、74.8、71.3美元/桶。
CPI通胀中也有一些积极线索:一是家用器具价格3月环比达2.8%,显著高于前期,应和“以旧换新”政策对需求端的支持加码有关;二是房租市场有企稳迹象,租赁房房租连续第二个月环比正增长,同比亦降幅收窄;三是可能和节后商务活动的修复有关,酒类价格环比季节性上行,同比降幅收窄。
CPI家用器具价格2024年8月为-0.7%,9-10月均为环比-0.2%,11月为环比-0.9%,12月起进入环比正增长区间,2024年12月-2025年3月环比分别为0.4%、0.4%、0.2%、2.8%。
CPI租赁房房租2024年累计同比-0.2%,2025年1月环比零增长,2-3月环比分别为0.1%、0.1%。租赁房房租同比2025年1-2月均为-0.2%,3月收窄至-0.1%。
CPI酒类2025年1-3月环比分别为-0.8%、-0.3%、0.6%;同比分别为-2.5%、-1.9%、-1.8%。
3月PPI环比-0.4%,环比降幅有所扩大。其中油价和煤价是主要的下拉力量,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业环比分别为-4.4%、-4.3%。钢铁、水泥等建筑产品亦形成一定负贡献,黑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环比均为-0.5%。然后是部分技术进步较快、产品竞争较为激烈的新兴产品,汽车制造环比为-0.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环比为-0.7%。
统计局指出,PPI环比下降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国际输入性因素影响国内石油和部分出口行业价格下行;二是煤炭等能源需求季节性下行;三是部分原材料行业价格下行。
往下一阶段看,逆全球化关税落地之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所带来的输入型价格压力仍未消除。4月上旬原油价格、铜价等均出现一轮调整,它将继续对4月CPI和PPI形成一定传递。此外,关税对部分出口相关行业产能及供需比将带来影响,也会对价格端有一定传递。在2024年底报告《引导供需比》中,我们曾指出引导供需比优化是2025年的政策线索之一。关税影响下这一逻辑就更为显性。
4月9日IPE布油价格、COMEX铜价环比较3月31日分别下行-12.0%、-11.9%。
在2024年底报告《引导供需比优化》中,我们指出:参考投入产出表做一个粗略的估算,以40%*固定资产投资同比+40%消费同比+20%出口同比作为总需求增速的影子指标,以工业增加值同比作为供给增速的影子指标,用后者/前者作为“供需比”,则2022-2024年逐步上升,2024年达到1.5左右。
政策已展现出对价格问题的重视。3月5日下午国新办吹风会指出物价水平偏低会带来“实际利率偏高,债务负担加重”,“这样企业就不愿意增加投资,老百姓也少了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4月2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文件指出要“加强价格总水平调控”,属2015年后再次强调价格总水平调控这一概念,具体举措包括“夯实重要商品价格稳定基础”、“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健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公用事业价格机制”,我们理解三个线索分别对应通过去产能稳定上游传统产品价格、通过“反内卷”稳定新产业产品价格、通过市场化改革稳定公用事业价格。
4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在前期报告《如何理解〈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中,我们曾做过详细分析。
从历史经验看,面对类似关税这样的外生冲击,政策一般先稳流动性,再稳基本面。央行指出在必要时向中央汇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汇金加大力度增持股票市场指数基金属于稳定流动性,它提供了一个“预期锚”。在流动性企稳后,预计后续关于经济基本面依然会有政策组合拳。从基本面的角度,居民部门的弹性领域包括消费和地产;政府部门的弹性领域主要是地方重大项目投资;企业部门则要稳住供需比和利润率。消费、建筑链、供给侧是三个值得关注的线索。
注:
1.全文数据无特别说明均来源于WIND
2.https://www.stats.gov.cn/sj/sjjd/202504/t20250410_1959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