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吴晓波频道
“吴晓波频道”是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内容发布的自媒体,涵盖视频、专栏和测试。视频部分与爱奇艺合作,每周四推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宝  ·  历史罕见,超11亿股封涨停,DeepSeek ... ·  18 小时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DeepSeek,突传重磅! ·  2 天前  
南半球聊财经  ·  周末扯淡 ·  3 天前  
第一财经  ·  《哪吒2》杀疯了!有望破影史纪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吴晓波频道

刘德科:万科开完了“遵义会议”

吴晓波频道  · 公众号  · 财经  · 2025-01-28 08:20

正文

点击图片▲成为会员

编者按:新春将至,除夕前日,万科突发一系列涵盖业绩预告、人事调动的公告,其中,深铁董事长辛杰直接出任额万科董事会主席,原主席郁亮辞任后任执行副总裁,祝九胜不再担任万科任何一项职务。


这项万科有史以来最大的人事变动,引发业内震动。


一周前,吴老师与刘德科老师撰文《吴晓波、刘德科:万科,你一定要活下去》,就万科应对当前危机提出了四个“强化”建议,其中一条便是:“在所有的中外公司案例中,当大型危机爆发之际,‘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公司决策层必须有‘偏执者’挺身而出,以决绝的姿态,统一号令并承担所有后果。


昨日万科的一系列动作,正式宣告了决绝自救的开始,刘德科老师随后撰文并称之为“万科的遵义会议”。今日同时将这两篇文章分享给关心万科命运的各位。


 文 / 刘德科


万科发生有史以来最大的人事变动,董事会主席郁亮与总裁祝九胜双双辞职,万科管理层全面改组。


今天〔2025/1/27〕,万科发布公告:2024年净亏损450亿元,同时选举辛杰先生为董事会主席,聘任郁亮、李锋、华翠和李刚为执行副总裁。


这意味着万科第一大股东深圳地铁集团已经全面接管万科:深铁董事长辛杰直接出任万科董事会主席,三位执行副总裁李锋、华翠和李刚均为深铁领导干部,郁亮则是以执行副总裁的身份仍然留守。祝九胜辞职并且不再担任任何职位,但总裁职位暂未公布。


一个句号

看到这种量级的人事变化,你可能会有疑虑:万科还会是万科吗?我们抱有一系列乐观的展望——


◎ 首先,万科获得了超强背书。


全面改组万科管理层,意味着万科困境终于获得了一个标志性事情,来开启它的新征程。深铁董事长辛杰直接出任万科董事会主席,这意味着陷入困境的万科获得了超级强劲的信用背书,它不止是“深铁是第一大股东的企业”,更是升格为深圳国资委的“亲儿子”。


◎ 其次,万科获得了一个强有力的总部决策层。


自2024年4月万科遭遇“经营性困难”以来,深圳国资委专班组虽然深度介入了万科集团管理层,但毕竟是两个组织的沟通协作,难免会有决策壁垒。现在,深铁领导干部直接出任万科要职,意味着深铁与万科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合二为一,该做的决策已无需游移不定、踌躇不决,现在完全可以果决前行,令行禁止。


◎ 第三,万科得以卸下历史包袱,轻装前行。


对于万科这种“三好学生”来说,困境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哪怕仅仅只是来自社会舆论层面的问责(集体潜意识式的问责),也足以让万科管理层难免动作变形,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疲于奔命。


今天万科公告了450亿的巨额净亏损,这个数字应该是汇总了表内表外的亏损。敢于公布这种不做任何财技掩饰的巨额净亏损,这意味着相关部门为万科过往的弯路划上了一个句号——450亿净亏损是一个问题,但它将不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历史包袱。


万科会怎样


接下来,万科会怎样?万科是得救了,但万科会沦为一家平庸的企业吗?还是依然能保有甚至放大它原有的光环?我们至少可以有以下四个观察角度——

◎ 第一,万科的组织重塑,是否尊重专业,尊重市场。

深铁接管万科,可资参考的案例,不多。如果一定要找出参考案例,大概是绿城。央企中交成为绿城第一大股东之后,经过不断地探索与调试,完成了从“第一大股东治理”到“董事会治理”的转变。复盘绿城今日之成就,关键不过两点而已:第一,按市场规律做事;第二,深度发扬绿城“真诚善意精致完美”的企业文化。

目前万科总裁职位暂未公布,这意味着此刻的万科仍然需要有万科人站出来,以一往无前的勇气与无我之心,深度盘活万科精神资产。

◎ 第二,是否珍视万科文化。

无论万科陷入怎样的困境,万科的企业文化仍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资产。万科文化是什么?恐怕还是万科创始人王石的那句话:“大道当然,精细致远”。

“大道当然”,是不唯上,只唯实;是多一些善意,少一些算计;是坚持、讲真话、有担当、不给别人添麻烦、照顾比自己弱的人。

“精细致远”,意味着“横平竖直、毫米误差、由表及里、瞻前顾后”的万科工程师文化,意味着要扎根于基础研究(比如对于“建筑工业化”的深度实践),意味着要保持对于前沿探索的热情(比如对于“未来城市”的深度实践)。

◎ 第三,逆势拿地战略,是否及时启动。

房地产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没有任何一家房企能够仅仅只靠存货熬过危机;走出困境必须靠新增优质货值的滚动开发,来逐渐填平此前遭遇的各种亏损之坑。

逆势拿地,是为了给紧绷的流动性补充活水,是不断优化可售货值结构。对于困境中的万科来说,调货值结构与调债务结构同等重要。

◎ 第四,万科的各业务板块,是否能形成协同效应。

今天的万科公告仍然强调“全面聚焦综合住区开发、物业服务、租赁住宅三大主业”。首先如何在“综合住区开发”中实现对于印力商业的有效整合(范本之一是华润置地对于住宅开发与万象商业的高效协同),考验的不仅是万科对于业务板块的整合能力,更是万科管理层的智慧与力量。今日之万科,仍然有可能成为明日的另一个华润置地。



一切都在


几天前,我们写过:万科要走出困境,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集团管理层;无论是产品管控,还是绩效管控,都需要更到位的“中央集权”。

现在,万科开了董事会会议,获得了一个强有力的集团管理层。是时候发起总动员,激发每一位员工的精气神与战斗力了。

今日之万科,依然人才济济。人在,一切都在。

延伸阅读

吴晓波、刘德科:万科,你一定要活下去


除了万科人,没有其他力量可以救活万科。


 文 / 吴晓波 、刘德科(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万科走到命悬一线的境地,出乎很多人的预料。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它一直是一个“好学生”,是带着传奇光环的创业故事,是公司治理的中国式标杆,是房地产行业的领跑者。在投机分子和冒险者遍地的房地产界,万科从来与“冒险突进”和“火中取栗”无关,早在2012年,郁亮就提出房地产进入了“白银时代”,在2018年9月,万科更是第一个提出“活下去”。


当今万科的决策层,俱为科班出身的“子弟兵”,多人有财务背景,务实理性且身经百战。当这家企业也发生财务爆雷,在我们看来,行业雪崩的原因应该远大于内部的管理性因素。


因此,万科能否“活下去”,是中国房地产的集体命题。为万科寻找“出路”,便是为本轮危机的幸存者寻找出路。





先来讨论万科出路的外部条件。


在中国,“墙倒众人推”是一个常态,不过,万科似乎是一个例外。在陷入生死绝境的今天,万科仍然具备至少四个外部优势——


◎ 第一,中央部门关心。自2024年4月份万科出现“流动性短期承压”以来,从中央部门到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指导,起到了关键的协调作用。


◎ 第二,大股东支持。作为万科第一大股东,深铁多次公开重申对万科的支持,甚至直言“万科背后是深圳地铁,深圳地铁背后是深圳国资”。


◎ 第三,金融机构给出了充分的耐心。在万科遭遇“经营性困难”时,银行、险资、信托公司、资管公司等金融机构,选择了展期或加大授信额度等行动给予支持。


◎ 第四,房地产市场正在向好。在诸多政策的加持下,房地产市场正在迎来黎明的曙光,经营得当的房企在过去一年已经走出了健康稳定的步伐。中国房地产行业仍然有广阔的空间,外部市场环境给予万科的机会仍然存在。


在企业面临“生死劫”的时刻,比财务破产更大的凶险是信用破产,万科的出路和能否“活下去”,首先建立在多年良好信用的积蓄上。在这个意义上,危机的天平仍然倾向于“复活”。





尽管如此,万科的出路并不清晰。


在2024年4月公开承认“的确遇到了阶段性经营性困难”之后,我们对于万科的战略决策、产品创新、一线员工心态等进行了持续调研。从外部人的角度来观察,今日万科似乎有点乱了方寸。


我们认为,为了迎战危机,万科亟待推行以下四项“强化”措施——


▶▷第一,强化逆势拿地,为紧绷的流动性补充活水。


当一家房企遭遇流动性问题,决策者往往会用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去调债务结构,这固然重要,但可售货值结构的调整同样不可忽略。


如果不拿地,只是强调在手项目的库存去化,那么好卖的很快就会卖光,留在手上的基本上都是难卖的老大难,可售货值结构只会越来越恶化,最终导致流动性的进一步瘫痪。


逆势拿地,在优质城市的热门区域拿地,是为了调货值结构,是为了获取活水。现在拿地,还会是活水吗?会。原因有二:其一,当前楼市虽然仍处于低谷,但优质地段产品力出众的楼盘仍然能够热销;其二,不少城市的地价已经回调,操盘空间更大。在过去的一年,央企金茂与民企龙湖的一系列实践已经证明这是颇有成效的经验。


2024年全年,万科仅拿了10宗地,花了不到80亿元;对于一家销售额仍然维持在约2460亿元的房企来说,这样的拿地规模差不多已是休克状态。卖好资产是本能反应,是被动求生,强化逆势拿地,为紧绷的流动性补充活水,是主动应对,需要定力和勇气。



▶▷第二,强化产品纪律性,以更高效率创造业绩。


当前的万科仍然保有强大的产品力创新,既有负责前沿探索的旗舰项目,比如上海的理想之地与中兴傲舍;也有成熟的产品系,比如在全国十几座城市取得良好市场反应的“拾”系项目。


但是,我们看到,相比其他头部房企,比如龙湖、建发和绿城等,万科在产品力创新方面的纪律性稍逊一筹:旗舰项目所形成的一系列成功经验,难以被全国各地公司有效吸收;成熟的产品系在落地时,往往遭遇“公司墙”或“部门墙”的阻隔而变形。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