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理解学科发展史的方法,各自看到人类学的不同层面。这种变化是不是学科的进步,一个学科怎样才算有进步?
不
是
去看有多少篇论文,
多少本书,
多少个项目
,
这些
不能决定学科是否发展
。
有时
,
是一篇论文
就能带来了学科的飞跃,
有时
几万篇
论文出来
,
学科依旧没有变化,甚至在倒退。
关键是
知识增长的三个标准
。
第一,
发现
新事实;第二,
确立
新定律,定律是科学的语言,在
人文和艺术领域,或在人类学
这文理杂糅的学科
中
,
有另外
的
说法,以后再讲
。
目前我们最熟悉
科学
,
就用科学比类。
第三
,
新原则的出现,
导致
整个思考范式
的
变化
。
在任何一个学科历史上,原则变化都比较
少
,
可以参考维特根斯坦的这句话:
维特根斯坦是刻板得让你觉得有灵性的
哲学家,非常神奇。有空读
一读
他,
读不懂很正常,
因为他
神奇。维特根斯坦对人类学有很多影响,
但
都是间接的
。
这句话告诉我们,
学科的发展
的
根本是思考方式、整个
规范的变化。
看大家表情,都很茫然。
好吧,这段话我诠释不了
,
以后通过人类学发展史来慢慢理解
。
这门课上,维特根斯坦还会再出现。人类学家讨论生活和生命,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无比重要,却不可言说。维特根斯坦说:面对不可言说的东西,人们必须以沉默待之(逻辑哲学论)。
如果这句话是真的,人类学
家就可以
回家
了
。但
哲学家会出错,只面对思维、话语和逻辑,无视混沌世界本身。世界
是真和幻相互伸延,虚幻和现实、想象和事实相互塑造,
可言说与不可言说相互生衍。
保持沉默,
只是一种选择。生活中,我们在
沉默和言说之间不断塑造新
事物
。
当代人类学的现状:
回到当代,就研究对象而言,第一个阶段的人类学,对社会文化体系的理解已经比较完善了。第二阶段,人类学试图理解人的另一种整体性,即
self 和soul 的交织。目前我们对self有深刻理解,对
soul基本
无知
。
第三个阶段,协同进化
和本体论转向
,
还处在假说阶段
。
就方法论而言,内外视角都有了,交织也确立了。内部视角精致,
外部视角残缺
,
且
绝大多数人类学家做不到内外交织。
我读书时,老师说内外交织的方法论已经确立了,但他没有做到,他同事也没做到,他认识的大多数人类学家也没有做到。原因是人类学家的视野
中的科学依然是牛顿时代的,
所理解的
艺术
让艺术家很绝望,两者
合不起来。
他希望我这一代人类学家能做到。今天,我把这句话改一下转赠给大家:以人类学为业的,努力做到内外交织;希望学点思维方式和视野的,尝试一下就好。内外交织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最后,用《诗经
·王风》来描述当代人类学的状态:
我们满怀希望地绝望着,
有种
说不出的感觉。
为什么是这么个状况,问题出
在什么地方
?
我觉得,可用下面这两句话来总结
:
今天的人类学,表面上倡导多元,实际操作中拒绝多元,不
允许不同类型的
研究方式、风格、气质和追求
。人类学研究人的多样性,
规定统一的研究风格,那还研究什么?
人类学家本身就不
多元
,研究方法本身就不
灵活
,还能干
嘛
?
关键的一点,人
类学理论大多数由男人确立,你不觉得有问题吗
?
我们也有很多女性
人类学家
。
但很奇怪,很多
女性人类学家
,
身上
明明没有
睾丸,居然用睾丸素的思考方式
来做人类学,
做出
和男人差不多
的事
,
没有带来女人
可以
带给这个世界
的
独特
思考和感受。
女性
应该带来新的东西,但似乎男人和女人都在努力阻挠这事发生。
课程第一大部分
-- 人类学的基本原则 --
到此结束
。
希望给
大家一
个
念想
,不要把人类学
做死,不要认为
只有一种人类学,一种做人类学的方式
。
人的整体性
、
人的存在
都
是多元的,人类学违背了
自己
的学科精神
,
必死无疑
。
这是当代人类学的问题
——我们框
住了
自己
。
到课程第三部分,我们讨论人如何自己框住自己。
而最让人绝望的是,人类学家这么做,不是他们的错,人的认知就是这样。
下节课讲第一个理论,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