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律读库
法治新媒体阅读管家,传递常识,启迪法治。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每日向用户推送优质法律类文章1至4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  助力冰雪经济,展现司法担当 ·  17 小时前  
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  助力冰雪经济,展现司法担当 ·  17 小时前  
Kevin在纽约  ·  好莱坞巨星Brad ... ·  昨天  
中国民商法律网  ·  江苏高院再审:实际施工人享有工程价款优先受偿 ... ·  2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新华社】聚焦食药安全!最高检部署开展检察公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律读库

​我们这些自以为理性的人呐!

法律读库  · 公众号  · 法律  · 2020-11-07 07:31

正文

作者: 阿Pan



人生充满路口,你的选择是否理性?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我们自以为理性的选择是相当不理性的。




一道题目考考你。


一名叫琳达的女生——她“31岁、单身、坦率活泼,学生时代着迷于不平等和社会公正这类的议题”,那么以下的两个描述,哪一个更有可能?


A. 琳达是一个银行出纳。

B. 琳达是一个热衷于女权主义运动的银行出纳。



或许你第一时间给出的答案和85%的美国大学精英的选择一样,选B。

可是再回过头想想,是不是A的可能性大于B呢?


其实,我们生活中自以为理性的选择中藏着诸多“非理性”。


作者美国心理学家卡尼曼就是从“人类的非理性”这一议题入手,但这些研究逐步触及到经济学最为核心的一些概念。



因而这位“从未修过一门经济学课程的心理学家”,开创了经济学领域的新的研究方向,被认为“超越了心理学学科本身的藩篱,将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 从而跨界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直到9年以后,2011年,卡尼曼才首次将自己多年的研究与思考汇集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






这本被卡尼曼称之为“智识回忆录”的书一经出版便好评无数,《金融时报》评论道:“关于人类理性和非理性的书浩如烟海,但杰作却只有一部——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


今天,请跟随我去看看这本重塑了我们对错误、风险、决策等事物看法的“智识回忆录”吧。



思考,有快慢



开篇名义,《思考,快与慢》开篇便将人类的认知系统划分为两部分:系统1与系统2。


➤ 系统1 ☞反应快速,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能够迅速做出思考和决定。


➤ 系统2 ☞ 相对懒惰,工作起来需要集中注意力,虽然慢,但理性、精确。


例如辨别两条线段长短,利用系统1只需要1秒钟即可,但是估算平均长度却需要系统2出马。

总之,系统1可以理解为快速思考模式,系统2可理解为稍慢一些的相对复杂的思考模式,这就是我们思考快与慢。


但系统1虽然快速,却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系统2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非常懒散”,且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举个栗子:



如果5台机器生产5个部件用时5分钟,那么100台机器生产100个部件用时多少?


→(利用系统1)第一反应是100分钟 (×)

→(利用系统2)仔细思考后,5分钟 (√)


这个栗子告诉我们,系统1虽然不十分准确,但是时刻待命,总能快速完成任务,质量却不敢恭维。系统2常常偷懒,很难调动,只有慢下来用认真去思考,最终才能找到答案。这就是我们思考的快与慢。



然而,主导思考和决策的往往是“非理性”的系统1而非相对理性的系统2, 这种直觉式的决策对我们的选择影响颇深,常常存在错误或偏颇,导致我们过于自信或决策失误等认知偏差 ,《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指出了我们认知系统中的诸多错误。一起去看看吧。


我们脑海里的认知偏差



01
一套餐具有五个盘子,都完好无损,另一套有六个,有一个是坏的,前者标价120元后者标价100元。你会选择哪个?


经过实验,多数人会选择120元购那买5个盘子,而不是多出一个坏了盘子但价格更低的6个盘子。为什么?


因为人们对于损失的厌恶远大于获得感。


为了得到这个结论,卡尼曼做了大量的实验,得出了“前景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人们规避损失/损坏/风险的愿望强于获得收益的愿望。


简单来说,对多数人而言,损失100块的痛苦远远大于获得100元得到的快乐。


当然,这种直觉性思维,从演化角度看,或许由于风险厌恶型的人更有可能生存下来,这就是依赖直觉的系统1。


但“前景理论”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就像例子中的选择一样,基于直觉的系统1并非理性,这种风险厌恶的直觉这也导致了我们部分认知的偏差,我们常常为了避免“损失”做出“非理性决策”,被风险规避的本能这个系统1牵着鼻子走,这就是“前景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


02
如果连续抛了9次硬币都是正面,第10次抛到反面的的概率是否会更大一些呢?


你的答案很可能是更大一些,但实际上并不是。


就像一名赌徒,如果已经输了9次,可能你会认为运气不可能一直这么背,第10次一定能翻盘,但是答案并非如此,这就是随机性误解(赌徒谬论)。


或许,依赖直觉的系统1告诉你下一把翻盘的概率会大一些,但是理性的系统2思考一下,就会知道,这二者出现的几率是一样的,“风水轮流转”这句话很多时候的确反映了现实,但如果将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方法随意地应用到前后互相独立的随机事件上,便犯了随机性误解的错误。


03
超市以9折促销罐头,有一半时间摆了“每人限购12罐”的牌子,这期间买了汤罐头的人平均购买7罐;另一半时间没有这个牌子,平均每人仅购买了3罐。


为什么限购反而会让更多人购买呢?


这就是锚定效应——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通常来讲,人们在作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而用一个限定性的词语或规定作行为导向,达成行为效果的心理效应,被称为“沉锚效应”。这一点在无论是商业领域还是生活中运用颇多:


商场卖货陈列时,通常会在同类商品旁边摆上一个价格特别高貌似性价比不高的产品,其作用不就是充当锚吗?


长相不是很出众的女生相亲,一般愿意带上一个相貌不如自己的女性朋友,这个朋友就是锚。


大家不要掉入系统1的直觉引导,一定要调动系统2理性思考哦。


04
“手术后3个月内病人的存活率是80%”和“手术后3个月内会有20%的病人死亡”,你会选择哪一个?


通常,我们会选择前者,这就是“框架效应”。


  • 框架效应——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也就是说,虽然两个表述的意思完全一致,哪怕受众都是医生,选择前者的人数会大大增多,尽管两者是一个含义,这种表述的“参考点”会影响人们作出判断的系统1,因而引导人们可能作出“非理性”的决定,这就是框架效应。


书中还有我们认知海洋中许许多多的非理性偏差,小编略摘一二:


回归现象


一个总体中在某一时期具有某一极端特征的个体在未来的某一时期将减弱它的极端性趋势。


举个栗子:比如你平时成绩总是围绕某个平均值波动的,那么一次特别突出的成绩后成绩多半下降,一次特别糟糕的成绩后成绩多半上升。


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简单来说就是“爱屋及乌”,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商家当然深谙此道,明星带来的商业价值远大于普通人。


小数原则


很多时候,我们在通过某项测验来验证某个问题的时候,一个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选取了过少的样本”,但是样本越小,出现极端事件的可能性越大。与之对应的就是大数原则,统计结果只有在样本量足够大时,才会符合目标期望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