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阅读原文
”到
学习强国总平台
听精选内容
本文节选自《2024中国省域时政新闻融合传播蓝皮书》,泽传媒智库出品。
泽传媒大数据模型对本书亦有贡献。
2024年,北京市的时政新闻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精准且深刻地勾勒出首都在各个关键领域砥砺奋进的壮丽场景,紧紧围绕着城市的核心战略定位与发展重任铺陈开来。
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这一宏大篇章里,北京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活动成为时政新闻的焦点。
服贸会,这场汇聚了全球目光的服务贸易盛会,新闻报道全方位、深层次地挖掘其中亮点。从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赋能下的智慧服务应用惊艳亮相,如远程医疗诊断跨越国界实时救助病患、智能物流系统精准调度保障全球供应链畅通,到国际高端服务业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一笔笔巨额投资、一项项深度合作协议落地生根,新闻镜头与笔触穿梭其中,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盛会为北京乃至整个中国带来的广阔开放机遇,更是将北京在全球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攀升的影响力彰显得淋漓尽致。
同样,中关村论坛亦是如此,聚焦科技创新前沿交流与产业协同合作,报道科学家们的思想碰撞、企业巨头的战略合作,让世界看到北京科技创新的蓬勃动力与无限潜力。
城市更新行动作为贯穿全年关乎民生福祉的主线,媒体深入到城市的每一个细微角落,尤其是老旧小区改造现场,为民众讲述一个个“旧貌换新颜”的温暖故事。
以西城区某胡同微改造项目为例,这里承载着老北京的历史记忆与烟火气息,在改造过程中,新闻团队全程跟踪报道。一方面,聚焦传统四合院修缮保护中的精湛古建技艺,从能工巧匠们对雕花门窗的精心修复,到遵循古法对传统建筑结构的加固维护,展现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敬畏与传承;另一方面,更关注现代生活设施引入后居民生活品质的跃升,报道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让胡同环境整洁一新,微型养老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一站式服务,以鲜活实例展现城市有机更新如何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市民幸福感。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更是北京时政新闻浓墨重彩描绘的领域。北京经开区作为高精尖产业聚集区,芯片产业的突破进展备受瞩目。媒体深入实验室,探访科研人员如何攻克纳米级芯片制程难题,从光刻技术的精细打磨到芯片封装测试的高效优化;走进生产车间,聚焦自动化生产线如何高速且精准地产出高品质芯片,解读这些高精尖技术如何为智能汽车、5G 通信等产业强势赋能,助力北京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中脱颖而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怀柔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运行动态亦是新闻常客,对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照亮微观世界奥秘、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模拟宇宙极端环境等前沿探索的报道,激发全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为北京的科技发展营造浓厚氛围。
北京广播电视台在报道中轴线申遗进程这一承载着北京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重大时政主题时,大胆创新,运用前沿的VR技术为观众打造了一场线上“中轴线探秘之旅”。用户只需通过手机或专业的VR设备,便能仿若穿越时空,漫步于永定门、正阳门、故宫、鼓楼等标志性建筑之间。
漫步永定门时,能清晰看到城楼上精美的彩绘,感受古代建筑技艺的精湛;行至故宫,太和殿的雄伟壮丽扑面而来,阳光洒在金砖上折射出历史的光芒;驻足鼓楼,还能听到模拟的暮鼓晨钟,仿若置身明清盛世。上线首月,这一创新体验的浏览量就超200万次,相较于2023年类似文化遗产报道仅通过图片、文字等传统形式的线上互动量,实现了翻倍增长,成功开启了沉浸式时政新闻的先河,让古老的中轴线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活力,拉近了历史文化与民众的距离。
北京日报新媒体敏锐洞察到年轻受众对时政内容的接受偏好变化,联合知名综艺制作团队,创新性地推出“京城青年说政策”系列短视频。他们巧妙地将时政热点话题融入趣味脱口秀、情景短剧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形式当中。
比如在解读共有产权住房政策时,演员们以幽默诙谐的短剧展现年轻人在购房过程中的种种心路历程,从对房价的望而却步,到了解共有产权住房后的希望重燃,再到申请过程中的忐忑与期待,把原本晦涩难懂的政策条款演绎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单集播放量平均超500万,吸引了大批原本对时政报道关注度不高的年轻受众,与以往纯文字解读模式相比,传播效果提升超3倍,为时政新闻融入年轻潮流开辟了新路径。
政务号在2024年的时政新闻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精准传播优势,依据细致的受众画像细分传播路径。市人社局政务号精准聚焦职场新人这一群体,当“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新规”出台时,迅速行动,以案例剖析、问答解读等形式,在应届生求职社群、创业孵化园公众号等平台精准触达目标受众。他们选取实际发生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受损案例,如外卖小哥超时配送遭遇不合理扣罚、网约车司机被平台无故封号等,深入分析新规如何保障劳动者权益,同时设置问答环节,解答职场新人诸如“如何签订合规劳动合同”“遇到劳动纠纷找谁解决”等疑惑。通过这种精准推送方式,信息打开率超60%,对比2023年宽泛推送时不足30%的有效阅读率,提升了25%,真正让政策精准落地,惠及所需人群。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如夏季暴雨内涝应急处置,北京的媒体展现出强大的矩阵合力,彰显出快速响应、协同作战的能力。电视台新闻频道第一时间派出多路记者奔赴抢险救灾现场,通过直播镜头将浑浊的积水、救援人员的奋力拼搏、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等画面实时传递给观众,让市民第一时间了解救援进展;北京时间APP则充分发挥移动端即时性、便捷性优势,实时推送避险指南,告知市民哪些区域积水严重需绕行、家中如何提前做好防水防灾准备,同时更新受灾区域路况信息,方便市民出行;报纸则在次日刊发深度分析报道,剖析城市排水系统短板与改进方向,从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到近年来为提升排水能力所做的努力,再到未来规划蓝图,进行全面深入报道。“直播 - 即时推送 - 深度报道”三环相扣,在12小时内形成紧密的信息闭环,比2023年同类型事件响应快4小时,全方位保障市民知情权,稳定社会情绪。
北京台旗下新媒体账号与传统节目紧密协同,形成了高效互补的传播生态,其中以《北京新闻》为核心纽带。每晚《北京新闻》播出后,新媒体团队即刻行动,抓取节目中的精彩片段、独家采访素材,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进行二次加工传播。
例如在两会报道期间,记者在会后独家采访代表委员关于民生提案的深度解读,这些珍贵素材被剪辑成短视频发布后,迅速引发网友关注,点赞量最高超200万,评论区里民众围绕教育公平、医疗改革等提案热烈讨论,这股热潮又反哺电视节目关注度,使得《北京新闻》收视率同比增长8%,实现了大屏权威发布、小屏互动引流的良性循环,让时政新闻的传播更具活力与影响力。
借助先进的AI算法,北京时间APP在2024年的时政新闻传播中大放异彩,精准洞察用户需求,聚合海量资讯。其推出的“我的北京时政头条”功能堪称一大亮点,为用户定制专属信息流。
对于上班族而言,他们每天关注城市交通规划是否有新调整,以规划通勤路线,关注产业动态为职业发展寻找机遇,APP就精准推送相关内容;退休市民则更关心养老政策是否有新利好、社区改造进展如何,APP同样能满足需求。这种差异化推送使得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从2023年的30分钟提升至40分钟,新用户增速达15%,成为市民获取北京时政资讯当之无愧的“一站式”智能平台,让每个人都能在信息洪流中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时政“干货”。
《北京日报》新媒体扎根京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时政新闻表达上不断创新,以独具匠心的创意传递首都发展强音。“胡同变迁记”系列H5作品便是其中典范,它用细腻的手绘动画还原不同年代北京胡同风貌,从清末民初的胡同古朴景象,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逐步改造,再到如今融入现代元素的新貌,每一帧都饱含历史韵味。
同时,嵌入胡同保护政策解读、居民口述历史音频,将政策与人文深度融合。如讲述南锣鼓巷整治提升政策时,用户滑动屏幕见证胡同从杂乱到有序、商业从低端到文创转型,街边小店从售卖廉价旅游纪念品到主打特色非遗文创产品,作品分享转发量超100万,以细腻情怀与创意巧思传递时政温度,强化品牌亲和力,让北京市民对城市发展政策有更深刻理解与情感认同。
作为中国首都,北京在国家发展中占据着核心引领地位,肩负着诸多重大使命,从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到科技创新高地打造,从全国文化中心传承弘扬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担当。
在此关键节点,北京时政新闻的全媒体传播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需紧密契合国家战略与北京市规划,以创新为驱动,整合多元媒体资源,运用前沿技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现首都奋进新征程的蓬勃力量,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时政新闻舆论场。
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日报》新媒体联合外事部门,打造
“
全球视野
・
北京担当
”
融媒体专题。运用高清直播、
VR
全景展示等技术,全方位呈现
“
一带一路
”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重大外事活动在北京举办的盛况。从各国元首抵京的机场欢迎仪式,到会议现场的热烈研讨、签约合作,再到会后中外嘉宾参观北京城市新貌,以沉浸式报道让全球观众身临其境。预计专题页面浏览量超
1
亿次(泽传媒大数据模型预测,下同),单条活动精华短视频播放量超
50
万次,展现北京作为国际交往枢纽的魅力与活力。
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新闻联播》推出 “友谊桥梁・携手共进” 系列报道。深入报道北京与世界各国友好城市在经贸、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成果,如北京中关村与硅谷的科技企业联合研发项目、北京京剧团赴欧洲巡演掀起“中国风”、北京高校接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创新培养模式等。通过实地探访、人物访谈,以短视频、图文并茂形式展现,单条视频播放量预计超30万次,点赞超4万,传播国际合作正能量,提升北京国际形象。
新京报新媒体联合科研院所、高校,打造“科创北京・点亮未来”栏目。聚焦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等科创高地,报道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突破进展。运用动画演示、专家解读、虚拟实验室体验等形式,将复杂科研成果通俗化,每期节目30分钟,电视端收视率预计2.5%以上,网络端单期播放量超40万次。配套短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推送,单条平均播放量超20万次,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
首都之窗政务新媒体针对科技企业、创业者精准推送政策。联合科委、经信等部门,通过大数据画像,向初创型科技企业推送创业补贴、场地优惠政策,向成熟高新技术企业推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人才奖励政策,推送准确率超85%。举办线上“北京科技创新政策解读会”,利用直播连麦答疑,场均观看人次超6万,确保政策红利精准触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北京晚报新媒体打造 “京华古韵・文化瑰宝” 专栏。深入挖掘故宫、长城、颐和园等世界文化遗产内涵,邀请故宫博物院专家线上解读文物背后故事、长城保护员分享修缮经历、颐和园工作人员展示皇家园林四季景致养护,文章平均阅读量预计超4万次。制作 “北京非遗之旅” VR体验H5,以互动展现京剧脸谱绘制、景泰蓝制作等非遗传承场景,参与人次目标超60万,让古老文化“活”起来。
北京青年报新媒体聚焦798艺术区、宋庄艺术小镇等文创聚集区,推出“创意北京・活力之都”专题报道。走进画廊、工作室、文创企业,以短视频、图文直播展示前沿艺术展览、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文化科技融合项目,单条视频播放量预计超30万次,点赞超4万。举办线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邀请艺术家、企业家研讨,场均参与人次超3万,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北京电视台联合京津冀三地相关部门,打造“协同奋进・京津冀新篇”融媒体专栏。聚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产业转移、张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与绿色产业发展等重点协同项目,运用3D建模、卫星遥感影像对比,呈现项目从规划蓝图到落地生根的全过程。预计专栏文章平均阅读量超5万次,单条项目介绍短视频播放量超30万次。深度报道产业协同、生态联保、交通互联互通案例,文章阅读量提升30%,彰显区域协同发展成效。
千龙网APP开设“京津冀一家亲・民生同改善”专栏。利用无人机航拍、VR全景等技术,展示京津冀交界地区交通通勤改善,如京雄城际开通后通勤时间缩短、跨界公交线路增多便利居民出行;教育医疗资源共享,如北京专家赴河北雄安、天津滨海新区坐诊、名校跨区域合作办学成果。专栏文章阅读量平均提升30%,VR全景体验页面访问量超150万次,让民众切实感受协同发展红利。
在北京市两会、服贸会等活动期间,北京日报客户端运用5G+VR/AR技术打造 “全息现场・沉浸两会”“服贸奇幻游” 等直播体验。观众借助VR设备身临其会,实时切换视角观看会议审议、展览展示、商务洽谈,预计每场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1500万,平均观看时长超30分钟,提升活动影响力与公众参与感。
北京晨报新媒体与文物保护单位合作,针对元大都遗址、琉璃厂古街等历史遗迹,推出AR历史导览。游客扫描特定标识,即可通过手机屏幕看到昔日都城繁华、古籍书画交易盛景复原,相关报道因互动体验阅读量提升40%,让历史文化触手可及。
新浪北京联合媒体发起“我眼中的北京2025”话题征集,涵盖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等领域。鼓励网友拍摄照片、短视频分享身边变化,在微信、微博等平台传播,话题总阅读量目标超2亿次,精选作品在户外大屏、地铁公交屏展示,激发市民家园自豪感。
“北京通”政务小程序开设“时政民意直通车”板块,市民可就关心政策法规、项目建设提意见。结合AI智能分类、人工审核,确保建议有效处理,年征集意见超5万条,处理反馈及时率超90%,提升公众参政议政积极性,实现民意从收集到落实的高效流转。
北京新闻联播升级智能推荐系统,依据观众地域、年龄、职业等标签,推送个性化时政新闻。如向海淀区科研人员推送科研政策、向东城区胡同居民推送旧城保护改造资讯,个性化推送内容点击率预计提升35%以上,增强用户粘性。
北京日报APP全面适配5G网络,提升高清视频、全景图片加载速度。引入虚拟主播,在早晚高峰时段用短视频播报时政简讯,单条视频播放量预计超15万次,以新颖形式吸引年轻受众,巩固主流媒体舆论阵地。
“北京科技前沿洞察”微信公众号专注科技产业动态、技术创新,精准吸引企业高管、科研人员关注,2025年粉丝量预计增长60%,突破50万大关。定期举办线上“科技趋势研讨会”,为行业交流搭建平台,每场研讨会参与专家、企业代表超15家,推动产业升级。
通州日报新媒体扎根城市副中心,打造“通州新城”抖音号,分享副中心建设进展、运河文化、环球度假区游玩攻略,单月新增粉丝超2万。联合电商平台开展“通州好物”直播带货,推广本地优质产品,年销售额目标超3000万元,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生态涵养区媒体组建联盟,针对区域协调发展、功能疏解承接等时政热点,联合采访、同步报道。如“东西城-通州功能疏解对接”报道,两地媒体统一发声,稿件互荐互转,跨平台曝光超3000万次,为首都均衡发展营造浓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