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易新闻学院
网易传媒旗下新闻研究机构。这里有最优质的原创报道,最新国外传媒动态,以及一手行业情报;还有最IN的线下讲座、沙龙与培训,告诉你新媒体运营的一切秘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别踩坑!DeepSeek官方发布声明 ·  昨天  
新华社  ·  武傲凝,喜提一辆“警车”! ·  昨天  
羊城派  ·  演员李明德,被刑拘! ·  2 天前  
羊城派  ·  演员李明德,被刑拘! ·  2 天前  
新华社  ·  官宣!旗手是她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网易新闻学院

如何拯救越来越低的媒体公信力?《赫芬顿邮报》打算开巴士环美“采风”|校媒精选

网易新闻学院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9-10 21:42

正文



从去年美国大选各大媒体自摆“乌龙”,再到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屡屡对新闻记者口诛笔伐,如何在新闻媒体与读者受众,特别是如何与那些深居大陆腹地的民众建立起双向互动的信息链,成为美国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9月12日,《赫芬顿邮报》(以下简称《邮报》)将推出一场名为“倾听美国”的巴士之旅,试图用七周的时间深入到美国的中部地区,通过了解非沿海地区居民所思所想,在他们和以纽约、华盛顿等大城市为中心的新闻行业之间建立起更为稳固的联系。



据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度新闻报告显示,在美国只有38%的人相信新闻媒体的报道。


今年一月,《邮报》新任主编里迪亚·波尔格林在就职后就多次表示了《邮报》战略转向的意图,称要将新媒体做成能够为那些经济上乏力,政治上失语的个体发声的报道模式。

《邮报》的这一举动可谓是在新闻行业面临信任危机与用户层断裂等诸多挑战时的一次主动调整与反思。“倾听美国”的巴士之旅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这次巴士之旅预计将造访 25个城市 ,从9月12日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出发,到10月30日新奥尔良结束。最近因种族主义与民族主义而动乱频发的弗吉尼亚小城夏洛茨维尔也名列其中。每到一地,《邮报》的记者们将会邀请各地居民到采访车中座谈,问问他们心中的想法,并且同当地的媒体机构合作,将收录到的故事传播出去,这些新闻故事的主题也都视各地不同的特色而定。


“倾听美国”项目将用七周的时间完成一次美国中部之旅,造访共计25城,试图重塑媒体公信力。


在旅途结束之后,《邮报》还会对七周内所完成的采访进行汇总分析并整编成资料组,以此来探知“是什么东西让人难以入眠,又是什么东西让人满怀希望”,此次旅途活动的构思者与组织者希拉里·弗雷如是说。


《赫芬顿邮报》战略总监希拉里·弗雷


“这次巴士之旅是《邮报》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它能够为我们指明今后报道的方向与模式,同时也能带来更多读者的反馈,我们也能更清楚地知道以后该往哪些地方多派记者,报道哪些话题对当地社区更有裨益。”


以下是《赫芬顿邮报》在接受尼曼新闻实验室采访时就此次旅程透露的一些信息。


1

参与者:让坐班的人跑跑采访

参加这次旅途的成员将由40名新闻编辑室的工作人员组成,其中大部分是编辑和制作人等平时鲜有外出采访任务的人。《邮报》希望通过这次旅程,让每一位参加者都能够走进社区的“田野”中,以采访者的身份去同人们互动。

除此之外,《邮报》还安排了一名摄影师全程跟拍,管理的事务每周由一名高管轮换负责。


2

采访:开放式谈话取代清单式提问

在旅途开始之前,《邮报》将组织成员接受心理专家的采访前培训,让采访者学会怎样为受访者营造更舒适的谈话环境,提高他们倾听的能力和应变的技巧。

在这次旅程的采访中,《邮报》抛弃了清单式的采访模式,不是上来就问“你对此怎么看?”这一类生硬的问题,而是通过一种对话的方式来撬开受访者的话匣子,让他们说出自己心里在意的东西,并通过逐步的追问,将话题往更深的层次推进,而不是照本宣科读出事先列好的问题。

每到一个地方,《邮报》的记者会将采访车打开,当成一个活动的工作室,并在巴士的周边摆上桌子,架起安乐椅,挂上窗饰,增添环境的舒适感,然后邀请人们到采访车中,坐下来分享他们自己的故事,每个地方采访的时限最少要达到四个小时。


旅途结束之后,《邮报》会请第三方机构分析成员们所完成的采访,看看各个地区的居民谈论的话题都有哪些异同。


3

合作:与地方媒体联手

业务层面上的合作则呈现多方位的特点。在途径的每个城市,《邮报》都有当地的新闻机构作为其合作伙伴。他们有的是福克斯旗下的附属机构,有的是公共广播电台,有的则是地方的个人媒体。不过《邮报》还是倾向于寻求同独立公益性质的媒体进行合作,而尽量避开赫斯特、甘尼特等报业巨头控制的媒体。

每到一个地方,《邮报》会首先确保当地的居民清楚他们的身份,告诉居民们《赫芬顿邮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在这一点上,当地合作的媒体也会帮助推广。

其次在报道选题方面,《邮报》通过合作伙伴了解当地社群所关心的事件,并同当地的合作媒体一起完成新闻稿件。这种联合报道的模式也是因地制宜,像有的媒体《邮报》会派记者协助报道,其他的就只提供照片或视频,一切都取决于对方合作媒体的需求。

不过《邮报》并不试图将他们当成喉舌,也不要求他们的报道模式同《邮报》一致。与此相反,《邮报》是以一种“来者是客”的心态,帮助各地媒体报道当地民众所关心的故事,在完成他们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可以将这些故事分享给《邮报》的读者。


每到一个地方之前,《邮报》会确保与当地的媒体就报道的选题进行充分的沟通,以避免毫无准备的“空降式”报道,并通过了解合作方正在进行的报道工作,更好地将《邮报》的活动与合作方的工作计划进行衔接。


最后,《邮报》也会将地方性的热点新闻与全国关注的焦点加以接合。毕竟《邮报》的用户遍布全国,而各地合作媒体报上来的选题却有着明显的地区分野,这就意味着对选题要兼顾地方性与全国性来加以挑选。像在印第斯安纳州的韦恩堡地区,教育补贴不仅是当地的热点,同时这一话题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所以《邮报》在和各地媒体合作,讨论一个选题的价值时,都会以“地方价值+全国价值”来进行衡量。


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