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怎么才能每天都收到这种文章呢?
答案:只需要点击上边
蓝色字
《
金乡大蒜 ┄ 市场
》
关注即可!
也可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加关注
农资打假已从季节性专项转变为常态化监管,近三分之一的省市建立了农资监管信息系统
农业部今年将加快完善农药生产、经营许可制度,严格执行市场退出机制,严打无证制售假劣农资的黑窝点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正是农资购销旺季。日前,江苏省工商部门通报了抽检发现有严重质量问题的20个批次化肥和农药产品。某复合肥钾含量标注为15,实际检测仅有0.5;某农药有效成分只有0.01%。通报显示,与实体店相比,网上抽检的肥料、农药问题更严重。对一些电商平台上销售的119批次农资抽检,发现其中50批次农药合格率为72%,69批次化肥合格率仅43.3%。业内专家表示,10元假农药会导致农民损失1000元。
3月29日,农业部对外公布2016年农资打假十大典型案件,涉及农药案3件、种子案3件、兽药案3件、饲料案1件,案件均已移送公安机关查处。同时,农业部还将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把优质放心农资和检测技术服务送到乡村。
一直以来,假冒伪劣农资都是农业、公安、质检、工商、食药、法院等多部门重拳打击的对象。2016年,全国各地各部门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严打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共出动执法人员251万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主体132万个,整顿市场43.2万个次,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6.2亿元。如今,农资打假已从季节性专项转变为常态化监管,近三分之一的省市建立了农资监管信息系统。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程建林表示,尽管农资打假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制售假冒伪劣化肥农药、发布虚假违法农资广告、电商领域农资违法行为等农资领域失信现象时有发生,亟需有关部门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机制,对农资领域的严重失信行为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