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声》:再拍完后,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剪辑成一部纪录片的?
亦风:刚开始时没有想过要拍一个纪录片。那个时候停留在拍一些美的镜头,以后画画也可以做成素材,然后假如格林走了,我们也可以将这作为一个念想。
所以这也是我们觉得很遗憾的地方,包括音质的问题,你看的时候回发现有一些声音是后来补进去的,想到做成片子是整个拍完之后才去着么做的。
亦风:因为我俩都不是专业的演员,完全的不知道这个事情,所以不管声音也好、表情也好,对我们来讲都不是容易的私情,我们连业余演员都不是。
《三声》:摄影器材看起来好像前后有更换过?
亦风:刚开始时就是利用照相机,手机没事就摆弄,拍一拍,而且那个时候手机像素都还不高。在进入草原之后,我们用的就是专业的摄像机,因为环境变大了,所以也开始利用三脚架进行拍摄。
《三声》:做这部影片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李微漪:最大的困难还是技术原因,做完这个片子之后才发现电影时一门综合艺术,不是普通人可以单独去做的。
对于我们来讲,就是边学边做。前期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为不懂拍摄,这里各种参数、帧率什么的,包括后来用相机拍摄出来的格式也多种多样,不统一,然后导入进剪辑软件都不行,还有没想长远的事,当时为了节省空间将照相机的像素都设置得很低。
《三声》:有没有想过让专业的剪辑师来做这件事情?
亦风:想过,那专业剪辑师一来就问我们要剧本,我说没有剧本,他说那这个没办法剪。后来他又问你们素材有多少,我们说1700个小时,他一看眼睛都大了,说干不了。
剪辑师们习惯了按照台本来剪,而且我们这个拍的素材太零碎了,他们没有办法下手,最后就是我们自己一点点弄,剪了5、6年时间。
《三声》:剪辑的思路是怎样的?最后成为这样的一个故事,之前剪的时候有多少种方案。
亦风:有很多方向,做过很多种尝试,尝试的次数我都记不清楚了。因为我们不是专业的,这期间也包括去看国外讲动物的片子做参考。
但是到最后,我们就商量,也别想那么多了,不要设置条条框框,我们就老老实实按照时间轴曲剪,最初剪下来的版本是五个小时,然后再继续剪。这里我们俩有很多意见不统一,一些素材我要舍掉她不舍得,最后放弃了很多故事,才浓缩成这一版的98分钟。
《三声》:有哪一个故事是非常遗憾,最终没有被放到正片里的吗?
李微漪:有一段格林和藏獒的故事也很精彩,狼和藏獒的大战,这一段都可以单独成一个故事了,最终没有放进去。
一开始时我带格林进草原并不是第一个就到了牧民家里,而是我带着格林投靠了我的一个朋友,他是养藏獒的一个獒场,当时我也是很纠结的,因为狼和藏獒是天敌,刚开始藏獒是非常排斥格林的,但是慢慢的格林在这个藏獒群里竟然争取到了地位,格林和这群藏獒成为了铁哥们。
后来这一群藏獒为了保护格林,竟然和另一群藏獒打架了,一场血战,有头皮被咬掉的,有耳朵被咬的,但是这场戏碍于篇幅,最后没有呈现在电影中。
《三声》:拍摄这部纪录片,你们最大的诉求是什么?
李微漪:作为我来说,我是想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仅是给大家展示一个人与狼的“传奇”故事,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看完后有一个反省,能够更加敬畏大自然。
之前我们的最终想法是建立一个狼群的大自然保护区,但这个美办法做下去,真实情况也是狼群的环境也在不断恶化下去。
《三声》:为这部纪录片推上院线做了哪些努力?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亦风:原本是我想着剪完了之后就买一个房车,开到各个城市放给大家看,但朋友说你这个就肯定被城管给抓起来了。
后来才知道你上院线必须要有电影的宣发方。之后,凡是想看这片的朋友,我就飞到他的城市给他看,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认识了台湾的阿雅,阿雅在北京包了一场,放给她的朋友看,大家看了都觉得很喜欢。
最后阿雅推荐光线过来,看有没有合作的机会。之后刘同也来看了,很喜欢,然后光线就来做了这部片子的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