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金融深度
深度关注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潇湘晨报  ·  多台元宵晚会官宣阵容,哪吒、敖丙将现身央视 ·  18 小时前  
潇湘晨报  ·  谢娜发文报平安 ·  昨天  
湖南日报  ·  打破好莱坞垄断,继续“闹海”!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金融深度

持牌消金业绩分化拉大,长银五八净利增18倍华融亏损2亿,巨头持续入场​

新金融深度  · 公众号  ·  · 2020-04-07 18:12

正文

文/晓曦

编辑/初九


基于2019年年报,新金融深度整理了1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数据。
财报显示, 持牌消金公司间的两级分化趋势进一步拉大。 其中马上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等消费金融公司取得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双增长,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增速最快,营收较18年同比增长565.42%,净利润较18年同比增长1809%。
有人欢喜有人忧,在已披露2019年业绩的10家公司中,仍有华融消费金融处在亏损状态。 据合肥百货财报显示,2019年,投资华融消费金融产生的收益-4553万元,按照持股比例23%计算,华融消费金融2019年亏损1.98亿元。
此外,2020年至今,银保监会已接连批复小米和光大银行两张消费金融牌照。建设银行、江苏银行、TCL集团等,也都在加速申请消费金融牌照的路上。 随着行业扩容提速巨头持续入场,消费金融市场将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2020年行业格局又将发生怎样变化,值得期待。
1

行业分化继续拉大

近期,已有1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业绩曝光。数据显示,大部分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呈增长趋势, 在增长速度方面,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增长速度最快 ,财报显示,2019年长银五八消费金融营收收入为7.12亿元,同比增长565%,净利润为2.1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809%。

在资产规模方面,招联消费金融以926.97亿元的总资产位居第一,马上消费金融以548.15亿元,中银消费金融以329亿元跟随其后。
在营收总额和净利润方面,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和中银消费金融分别位列前三。 其中,2019招联消费金融以14.66亿元的净利润,超过2018年位列消费金融公司之首的捷信消费金融的13.96亿元。
数据显示,2019年,招联消费金融营业收入为107.4亿元,同比增长54.4%,净利润为14.66亿元,同比增长17%。截至2019年末,马上消费金融营业收入为89.99亿元,同比增长9.22%,净利润为8.53亿元,同比增长6.49%。报告期内,中银消费金融营业收入为43.15亿元,同比下降14.17%,净利润为6.59亿元,同比17.89%。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披露业绩的10家公司中,只有华融消费金融处在亏损状态。 据合肥百货财报显示,2019年,投资华融消费金融产生的收益-4553万元,按照持股比例23%计算,华融消费金融2019年亏损1.98亿元,同比下降1697%。
近年来,华融消费金融盈亏波动幅度较大,资料显示,2016年亏损3680万元,2017年扭转亏损净利润达1.05亿元,2018年,净利润又跌至1240万元。
行业分化继续拉大或与各公司对于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有关。 零壹智库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底,有8家公司申请的专利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公示,公示专利数量累计达到139项,马上消费金融以54项、苏宁消费金融以36项,招联消费金融以30项,分别位列前三。
而在已公布财务数据的消费金融公司中,马上消费金融和招联消费金融公司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和资产总额均位居前列。
据悉,这些专利主要以研究消费金融信贷场景为主, 涉及的场景覆盖了借贷的整个过程,包括贷前信息输入、身份识别,贷中反欺诈识别、风险评估,贷后风险监管等。

2

注册资本、人事变动频繁

近年来,随着监管的严格,p2p网贷平台及非法放贷主体的不断出清和转型,消费金融公司纷纷采取增资的方式以期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有10家消费金融公司进行了注册资本变更, 包括具体包括湖南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河北幸福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陕西长银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哈银消费金融、包银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和中银消费金融,增资金额约65.72亿元。

在2019年的增资潮中,招联消费金融增资后注册资本最多,达38.6896亿元。在单笔增资金额方面,中原消费金融以12亿元位居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哈银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连续两年均出现了增资情况。资料显示,2018年4月8日,招联消费金融注册资金由20亿元增加到28.5932亿元,增资比例为42.97%,2019年6月4日,又增资35.31%,注册资本达38.6896亿元。
兴业消费金融2018年由5亿元增资到12亿元,2019年又增加6亿元,最终注册资本达19亿元。哈银消费金融由2018年的5亿元增资60%到10.5亿元后,2019年9月由增加4.5亿元到15亿元。中原消费金融2018年注册资本为5亿元,经过两次增资,目前注册资本为20亿元。
虽然增资潮依旧持续,但是增资规模较18年有所下降。 据统计,2018年共有8家消费金融公司完成注册资本变更,增资金额合计67.99亿元,其中中邮消费金融单笔增资金额最高,达20亿元,而2019年10家消金公司的增资总额才为65.72亿元,单笔增资金额也远低于2018年。此外,2019年12月26日,中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从8.89亿元增至15.14亿元,据悉,此前中银消费金融计划增资至35亿元,增资规模遭遇大幅缩水。
除增资外,消费金融公司的高管变动也十分频繁。 2019年华融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均发生了高管变动,变动职务以董事、总经理为主。
有业内人士分析,高管的频繁变动或与其自身的业务需求相关,如今,消费金融行业竞争激烈,若想站稳脚跟,必须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战略调整,而引入新高管是公司进行战略调整的重要一步。

3

各路玩家加速入场


2019年11月以来,银保监会接连批复多张消费金融牌照, 既包括传统银行系,也包括有互联网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
2019年11月21日,中国银保监会同意筹建 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资料显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在上海市筹建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新设公司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审核股东资格、办理筹建事宜,自批复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筹建工作。
此外,今年1月10日,监管发布了关于 北京阳光消费金融 的批复,该批复的发布意味着光大银行终于拿到了消费金融牌照,据悉,光大银行早在2015年就开始筹备消费金融公司,距今已将近5年。据报道,北京阳光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光大银行将作为最大的股东持有其60%的股份,王道银行与大陆中青旅控股公司分别参股20%。
此外,近期光大银行官网发布的一则招聘信息显示,招聘岗位包括北京阳光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1名,光大银行表示北京阳光消费金融目前处于筹备期,拟于近期开业。
除了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积极申请牌照外,互联网巨头也在积极布局。新金融深度此前报道,2018年5月24日,重庆江北区人民政府与小米科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合作协议,小米科技拟在渝发起设立小米消费金融公司(暂定名),并在江北区建立金融总部,以小米小贷公司、 小米消费金融公司 为主体,联合为小米的3亿用户提供消费金融服务。
2019年11月26日,重庆银保监局官网发布了关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参股设立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公司的批复》,同意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参股设立小米消费金融。据重庆农商行1月20公告披露,重庆小米消费金融的股东包括重庆农商行、小米通讯、重庆金山控股集团、重庆大顺电器集团、重庆金冠捷莱五金机电市场有限公司。其中,小米通讯为小米集团旗下公司,也是主发起人,将出资7.5亿元,持股50%;重庆农商行出资4.5亿元,持股比例30%。
除已获得牌照的公司正进行筹备,准备开业外,暂未获得牌照的相关企业也已积极排队。 江苏银行早在2017年就有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的计划 ,然而3年已过,计划还未落地。不过,据报道,江苏银行一直计划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将于近期正式落地。江苏银行已经开始为消费金融公司单独招聘员工。此外,3月30日,建设银行副行长在2019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建行在去年就已准备申请消费金融牌照的相关事宜。
但随着各路玩家的进场,消费金融行业的问题也开始显现 。客户群体是消费金融公司争夺的焦点,但优质客群的稀缺导致客户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这也意味着消金公司的风险管控难度将加大。 此外, 消费金融公司还存在产品种类、目标用户和业务模式同质化严重,内部管理混乱,消费者信息保护欠缺等问题。
各家公司若想在消费金融行业站稳脚跟,占据更大市场份额,不仅需要继续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解决上述问题,还需进一步细分市场,丰富场景,为长尾群体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此外,建设开放平台也必不可少,只有有优质企业进行积极合作,整合最优资源,才可使消金公司提升服务能力的同时降低信用风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