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下了一周的雨,今天意外放晴,让我回乡扫墓有了一个好心情。老人们的墓地散落在村外的几座小山上,中间是一大片田野。田里刚灌满水,还没插秧,倒映出明晃晃的天空和群山,仿佛在村庄和山丘之间安放了一面大镜子。小时候我喜欢在水田里嬉戏,捕捉小鱼和青蛙,如今却像蚂蚁一般走在田埂上,用防水的鞋子把双脚包裹起来,远离水和泥。橡胶鞋底踩在半湿的泥土上,防备多于享受。田埂上开满了白色的不知名野花,花瓣张开到极限,裸露出中间黄色的花蕊,放肆地引诱着蜜蜂,如同妙龄女郎伸着懒腰露出肚脐,无视所有的人类道德规范。野花上面是树,刚刚抽芽,树枝上爬满了新生的叶子,柔弱,嫩黄,两三片成组,一路蔓延到树梢,伸展着手臂欢迎路人。春天降临,万物蓬勃,如同走进梵高的风景画。
正因为这个缘故,我们花了颇长时间才把墓地周围的野草清除干净。妈妈被埋葬在一丛小树当中,沉睡在一个简单的土丘之下。村里的墓地都不铺水泥,我也认为这样恰好,来于尘土,归于尘土。距离上次扫墓刚好一年,坟前野草繁盛。植物只是生长,对所有土地一视同仁。为了一个记忆而除掉它们,感到抱歉的应该是我们。
城市人会葬在公墓里,狭窄,却有墓碑,有名讳和照片,一群有名有姓的人挤在人均一平米的城市墓园里,让死亡变得热闹。农村人埋在土里,墓地宽敞且原生态,一堆黄土足矣,没墓碑,不立文字。这让死亡变成一件私事,只有亲属才知道长辈埋葬于斯,犹如城市中密布的快递柜,只有你才拥有打开某一个柜子的密码,并且知道里面藏着什么。
妈妈去世两年,这是我第三次来到她的墓地,第一次是修墓,后两次是扫墓,时间都是春天。如果把时空压缩成一个平面坐标系,时间是横轴,空间是纵轴,那么这三个事件就会形成一条直线段,并且等距离分布。它们都有类似的坐标结构:
(春天,妈妈的墓地)
,就如同坐标系中的三个点:(x, y)、(x+1, y)、(x+2, y)。因此,考察它们便能考察出一个人在时空流转中的变化。一个例子是每年最后一天的总结与展望。单独来看,每一次都正心诚意,然而连接起来看就会哑然失笑:计划从来没实现,唯一不变的是每年一次的雄心。年终总结看到的是我们对计划的态度,而(春天,妈妈的墓地)这个时空组合所看到的是我与妈妈的联系,至于它代表了我对什么事物的态度,只能从过往的思考中寻找。每一年我都回到同样的地方,然后写下些什么,两年前我写下一篇《下葬》,一年前我写下一篇《扫墓》。回顾了这两篇文章后,我知道这个事物是什么,那就是记忆。
前年我说:“环境虽变,记忆永存。”
去年我开始担心:“我对妈妈的记忆,会不会也会像对奶奶的记忆一般,渐渐地淡去呢?”
都对。从前我以为大脑如硬盘,记忆是读写操作,一旦记下就永不改变。后来我知道
每一次回忆都是对过去的重建
。记忆更像一幅油画,我们不停地对它进行修改,让构图更加合理,颜色更加亮丽,意义更加清晰……我们有强大的动力这样做,因为这幅画代表了我们的人生,它是“
我是谁
”和“
我从哪里来
”的证明,也是“
我要到哪里去
”的暗示。我们这幅生命之画有义务回答这三个问题,并且不应该有矛盾。于是我们不断地穿越时空,为过去添加一些想象的细节,或涂抹掉一些不再重要的细节,又或是修改一下局部的轮廓与色调,让它与整体更加协调……我们不断回到过去,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下。如果过去与当下有矛盾,过去首先被改变,以符合当下的需要。因此
记忆并不反映真实,仅反映我们对过去的想象
。就如同纳博科夫在《说吧,记忆》中所展示的,童年的每一个记忆都如同风光电影一样流光溢彩,作者似乎带着美图滤镜来观察这个世界,又彷如一位昆虫学家透过高倍放大镜观察蝴蝶翅翼上的美妙花纹,但真实是否如此呢?不重要,正如作者所说,“生动地追忆往昔生活的残留片段似乎是我毕生怀着最大的热情来从事的一件事”,我们不需要这幅画有多真实,我们需要的是回忆带来的意义感。
记忆不仅仅关乎事件,也关乎情感
。情感在重大记忆中永不缺位,它才是生命这幅画的油彩。虽然油彩会随着时间流而失去光泽,只留下褪色的轮廓,我们的记忆也总是慢慢
从情感变成叙事
。然而若没有情感,任何经历都如同一串娇嫩的葡萄,难以长久保存。借助浓烈的情感,记忆才得以烙进大脑,葡萄才有机会酿成美酒。在酿造的旅程中,情感渐次变化,从哀伤到愤怒,从愤怒到惆怅,从惆怅到平静。于是乎,记忆之酒也变得五彩缤纷,从深灰到血红,再到淡蓝,到最后澄清透明——这时候,醇酒终于酿成。
我对妈妈的记忆也经历过类似的情感旅程。一开始,她的离去是个沉重的存在,接着,有些许的愤怒,为她曾受过的苦,自然也有愧疚,为自己所未曾做的一切。这份记忆有重量,因此压着我。往好了说,它很重要,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是异物,我依旧能感觉到它在我体内的摩擦。
直到一个月前,刚好一个月前(妈妈是2月16日去世的),我回了一趟家乡。这次回乡显然带着怀念的目的。我原本计划重新过一次两年前的某一天,作为一个小小的纪念仪式。下午,我来到了恩平人民医院的住院楼,妈妈在这栋小楼里住了两个月,直至去世。她住在42号病床,但我没有再走进去。楼外的小广场上,紫荆花开得旺盛,一如当年。然后我坐到广场边的石阶上,拿出书看了一小会。在陪妈妈的那段日子里,我经常趁妈妈睡着后到这里看书。山脚读书的日子成为我人生最为安宁的两个月,大部分原因在于我抛离了大部分的世俗事务,并有了规律的独处时间。石阶连着上山的路,二十五分钟可到山顶,这条路我走了许多次,是我当时锻炼的路线。
从山顶下来,接着计划要去的是医院附近的茶室。在陪完妈妈后,我通常会走到这间茶室,继续看上三四个小时的书,直到深夜才回家睡觉。但在下山途中的某一个时刻,一个想法突然冒出来:我或许应该走一条新路了,走一条新路也挺好的,不是吗?
于是,
我走上了另外一条路
。
对于没有完成计划,我并不遗憾。沿着旧路走下去,或许更符合怀念的仪式。但在那一刻,我知道
有些东西放下了
,所以是否继续旧路已无意义。或许更准确地说,我不需要再通过重复来获得这种意义感。我依旧会怀念妈妈,并且以一种新的方式。时间会过去,人会成长,回忆的方式也会变化。
狐狸对小王子说:“请驯服我吧。”
我的记忆对我说:“
请驯服我吧。
”
被驯服的记忆最终成了我的朋友,趴在我身边依偎着我,而不是用野兽的双眼凝视着我。如今想起妈妈,我有了一丝笑意,我甚至能想起许多当初被哀伤掩盖的幽默,这让记忆中的妈妈变得更加鲜活。我的内心不只有悲伤、愤怒或内疚,我接受了所有情绪和记忆的存在,如同接受长在脸上的红色胎记。
然后,你便有了空间,让新的经验进入。
这时候,妈妈不再是过去的一段记忆,她成为我身体和思维的一部分,与我共存,并鼓励我探索未来,这让我感动和荣幸。母子一场,原来真有超越时空的连接,多么奇妙。康德在仰望星空时所唤起的惊奇感,也不过如此吧?
这就是记忆。
记忆永存,记忆也永远在改变。记忆永远在改变,然而记忆永存。
现在,我能更清楚地看到记忆的作用和局限。在基础或理性层面,记忆为我们提供数据。
记忆为我们积累大量的故事和模型
,从而可以更快更准地识别出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的预测更准确,从而提高我们的生存机会(这不就是进化的目的吗?)。在更高或感性层面,
记忆为我们提供意义
。我们的自我依赖于记忆而存在,所以我们努力地把所有经历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在故事中,我们的决策是有目的的,结果是有意义的,我们的过去是理性的,未来是光明的,我们片刻不停地加工自己的经验,好让我们得以更优雅地活下去。然而记忆属于过去,模型不一定适应真实,故事会扭曲真实,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更是如此。所以佛说无我,或如印第安巫师唐望所言,“成为一个没有历史的人”。他们并非要你抛弃记忆,而是摆脱对记忆的依赖,用觉知去引领记忆。
一行禅师说过一句很美的话:
我们所有的恐惧都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我们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他的意思是我们忘了与大海相连的事实,而把这朵短暂的浪花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全部,并因为死亡的必然而产生了一种自怜式的恐惧:
“看,我多漂亮!”
“可是,我马上就要消失了……天呀,为什么会这样?!”
然而这句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说服理性的我:如果我是一朵浪花,那么我的大海是什么?要承认是整体的一部分,需要看到自己与整体的
共同本质
。我无法在物理世界找到这种共同本质,身体腐朽了,变成了一堆原子,怎么能说这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呢?你能说胡乱敲打的乐器和贝多芬《第五交响乐》是同样的声音吗?当然不能,因为
前者是噪音而后者是信息
。古老的同一论无法说服一个能够理解熵和信息的现代人,我无法想象我尚没有能力看到的连接。
最终,妈妈为我展示了这种连接。当我意识到妈妈以记忆的方式融入到我的身体和思维中时,我知道她并未真正死去。同样未曾死去的还有无数先贤智者,他们代表了思想。这些思想来自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来自牛顿和爱因斯坦,来自屈原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自无数活者和死去的人。我们每一次聪明的提问,每一次思考光线和空间,每一次写下内心的文字,都让这些思想复活一次。同时复活的还有创造思想的人。狐狸看到麦田会想起小王子,想起他金黄色的头发,我看到一个好问题会想起苏格拉底,想起他狡黠的笑容,你看到光会想起爱因斯坦,同时想起他那长长的舌头。
在思想中,他们从未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