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做書
记录出版者的努力和探索,让出版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当代  ·  星河 / ... ·  2 天前  
川观新闻  ·  “半个文学圈”都来川,原来是…… ·  3 天前  
为你读诗  ·  蛇年倒计时,蛇年生肖邮票一次集齐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做書

世界三大古书集散地,如今只剩这条街

做書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6-09 12:11

正文


来源|做书店(ID:zuoshudian)


日本人好像也没有多爱看书吧,虽然说是世界人均阅读量前十的国家,电车里发现大多数人在低头看手机,只是偶尔遇到几个人在看书。至少在东京,周五晚上喝多了四仰八叉地躺在地铁里的上班族,远远多过捧着书看的人。


于是我带着极强的民族荣誉感来到了世界上最大旧书集散地:神保町书店街——神田古书街。


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爱德华·乔治·塞登斯蒂卡曾在《东京:下町山之手1867-1923》中说,追溯至上世纪甚至更早,世界古书集散地有三:北京的琉璃厂、巴黎的塞纳河畔和日本的神保町。如今,北京的琉璃厂以古玩字画著称,塞纳河畔的书市远不如莎士比亚书店名气大,只有神保町被完整保留下来,并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旧书区。


根据“神田古书店联盟”的2014年9月份的统计,这里集中了157家古书店和新书店、20家出版社(小学馆、集英社、岩波书店、日本文芸社、与鲁迅先生颇有渊源的内山书店),其密集程度世界罕见。




关键词:不变


我的逛店指南来自《神保町书虫》。这本书2004年在日本出版,2008年引进中国。十三年过去了,书中画的书店竟然一点没变,包括桌子摆放的位置、烟灰缸和店员全部一如既往。


好比我去的第一家丛文阁书店:



照片正中的书桌就是书中所画右下角部分,果然没变!


进门一眼就认出了书店老板矢岛好夫先生,因为跟书上画的一样。本人比想象中高大许多,老人家十分有精神。没想到他先开口讲话,竟然是提醒我头上沾了鸟屎之类的东西。我笨不拉几地弄了半天也没弄干净,老人发出爽朗的笑声,摆摆手示意不必窘迫。


所谓不变,并不局限在这十几年内,准确地说,是一百年都未曾有变。敬意皆从听闻神保町命运开始:1923年关东大地震引发难以被扑灭的火灾,神保町因书店众多而成为重灾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书店街的老板们纷纷关店应征入伍;1945年3月,东京大空袭,战斗机燃烧弹对东京进行无差别轰炸,整个东京几乎被夷为平地。且不说多少珍贵古籍在天灾人祸中毁灭令人唏嘘,在此重创下书店竟然依旧在神保町街屹立不倒。


之前看过文章说,在经历连根拔起的毁灭后,为了更好地保护书籍,神保町重建时特地将书店安置在背阴街道,而将餐厅之类的店面放在街道向阳的一面


关键词:鲁迅


在神保町总能撞见几本关于鲁迅的书。这个漫长的故事或许要从上世纪的上海讲起。


1932年,一个卖公交车票的年轻人走进上海一家书店躲雨,看到书架上摆着一列中文版《毁灭》,书脊上赫然写着“鲁迅译”,年轻人便像得到保证似的想要买: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敬爱和感激叫“先生”的,虽然并没有什么根据。


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 “一块四。” 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放在我左手的桌角上了。像我,穿着一身黄卡叽布的工人制服,嵌着“ ConductorX X”蓝磁牌的制帽歪戴在后脑勺上,平素看惯了西装同胞的嘴脸,现在忽然受着这样的优遇,简直有点窘了起来。


摸摸兜里仅剩的一块多钱,那是和失业工友未来几天的饭钱,便以太贵为托辞。书店老板便跟年轻人解释哪里贵:这么好的纸张,装帧!年轻人想,饭可以不吃,这么好的书,下工回来躺在床上翻着软绵绵的纸,读上几页该多好!年轻人犹豫踟蹰,不说买,也不说不买。内山先生看穿了年轻人的心思,朝里屋说了句日语,里面走出来一个人,叼着卷烟,从书架上取下另一本《铁流》。他说,这本比那本更好。年轻人看到标价,一块八。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只听见一个声音在问我: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的湖南大学校长,当代哲学家、散文家、小说家阿累,那位送他书的长者便是鲁迅。文章是鲁迅去世时所写,成为万千纪念鲁迅先生文章中最打动我的一篇,故事发生的地点便是上海的内山书店。


书店老板内山完造是鲁迅先生好友,他是临终前赶到鲁迅先生身边三人之一。面对有人诬陷自己的好友内山完造,鲁迅先生曾写文反击:


至于内山书店,三年以来,我确是常去坐,检书谈话,比和上海的有些所谓文人相对还安心,因为我确信他做生意,是要赚钱的,却不做侦探;他卖书,是要赚钱的,却不卖人血:这一点,倒是凡有自以为人,而其实是狗也不如的文人们应该竭力学学的!”


那时很多被当局禁止的作家作品,部分曾在内山书店出版或售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中国书店买不到的书,内山书店有卖;中国书店不敢经售的书,内山书店也能卖。”内山书店在文学历史上担任着中转枢纽的作用,保护了非常多上世纪优秀作家的成果不至消失,并传播向海外。而鲁迅先生在日本能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内山完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在神保町的内山书店是内山完造的弟弟所开。比起哥哥开在上海的书店,既没有鲁迅这样的名流天天来书店,也没有风云变幻的时代故事,就只是神保町的一家书店而已。但和哥哥的书店一样,它继续把中国文学带入日本,并以文字和书籍延续与中国人民友谊。


关键词:“职人”精神


除了众所周知的绘本画册、建筑类、设计类,这家名叫明伦馆的书店简直别有洞天。



毫不夸张地说,书店一层加地下一层全都是这样的书,作为一个文科生,感受到智商的碾压。然而同行学建筑的伙伴捧着上世纪全套的《新建筑》热泪盈眶,当然价格也十分感人。著名建筑师签名手稿价值1万rmb,随意摆在台阶上,只写了“请勿手碰或拍照”。店员们都忙着看书分类,没空跟着你、防着你。另外还发现,负责书店主要工作的都是穿着围裙和袖套的老人家,除了戴着老花镜分类,贴标签,还会上上下下地搬运书。



关键词:分类和选书


图书分类在细节上体现了一家书店的专业度。


如下面照片中按时间分类,“中世”、“战国”、“江户” 。我还在一家书店中发现,将小说细分成日本文学史上的各类流派,私小说、侦探小说、物语等。还见到下面照片中的“亚细亚”分类,虽说是亚细亚,还是以中国相关的书居多,有的非常直接,就叫“中国书”。



我在茑屋书店的分类中还发现了“日本之色”(Japanese Colors)和“漆”(Lacquer Painting)。



下图为神保町实力最强的书店之一:一诚书店的分类。可以看到它的分类相对传统一些,毕竟是好几层楼的大书店。



另外关于选书也很有趣。在书店看到外文书,普通读者大多觉得高大上。哇!装帧、字体、排版好特别!到了日本,中文书变成了外文书后,也从中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在一诚书店的二层洋书区,上楼梯最显眼的位置,高高地摆着一套中国作家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珍藏版特装)》,这套书如果在中国,很难如此被奉为珍宝吧。


还有其他旧书,像下面这套《现代中国文学》,集合了鲁迅、茅盾、郭沫若、老舍、丁玲、郁达夫,这些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公认的大家;到了赵树理(一个跨现代、当代的作家)尚可理解;李劼人,勉强入选;《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与《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嗯?有趣。



小魏提出了一些关于书店问题,想要曾在书店工作多年的大宝解答

以下是她们俩的尬聊记录:

Q:图书分类这件事并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事情,其实书店也有难处,如果是大型综合类书店,很难做到有趣吧?


A:大型的综合类书店,一般来说是企业性质的,而企业对下属单位必然是会有比较严格的管控,特别是“对外形象”(图书分类也算是书店对外形象的一种体现)。因此大型综合类书店不一定能做到有趣,但可以保证的是准确。当然对于“准确”的标准,各个书店也都不同,不同店员的工作态度也决定了分类的准确与否。我所说的大型综合类书店图书分类,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准。


Q: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我无法想象这些专业性非常强的书店,如何维持经营?还百年??这么大岁数的书店店员在中国有么?


A:没有,因为我们六十年代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文化断裂,你懂的。年纪大的书店店员除了小书店店主之外,基本到年龄就退休了,这是劳动法规定的。


Q:中国的书店是如何选购外版书的?是否有统一的标准?


A:先说标准。中国不同的书店会根据自己不同规模、不同财务制度等等,有各自不同的进货渠道,有的直接跟有发行权的出版社拿货,有的跟中间商拿货。但说到外版书,因为涉及进出口,除了会有一些小规模的私人书店店主,会人肉从国外带书回来卖之外,几乎所有的进口图书都要通过持有图书进出口许可证的外贸公司。也就是说,国内的进口图书都遵循了一个统一标准:都是“国家允许进口的”。

再说如何选购,这个就比较见仁见智,无法统一。每个书店会根据自己的“调性”自主选择进货。比方说,电影类书店偏重进货电影艺术类外版书;生活方式类书店偏重进货饮食消闲类外版书或者外版杂志。


关于书店的问题,也欢迎你们在留言里提出


经做书店(ID做书店)授权转载

(z u ō ó ǒ ò)做 书 店

关注跟书店相关的所有事儿


点击图片,了解做書近期活动👇




▼点击 阅读原文 阅读更多内容

推荐文章
微精选  ·  爱我你怕了吗,眼泪你忘了吗
7 年前
美团技术团队  ·  本月热门技术岗位招聘,全在这里了!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