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RIH投读会
在投资中进化,在进化中投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時間的玩家TimeIsArt  ·  每日临在 | 2025.02.21 ·  昨天  
時間的玩家TimeIsArt  ·  每日临在 | 2025.02.21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RIH投读会

信号与噪声:我是如何对晚粥事件做出正确判断的

RIH投读会  · 公众号  ·  · 2018-12-12 12:06

正文

文/碎碎念的 谭校长

1

今天早上的消息,晚舟获得了保释,法官宣布消息后,她在庭上热泪盈眶。首先,祝福她。

事情的发展符合我的预判。我在晚舟事件发生之后的第一时间,北京时间7号早上,就做出了初步判断,请看以下第二条(当天公号也发了文章,可惜被404了)。

当然,这件事情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我对于外交部反应的预判得到了验证,保释的判断(发在朋友圈)也得到了验证。至于引渡目前还没出结果,维持原有判断不变,大概率不引渡。

事后来看,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说明辨别信号与噪声,在判断中的重要性。今天就复盘一下这个事件中我的思维过程( 首先声明,我不是国际政治或法律专业人士,无意于任何吹嘘,也许这次判断纯粹是运气而已,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思维过程)。

2

先打个岔,谈一下投资。

在投资中间,如果要选出对于决策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会说,是如何辨别信号与噪声。 为什么呢?因为金融市场是个极其特殊的地方,它的信噪比极低,也就是说,100条信息里面,可能只有1条是真正有用的信号,其他99条都是噪声,会严重干扰你决策的质量。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前沿的机器学习,AI的方法在图像识别等领域势如破竹,但是在金融领域基本一筹莫展的原因 ——因为这个市场的数据质量不行。一个再好的机器学习模型,如果你喂给它大量的噪声,它训练出来的模型最多也就拟合了这些噪声,对未来无用。这就是行内所说的垃圾进垃圾出。

所以模型是下游,数据是上游。比提升模型更重要的是提升数据的质量,而提升数据的质量,这里面的关键就是辨别信号与噪声。

3

交代完这些背景知识,让我们回到晚舟事件继续复盘。

北京时间6号的时候,晚舟被加拿大扣留的事件爆出,然后所有人一片震惊。当时的言论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民族主义倾向的,认为这件事情是不能容忍的,甚至要举国对抗。另外一派是,强调美国的司法公开公平公正,所以这就是一个纯粹的法律事件,我们只能按照美国定下的游戏规则去请律师做应对,而且国家也不应该过分干预。

中国外交部会持什么样的态度,当时也是一个充满悬念的事情。毕竟有g20刚刚传出的缓和的大背景在,如何拿捏这件事情的分寸呢?

当时市场上有许多的噪声,还有大量的核心信息不明,很难对事件的走向去做判断。

当时还有一个细节吸引了很多人非常多的注意力,就是关于晚舟的护照,到底是哪国护照。很多人认为这是决定事情走向的关键因子。

当时我发了一个朋友圈,我认为这个信息根本就不重要。即使晚舟拿的不是中国护照,也不会影响这件事情的基本走向。

当然事后的信息表明,晚舟是中国公民。但我的观点依然不变,即使晚舟拿的是其他国家护照,也不会对事情有本质改变。

为什么呢?

4

这里我要提出一个概念,叫做——信息的金字塔分层。

我们设想一下,你面对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一楼是法律区,用法律的视角,你会发现大量的信息,比如护照的问题,比如长臂法案管辖权的问题,比如引渡条款的问题等等,这些在一楼,在法律的视角看都是有用甚至很重要的信息。

但是,在二楼的人看来,这些所有一楼的信息,都可以说是噪声。

二楼是政治玩家区。

所谓噪声的意思是说,一楼的各种信息都不会成为影响事情核心决策的重要因子。在做大的方向性决策的时候,这些信息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在二楼的人看的是什么信息?

二楼人会用一张网,用国际政治博弈的思维去看这件事情,被这张滤网滤掉之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有用的。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用什么依据对信息去分层呢?这个背后最本质的东西叫做——逻辑分层。

比如在晚舟事件的分析中,一楼的逻辑叫做法律,二楼的逻辑叫做政治。

有些东西,不适合在这里展开讲,换一个投资的例子。

5

比如近几个月来,关于A股是否见底的讨论,一直非常的热烈, 最常见的有三种逻辑,分别是政策底,估值底和市场底。

这时候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出来了,这三个逻辑怎么分层,到底谁在一楼,谁在二楼,谁在三楼呢?

在逻辑分层的时候,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心得,我称之为“麻将原则”:在楼上的人看来,楼下的信息都是牌桌上的牌,可听可不听,可打可不打。

按照这个原则,我们就能梳理出来,一楼是政策底,二楼是估值底,三楼是市场底。

一楼的人说,政策信号非常明显了,暖风频吹,政策底到了。

二楼的人说,估值是个客观数据,我要看一看过去十年估值的变动范围,政策的信号嘛,可以参考,但不能决定估值底。

事实上,过去十年估值的变动范围,也只是参考,谁说过去的估值下限就不能打破呢?

三楼的人说,一楼政策的声音,二楼估值的声音我都听到了,但是,市场底不是完全由你们决定的。

所以,现在A股的情况就是:政策底有了,估值底貌似有了,市场底还不知道。。。

楼上对楼下,是一个可听可不听,可用可不用的关系。

6

再回到对晚舟事件的分析,我们说的一楼是法律,二楼是政治。在二楼的人看来,法律层面的诸多细节都不重要。

那政治层面有一些什么信号呢?

注意这几天连续发生的几件事情:

我外交部召见加拿大大使,措辞严厉。

我外交部召见美国大使,措辞严厉。

福建法院判决高通胜诉,禁止苹果部分型号手机在中国销售。

中国逮捕加拿大前外交官。

特朗普最新表态,如果对中国达成贸易协定有好处,他会就孟晚舟事件干预司法部。

仔细想想,相对于这些二楼的信息,一楼法律层面的信息,是不是大部分都是噪声?

当然,在我7号作出预判的时候,这些信号一个都还没有出现,但是呢,如果你做好了逻辑分层,是可以大致判断信号与噪声的。

7

再回到投资中来,有两种分析方法,一种是分析起点,一种是分析终点。

分析起点就是沿着逻辑的源头往上分析,比如说,股价的变化是终点,影响股价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面的信息,一类是情绪面的信息。

沿着基本面的逻辑路线往上追溯,就会追溯到公司的竞争力,护城河,巴菲特的方法论就出来了。

沿着市场情绪的逻辑路线往上追溯,就会追溯到群体的非理性行为,行为金融学的那套方法论就出来了。

以上两种,都是分析起点的方法。还有一种,是分析终点。

既然所有的信息,不管基本面情绪面,最终都会反映在股价的变化上。那我只分析股价不就够了?最典型的,比如趋势交易就是这样。

到底哪种方法更好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