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六日那天
是
张自忠将军的忌日。来到张自忠将军墓前跪拜时,正巧遇到三十三军警卫营战士曹廷明老先生来祭拜张将军,曹廷明老先生生于
1914
年,今年
104
岁。
在国军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中,只有两位国军将领是真正值得我示以最高敬意的,一位叫做戴安澜,另一位便是张自忠。
张自忠更加了不起的地方是,他的军队是杂牌军,人数常常缺、武器常常少,但战斗力却十分惊人,屡屡让日军寸步难行。
国民党军队分嫡系中央军和军阀杂牌军。嫡系军是蒋介石自己的军队,因此各种外援会更加偏向于嫡系军;而杂牌军则来源众多,比如桂系军阀李宗仁、川系军阀刘湘等,往往配给少、人数缺。
讽刺的是,正面战场上起正面作用的,往往都是杂牌军,第一场大规模胜利的台儿庄大捷就是桂系军阀李宗仁领导的,要不是当时嫡系的汤恩伯在一旁掣肘,胜利还能更大,而这位中央军汤恩伯,于
1944
年则亲自出演了羞愧难当的豫桂湘大溃败。
闻知豫桂湘大溃败后,董必武写道:「
今岁中原战役,倭势仍张,国军竟莫能抗,感时抚事,辄令人想念将军于不置也。
」这里的将军,就是张自忠。
张自忠有一个特点,每逢上战场之前,都要写遗嘱,自
1937
年起,三年下来,不知写了多少份遗嘱。可见他慷慨赴死决心之重。
张自忠是被人诬陷过「汉奸」的。那年长城抗战,张自忠的军队让日军十分忌惮,于是在37年的卢沟桥事变里,日军狡猾地提出了「
只打冯治安,不打张自忠
」的口号,大家纷纷怀疑张自忠变节。
然后张自忠接连写了三年的遗嘱。一个人一时激动上战场舍命很容易,三年如一日求死,张自忠之前只有文天祥这样坦然做到过。
张自忠的最后一封遗嘱是这样说的:「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要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
身为杂牌军,张自忠的军队有如此巨大的战斗力与他的坚持抗战到底的精神是一致的。国军军纪涣散是有目共睹的,很多时候连整整齐齐的队伍都拿不出来。但张自忠的军队不一样,他的军队军纪严明、赏罚分明、是非清明,在国民党斥责他亲近新四军时,他反过来质问新四军抗战难道非法吗?他的部队爱护群众,没有半点旧军阀气息,是真正做到亲近群众的将领。
这里有一个发生在他牺牲很多年以前的小细节,他从不居高临下地施舍,而是试着平等又能成功地把事给办了,比如会和乡亲们打牌然后故意输给他们,比如会拿着好东西去跟乡亲们换旧东西。
1940年05月16日,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日军在《一位将军之死》中记载:「
此人从血泊中猛然站起,两眼死死盯住藤冈,藤冈一等兵从他射来的眼光中,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威严……藤冈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这个高大的身躯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
张自忠殉国后,日军终于可以将主力放在进攻宜昌上,此时日军已经没有太大顾忌与阻碍,因此没几天,宜昌失守,从此第五战区不再是正面抗战的主战场。
1940年11月16日,整整半年后,张自忠被以国葬之礼葬于重庆雨台山,后来冯玉祥在墓旁种植梅花,将此地改为「
梅花山
」,效仿的是史可法葬在梅花岭。
八年以后,张自忠旧部何基沣、张克侠在淮海战役中起义,我想那天他俩一定想起了张自忠将军。
今天张自忠墓前的纪念,来的人不少,永远的纪念碑,在我们心里。
曹廷明老先生所代表的是一种信念,一直为他奔走的人也同样有着这样的信念,他们坚持着。
就在距离北碚区不远的合川区,也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关乎信念和坚持的故事
——
钓鱼城。
坚守的孤城有很多,张巡、许远的睢阳城,阎应元的江阴城,每一座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但这一座孤城的坚守,却改变了整个战局、改变了整个政局,甚而改变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历史进程。
钓鱼城。
坚持下去,哪怕你为之坚持的理由早已不复存在了,但依然坚持下去。因为他们已经为着更加重要的东西在努力。已经投降了的宋朝皇帝来劝过文天祥,文天祥拒绝了,然后慷慨赴死;中原大地上已经尽是元朝疆土了,王立想了很久,最后逼忽必烈答应不屠城,这才投降。
钓鱼城。
钓鱼城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汇流的地方,牢牢控制着关口,对于南下的侵略者来说,是一个必须攻破的城池。可与此同时,钓鱼城筑在山上,外城、内城都是由绝壁修成,同时外城被分为好几个区域,因此即便从某个外城门攻入,也决计无法获得对整座内城门的包围,反而会被关门打狗。
蒙哥是整个蒙古帝国的大汗。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具有极强的流动性,这也是导致了他们必须时刻处于不稳定的战争状态,而大汗是各个势力公认的权威领袖,是需要以非常强大的军功来证明自己的,铁木真、窝阔台都做到过,现在轮到蒙哥了。
蒙哥是蒙古帝国最后一个公认的大汗,这时的蒙古帝国西征已经沿路掠夺了一座有一座城池,屠杀了一个又一个人民,一路开到埃及,这一路上多少绵延几百上千年的古国被毁于一旦,欧洲也未能幸免,俄罗斯已经沦陷,上帝之鞭正在继续挥舞。
与此同时,和蒙哥一同灭宋的另一支军队则有忽必烈负责,他们约好了等蒙哥吃下了重庆,就可以汇合直逼临安。
但蒙哥的如意算盘止步于钓鱼城。
无论是瘟疫还是战死,总之在公元1259年,蒙哥死于钓鱼城楼下。蒙哥死了,没有指定继承人,于是蒙古帝国迅速内讧,忽必烈也不得不赶回去先夺取权力,趁着蒙古内讧,钓鱼城居然又坚持了足足20年。
而在此之前,钓鱼城已经坚守16年。
守将王坚似乎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蒙哥已经死了,蒙古大军撤退了,世界格局由此改变了,历史进程由此改变。
当然,即便蒙哥没有时,历史进程也早晚有一天会走到那一步,虽然蒙哥四处屠城,但忽必烈却是一个接收了汉化的少数民族,因此总会有汉化的那一天的,只是蒙哥之死触发了蒙古帝国的内部争斗,从而改变了历史进程的速率。
二十年后,南宋帝国已经灭亡,钓鱼城还在坚守着。钓鱼城里有一座皇城,但它们没有用过,本意是临安灭亡的话,皇帝可以迅速来钓鱼城作为新的指挥中心,可没想到的是,皇帝自己投降了。
公元1279年,钓鱼城决定投降,但前提是不可以杀一个人。忽必烈答应了,此时距离宋恭宗投降元朝已经过去了三年。
坚持下去,哪怕你为之坚持的理由早已不复存在了,但依然坚持下去。
本文虽然是重庆文化旅游攻略,不过这次出行的最重要一地其实是汶川和北川,因此也一并写入本文了。
十年了,有些事我们没法忘记,十年后再去,其实已经去晚了,去的时候尽量不和当地人接触,尽量不要问这问那,只要在那看着就好。
05月12日那天我去了汶川,写了《
今天汶川映秀来了很多很多的中国人
》,次日我便去了北川老县城。
走在老北川县城地震遗址的边上,脑子「轰」一下炸开了。这与昨日在汶川县映秀镇不大一样,老北川县城将当年整座县城遗址全部都保留了下来,看着废墟的时候,你会想到很多东西,你会想到你自己的生活。
当你走在「雅居苑」这座01年修建的、唯一没有倒塌的小区楼房建筑旁边时,你会想着,有人终于用好几年的积蓄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可是在一瞬间家园就毁掉了,阳台上的盆栽已经布满窗户,而它的主人也许早已经在新北川继续生活了,也许早已经长眠在不远处的遇难者公墓里了,总之不会回来了。
遇难者公墓在地震之前是建商住楼的地基基坑,因五一二大地震大量遇难者的遗体无法运走,于是被集中掩埋在了这里,在一块纪念碑下面,埋着你无法数得清的同胞。
远眺遇难者公墓后面的那座山,你会惊讶地发现山体中部生生凹下去的一大块,你很清楚这是当年地震时直接震开的,因为地上全都是非常大的乱石,它们砸进楼房里、砸落在地上,砸毁了县城。
遇难者公墓边上有一枚五星红旗,随着风飘扬着,颜色是那么鲜艳。那里有一张横幅,上面写着:「
写给儿子十周年的第三十封信。
」
十年了,第三十封了,没法不动容,儿子离开了十年,还有人记得他,而肉眼可见的很多遇难者名录里,有很多人是没有被记住的。就好比那块在县公安局遗址的遇难民警祭奠碑上,就足足有九个人连照片都无法找到,只能用警徽来代替。
县公安局遗址对面的一片废墟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有几个字:「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古蜀国面临着灭亡的危机。究竟是什么样的灾难,让一个存在了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一夜消失?
「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直到唐代,当李白再度踏上这片土地时,它也依旧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巴山脉,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因此可以说是天府之国。
这样的一个天府之国,从四五千年前开始,就存在着一个极其繁荣的文明——古蜀文明。
在李白的笔下或者说当地的传说中,蚕丛是一个人,鱼凫也是一个人,他们都活了很久很久,但这显然是一种部落记忆的演变。在湍急的岷江上游,一个靠打鱼捕猎为生的古老部落正在兴起,他们会养蚕、会织丝,因此异常繁荣强大,于是他们被叫做——蚕丛。
随着时间的流逝,蚕丛部落开始往岷江下游迁徙,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柏灌氏取代了蚕丛氏,从字面上我们能看到柏灌很有可能是拥有着大鸟崇拜的古部落,但很快,另一支以鸟为崇拜图腾的部落兴起,那便是鱼凫氏。
这样的鸟崇拜,后来演变成了太阳神鸟图腾,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现存成都金沙博物馆。
在历史记载中,蚕丛、柏灌、鱼凫,是三个互相继承的古蜀国王,每个人都活了几百岁,但是请记住,不是这样的,在历史美化的记载下面,是血雨腥风的原始残酷。
如今来看四川,那是中国的西南边陲,但我们却在这块「
不与秦塞通人烟
」的边陲之地发现了长江中下游良渚文化的玉琮,还发现了印度早期文明的痕迹,而在埃及法老的木乃伊旁边,我们也能发现同时期的东方丝绸。
据专家推测,尽管蜀道难,但是从整个亚欧文明史的角度来看,四川并不是边陲地区,而是那个时代亚欧文明史的真正交流中心!东亚、中亚和南亚在这里交融发展,最终形成了辉煌灿烂的古蜀国文明。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新的发现,比如就有学者提出,峨眉山的佛教早于东汉,是印度直接通过这条路传来四川的。
让我们回到开头,这样的文明,缘何一夜之间消失了呢?
中原的记载写得很清楚。
公元前316年,古蜀国开明王朝内乱,秦国将军司马错和纵横家张仪在秦国朝堂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张仪认为秦国现在必须立刻占领三川郡、攻打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司马错则认为,现在的蜀国虽远在西南,打它没有直接利益,但秦国要是想东出一统天下,就必须富国强兵,而蜀国土地肥沃,正是最好的一块肉。
「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
秦惠王最终采用了司马错的建议,当年,张仪和司马错一同将大军开到古蜀国,蜀国开明王匆忙应战,一败涂地。
十月,古蜀国灭亡。
故事就这么结束了吗?
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结局。
古蜀国被灭后,开明王朝仅存的一位王子开明泮南逃到了现在的越南地区,建立起了瓯雒国,也就是安阳王国。
一百多年后,秦朝的南海郡尉赵佗乘秦亡之际,自立南越国,自号「
南越武王
」,四处征伐,最终灭了瓯雒国。
古蜀国就此彻底消失在了历史之中,从此只见文献不见文物。
直到1931年发现了三星堆遗址,第一次证实了这样一个恢弘文明的存在,这是一个不同于中原地域的文化特点。而2001年发现的金沙遗址,则通过挖掘出的上万件文物,真正填上了成都平原四个大阶段的古蜀文明的最后一块拼图。
「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终于重新说到重庆了。
张培爵纪念碑就在重庆渝中区洪崖洞边上,很多人都知道。
但张培爵的家乡其实是在重庆荣昌区。15年就义后葬在了上海宝山里公墓,再后来在45年被迁葬回家乡,卧佛寺一侧,等到荣昌解放,海棠公园里建了烈士陵园,便将张培爵烈士墓迁葬至此。
烈士陵园修得很是肃穆,八十余位自辛亥革命到抗美援朝的烈士长眠于此,有的死于清廷之手,有的死于袁世凯之手,有的死于北洋军阀之手,有的死于国民党军阀之手,有的死于日寇之手,有的死于美军之手……在这个陵园里就仿佛迅速浏览了一遍近代史,而它的源头,就是张培爵。
张培爵,字列五,重庆荣昌人。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元勋。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张培爵率先响应起义,「蜀军政府」正式宣布成立,他被推举为都督,签署颁布军政府政纲、对内和对外宣言,又着手整顿军队,建立统一的革命武装,为辛亥革命元勋。
1915年2月20日,张培爵遭袁世凯诱捕,4月17日被害于北京宛平,就义时年仅39岁。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颁令褒扬,追赠为烈士,1935年国民政府明令国葬。
以此劝勉。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就在江津客运中心旁边。05月14日是聂荣臻的忌日,所以选在了那天来到重庆市江津区,聂荣臻的故乡,当然聂荣臻出生时这里隶属于四川。
聂荣臻其实不太会打仗,不要惊讶,尽管聂荣臻是十大元帅之一,但他的打仗水平着实不高,他与贺龙在大同集宁战役里被傅作义打得很惨,和林彪、彭德怀比起来,确实不是一块打仗的料。
但是不要忘记,在中共军队建军的三大起义里,南昌、秋收与广州起义,聂荣臻同时参与了俩,也是唯一一个参加了俩的。三大起义是一定要有代表人物作为元帅的。南昌起义有朱德、刘伯承、贺龙、陈毅、林彪(参与),当然还有聂荣臻;广州起义有徐向前与叶剑英,当然还有聂荣臻;秋收起义比较特殊,毛泽东不参与元帅或大元帅的入选,卢德铭早死、余洒度与陈浩叛变,数来数去就只有罗荣桓得了个空。此外还有一位彭德怀,彭德怀自己来了一个平江起义,最后打出了抗美援朝的战绩,除了林彪,没有人能在战功上与他抗衡。
不可否认,评选十大元帅还有派系平衡之间的考虑。比如徐向前就是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人物,陈毅就代表着新四军,等等。
此外,聂荣臻被评为元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虽然打仗不行,但建立根据地的本事没人能比得上。大名鼎鼎的晋察冀根据地就是他一手创立的,后来毛泽东这么评价说:「
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里面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根据地建好了,才能支援前方打仗。
建国后的聂荣臻也一直这么做的。建国后的聂荣臻被任命为具体领导和组织新中国科技工作的负责人,主管科学技术工作。而我们熟知的「两弹一星」,就是在他的手上完成的。
因此,聂荣臻没有魂归故里,也没有长眠北京,而是葬在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得烈士公墓里。
这也是他最好的归宿。
重庆江津那天36度高温,走在酷日下,慢慢爬上江津郊区的艾坪山,慢慢沿着阶梯留着汗水走上江津烈士陵园。连一旁的狗看到我都不愿吠一声,而是懒洋洋地躲在阴凉通风处。
真的是太热了。
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感受到烈士们面临的挑战是多么巨大。他们面前的恶劣环境,绝不仅仅是天气炎热,有的人被施加酷刑,有的人死于阴谋,等等。他们所遭受的,是包括自然恶劣环境与社会恶劣环境的双重压迫,当我往山上走觉得快要吃不消时,想到这一点,便又前进一步。
江津烈士陵园不大,走路五分钟就能走完,虽然埋了许许多多的烈士,但他们全都葬在一起。聂荣臻题写了高22米的纪念碑,矗立在艾坪山最高处。
上面写着:
「
为家乡和祖国的解放而献身的先烈永垂不朽!
」
明玉珍墓的寻访让我意识到一个知识盲点:古往今来的那些失败者们,他们后来怎么样了?
我们很熟悉的历史是,在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中最后朱元璋取得了天下,建立了明朝,否则就是「
元末汉初
」、「
元末吴初
」、「
元末夏初
」甚至「
元中期的一次起义
」了。于是我们也就知道,朱元璋传位给孙子,孙子的叔叔夺了侄儿的皇位,叔叔传给了他的儿子,儿子传给了孙子,孙子传给了曾孙,曾孙北狩了,另一个曾孙做了皇帝,于是原来的曾孙又把它夺了回来,然后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儿子传给了孙子,孙子传给了曾孙,曾孙早死没有后代,另一个曾孙做了皇帝,这另一个曾孙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儿子传给了孙子,孙子传给了曾孙,曾孙传给了他的儿子,儿子早死没有儿子,于是传给了自己的弟弟。然后正史上记载的明朝就这么亡了。
我们的关注点就是老朱家,那么老张家呢、老陈家呢?还有这次去看的明玉珍老明家呢?
明玉珍是元末时期的一个农民起义军,起先依附于徐寿辉的军队,后来徐寿辉被陈友谅杀死,明玉珍便自立为帝,这就是国号「大夏」的夏太祖明玉珍。
后来发生的事情有些乏善可陈,明玉珍早死,葬在睿陵(另有一说此地为衣冠冢),儿子明升继承了皇位,后来投降了朱元璋。
我们对明家的记忆也就到这里结束了。
1982年,重庆市江北上横街重庆织布厂在施工,无意中发现了一座元末时期的墓葬遗址,等到考古人员仔细发掘后,一块玄宫碑出土了,这便是「
大夏太祖钦文昭武皇帝玄宫碑
」,碑文里详细记载了明玉珍的生平,填补了《明史》里的空白。
十年后,有一群听闻风声的陌生人来到了这里,说要拜祭明玉珍。
他们不是中国人。
是的,他们是韩国人。
他们说自己是明升的后裔,分布在韩国各地,有坡州景慕祠的、有舒川景明祠的、有青阳显慕斋的、有锦山嘉德祠的、有昌元慕远斋的、有高兴永慕斋的。
这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翻看《明史》,我们发现《明史》里最后留的关于明升的一句话是:「
明年徙(明)升于高丽。
」在读《明史》时,我把这句话直接略过去了,因为对于明升后来的结局并没有太大关系,那时的目光早已聚焦在朱元璋身上。
但对于明升的后裔来说,他们不会把这件事遗忘,这是他们的来源,是他们祖先从哪里来的记载,于是在我们不知道的世界里,明升的后人在朝鲜半岛上生根发芽,至今二十多代,已有四万人。
明升四个儿子的后代分散在朝鲜半岛24个地区。后来朝鲜半岛分裂,于是居住在朝鲜的明氏便被称为「
西蜀明氏
」,而居住在韩国的、以明升繁衍生息地延安为籍贯的明氏家族则被称为「
延安明氏
」。1986年,明氏后裔将两大支系的家谱合二为一,编辑成一本《明氏大同谱》。
六百多年来,明氏家族人才辈出。明克谦曾任进士。明济世是反抗日本侵略朝鲜半岛的英雄。明光启曾任平泽县监,当日本入侵时与赵宪率领的义兵团组成抗日队伍。明天得任军资监正。明自贤为龙卫副护军。明右镇曾任延安郡守。当代明氏后裔中,有的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有的成为著名律师、教授、企业家等。
1992年夏,一个叫明在律的韩国商人来到中国。他每到一地考察洽谈时,总要打听当地是否有明玉珍的遗迹。在终于打听到明玉珍墓被发现的消息后,他立刻告知工作人员自己是明玉珍第24代孙,带着家族的使命前来,想要祭祀祖先。
从那以后,明玉珍墓热闹了起来,每年都有明氏宗族的人前来祭拜,他们也出钱捐修这座陵墓,我们看到明玉珍墓的告示牌都是中文与韩文并存的。
这是来自中国历史上失语者的回馈。
花了一天时间,在重庆渝中区走了大大小小十八处文保单位。分别以曾家岩与七星岗为两处核心向外辐射。
早上出门,天微微有些阴沉,坐轻轨到曾家岩站,从A口出站,眼前是重庆市人民大会堂,仿照北京天坛圜丘修建,人民大会堂对面就是重庆三峡博物馆,其实也是重庆博物馆,前身是西南博物馆,因此里面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的许多文物。进馆后看到的就是乌杨汉阙,高五米四,往里面走还有明玉珍墓出土的玄宫碑、秦良玉战袍、皇宋中兴圣德颂碑等,最重要的是巫山猿人的齿骨与成都羊子山大墓的车马过桥画像砖,前者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人类,后者填补了东周时期桥梁的建造模样空白。
从三峡博物馆出来,左侧是重庆市人民政府正门,这里曾经是中华民国临时总统府。
再从曾家岩A口下去,走一条长长过道,从C口出来,眼前有两座公馆。其中一座是周公馆,也是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曾家岩50号,周恩来曾经在这里待过好几年,后来吴玉章也在此停留至1947年国民党军将他驱逐回延安。另一座是戴笠公馆旧址,现在是巴渝文化会馆,不开门,在周公馆西侧。
这两座公馆都在中山西路上,沿着中山西路再往前走,就会路过桂园。这里是张治中旧居,更重要的,重庆谈判《双十协议》在这里签订。
走到了桂园,那就再往前走一走吧,于是就会看到一座博物馆,中国民主党派陈列馆,这里是鲜英的特园旧址。鲜英是民盟创始人之一,字特生嘛,所以叫特园。陈列馆分两层,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八个民主党派。这里要敲黑板了,国民党正统在民革。
重庆民盟的人经常会去祭拜一座古墓,那是「
重庆历史上最令重庆人自豪的历史人物
」,虽然我不是很能理解这个人的行为。重庆在战国时期是巴国,巴国内乱,于是这个人就去向楚国求助,并且答应事成后给三座城楚国,内乱平息后楚国来索要城池,这个人不想给了,于是把剑自刎,事情不了了之。是没法理解吧。这个人叫巴蔓子。
巴蔓子墓是重庆特色,特色在它在一座大厦下面,左右都是商场,如果不是特地去找,你一定会以为这是个地下商城,这很重庆,毕竟这是一座下坡下坡突然发现走在了别人家四楼窗口的城市。
巴蔓子墓坐轻轨到七星岗站可以到,旁边还有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是的,隔壁的韩国最先是1919年04月在中国上海成立的,后来分别在杭州、嘉兴、镇江、长沙、广州、柳州、綦江、重庆四处流亡。这里下午四点半关门,但对我来说讨好一下工作人员放我进去参观一下还是比较容易的。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往七星岗站回走,就能看到通远门遗址,这是重庆八座城门里唯一的陆路门,是三国时期刘禅下令修的,当年张献忠就从这里打进了重庆。
沿着城墙往上走就是三·三一惨案纪念碑,标志是一个卧着的拳头,旁边是一个幼儿园。事件发生于1927年03月31日,四川军阀刘湘开枪杀人啦。杀人地点在打枪坝,沿着城墙继续往前走二百米就能看到,但已经没有了遗址。
然后就是领事巷,这是领事馆林立的地方,当然现在都是民宅了,领事巷往前走会看到一面写有「
四川省重庆中医学校门诊部
」的破墙,停下可别往前走了,破墙旁边开了个破洞,走破洞。
看起来破洞后面是垃圾场,但你会发现,这里藏着一处遗址——仁爱堂。这是法国人创建的仁爱堂医院,其实是情报机构。
因为你穿过垃圾场就会发现另一个破洞,另一个破洞过去,眼前看到的,是——
是嘉陵江。
法国人就是这样监视江上往来船只的。
这时你已经站在山城步道上了,于是顺着路往南往下,这里大量民宅要拆了,除了一座叫「厚庐」的,这是抗战将领兰文斌的旧邸。
从山城步道出来走在大街上,沿着中兴路往东北方向走到较场口。1号口处是日月光购物中心,吴伯雄题字的,为什么?因为给他钱了。4号口是重庆唯一的一座清真寺。9号口是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六·五隧道惨案旧址)。
从9号口沿着八一路往前,终于看到了重庆的标志性建筑,抗战胜利暨人民解放纪念碑。
啊,解放了。
这时阳光特别强烈,虽然已经是下午六点。
当然,还有红岩革命纪念馆、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鹅岭公园(苏军烈士墓、桐轩、辛亥革命十先烈纪念碑)、张烈士培爵纪念碑、洪崖洞、罗汉寺、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川康平民商业银行旧址、交通银行旧址、中央银行农民银行暨四川美丰银行旧址、国民政府经济部旧址、中国银行旧址等地比较琐碎,这里只留下文字,有缘人可以按文索骥。
你说,如果没有《红岩》,白公馆和渣滓洞会这么出名吗?答案是不确定的,但在我这里,是肯定的。不用多解释什么,白公馆和渣滓洞,就是中国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做出这种暴行的国民党军统,就是法西斯。
当你看到这段历史时,你绝对不会认为国共争端只是所谓的理念之争、是所谓的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兄弟阋于墙,国民党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法西斯政党,拉壮丁、抢黄金、贪外援,这些我们都不说了,我们就来看看白公馆和渣滓洞李发生了什么。
就拿最出名的小萝卜头来说,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男,1941年生于江苏邳州,1949年9月在重庆被害,遇害时年仅8岁,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小的烈士。他在只有八个月的时候就被抓进了监狱,从此再也没有出去过,这样一个营养不良的小男孩,最后成了一个大头细身子、面黄肌瘦的孩子,于是大家都叫他「小萝卜头」。由于他年龄小,看守们对他不够严格,因此他经常在牢房之间传递东西、传递信息和秘密情报,在门口放哨,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等。
小萝卜头为什么会进来呢?因为他的父亲宋绮云。宋绮云是中共党员,1929年由组织派到杨虎城军部工作,任中共西北特支委员,西安事变前后对杨虎城部作了大量的统战工作,为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9年08月,蒋介石明知大势已去,当毛人凤问他该如何处置杨虎城等人时,蒋介石说:「
早就该杀了,留着他们做什么?今天之失败,就是因为过去杀人太少了!
」
还能说什么呢?
09月06日,杨虎城及其幼子杨拯中、幼女杨拯贵,其秘书宋绮云和夫人徐林侠以及他们的幼子「小萝卜头」宋振中等一共八人在重庆戴公祠被军统特务人员用匕首捅死,并用硝镪水毁灭尸体。
09月23日,杨汉秀被害于歌乐山金刚坡。
10月28日,陈然、王朴等十人被公开杀于大坪刑场。
11月14日,江竹筠,李青林等三十人被害于电台岚垭。
11月25日,杨虎城副官阎继明、张醒民被害于梅园公路边。
11月27日,「11·27大屠杀」从白公馆开始。
这次大屠杀从1949年09月06日至11月29日,共293人被杀害。
11月30日,解放军解放重庆。
我们再来看看其中一个叫杨钦典的人的口述:「
我们在外面那间屋子藏着,等宋绮云和他儿子小萝卜头走进里面的那间屋子,我一下子冲进去,上去就用手卡住小萝卜头的脖子,按在地上时他还没有咽气,一直在呻吟。就用刺刀往他的脊骨处刺去,小萝卜头才死了。
」
这样一个丧心病狂的人,于11月27日屠杀到夜里11时后,想到「
不如把关在白公馆的人放了,等共产党打进城得了天下,我可将功折罪,说不定还是条活路
」。正因如此,他后来便被判刑,但没有被枪决。
1982年在平反大潮中,法院判决:「
杨钦典于1967年被本院判处有期徒刑20年,现经本院再审查明,杨钦典解放前任白公馆看守员期间的罪行是严重的,但解放前夕的大屠杀中,他亲自放出革命志士10余人,有立功表现。据此,本院特依法判决撤销原判决,对杨钦典不予追究。
」
然后杨钦典死于2007年。
这时距离小萝卜头的死亡,已经过去了将近六十年。
很不好找的一个景点,事先没有做过攻略的话,几乎不可能知道它的存在。
无论你怎么说,汪精卫他就是秦桧式的人物。因此面对全中国唯一一个仿照秦桧立的汪逆跪像时,一点也不奇怪,如果非要说奇怪的话,那就是:为什么只有这一个?为什么这一个在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能把它给弄丢了?
当然,后来共产党把它找了回来重新立在了这里。
在鼎鼎大名的白公馆不远处,有这么一个不怎么为人所知的汪逆跪像。立得好、立得妙。
汪精卫在日寇的威逼下,承认了满洲国,将海南岛划为日方的海军基地,同意日军在各地驻军,同意日军的煤铁资源优先使用权,同意合营企业日方占股49%或55%……在看到这些细节后,再争论汪精卫是不是「曲线救国」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这就是一个卖国贼的形象。
我来了,我没看见,我走了。
在沙坪公园里。
从重庆北站坐动车直达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乱石也长满青苔。
什么是女性最有魅力的时候?是在她可以在充分表现自我的同时,与这个世界相处得非常融洽。柔和而有力量,有力量而且柔和。
秦良玉就是这样的一个奇女子。秦良玉在世俗意义上并不美丽,黄中允在《燕行录》里概记载:「
是日行至曹庄,遇马门秦氏。体甚肥大,网巾、靴子、袍带,一依男子。能文墨,熟兵书。马上用八十斤双剑,年可三十五六许。凡女兵四十余名,着战笠,穿战服,黑靴红衣,跨马驰突,不啻男子骁健者。
」
这里黄中允说的就是秦良玉,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到,秦良玉人高马大,是非常具有战斗力的。不过他用的表述仍然是「
马门秦氏
」——在他的笔下,秦良玉是没有名字的,她只是一个姓马的人的妻子、一个姓秦的人的女儿。
然而秦良玉是有名字的,货真价实的名字——秦良玉。不同于花木兰来自《木兰辞》无法证明真伪,不同于樊梨花与穆桂英这种出现在话本小说里的虚构人物,也不同于韩世忠的小妾梁红玉其实并没有在正史中留下名字,如果不算上商代女将军妇好在过去始终不为人所知(1976年才在殷墟被挖掘发现),那么秦良玉是第一个真真正正靠着自己在史书上留下过真实姓名的女将军。
历朝历代修史,除吕雉和武则天入《本纪》外,其余女性不是入《后妃传》便是入《列女传》,只有秦良玉是例外。秦良玉在《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秦良玉》里有传,更重要的是,她丈夫的、她兄弟的人生是依附在她列传里的:「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
」「
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金筑等七寨
。」「
良玉遣兄邦屏、弟民屏先以数千人往。
」
这简直是一个奇迹。这个女性并不只作为男性的欣赏对象而被依附存在,她勇猛、独立,甚至赢得了全天下人从皇帝到后世修史者的尊重,甚至男性是通过她才获得关注的。别人提到她夫妻俩时,用的是「
良玉夫妇
」;别人提起她兄弟时,用的是「
兄邦屏、弟民屏
」。
她丈夫马千乘是石柱宣抚使,马援之后,因祖上有功世袭石柱县土司,后来「
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这就是《明史》里对她丈夫的简要记载,如果不是因为秦良玉,可能她丈夫的名字只会在《明史·列传第二百·石砫宣抚司》里匆匆路过。而且此时由于他俩的儿子马祥麟年岁尚小,加上秦良玉战功赫赫,无论朝野上下还是家族老小,都默认了由秦良玉接任土司的职位。
是的,战功赫赫。这是秦良玉最大的人生亮点。在那个明将屡屡投降的明朝末年,有的人投降了(洪承畴),有的人内斗了(左良玉),有的人失败了(何腾蛟),而秦良玉能做到出兵必胜、忠心耿耿。早年间和努尔哈赤打过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后来也将农民起义军罗汝才打得大败而归。
最后,当张献忠进兵蜀地时,秦良玉对家里人说:「
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有从贼者,族无赦!
」而张献忠在这一带不停与各大土司打仗,却始终绕过了石砫不敢前来。最后,秦良玉以高龄寿终,享年七十五岁。
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值得称颂的女性,比如妇好、比如李清照、比如梁红玉、比如秦良玉,她们的故事都很动人,关乎她们的,也不仅仅只有爱情。
去拜秦良玉墓是一场险仗,去过的人大都语焉不详,地图上也显示的不是真实位置。
走了许久许久的山路,乱石嶙峋,长满了青苔,刚下过雨,地上特别滑。
问了好几个当地人,用着我听不懂的方言给我指路。这里曾经是售卖门票的地方,但是陵园早已废弃,如今杂草丛生。
如果不是有人指点,不建议大家来。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东西分布着两座秦良玉墓,东侧写「
秦良玉之墓
」,西侧写「
马母秦氏贞素之墓
」,秦良玉字贞素。
是的,秦良玉有字。
另外,不同于普通的墓制规格,这里还多了一样石像生——石鸟。可能就是石凤,但这在史书里没有看到记载,想来是为秦良玉特地雕刻的。
秦良玉的人生走完了,我这次的行程也结束了。
秦良玉的人生如此精彩,秦良玉的人格魅力如此之大,希望大家的人生也是如此精彩。
阅读原文处可查看文章集锦。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我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