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BA俱乐部
MBACLUB,聚集全球MBA精英人才,传递MBA创富精神,拓展MBA商务人脉。想了解更多关于MBA的招生、学习、就业、创业、高端聚会活动信息就关注MBA俱乐部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MBA俱乐部

【大家】王军:经济学家鲍莫尔的五彩学术

MBA俱乐部  · 公众号  ·  · 2017-06-01 00:0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MBAClub 享传递价值

秘书微信号:iMBAClub2;QQ群:13539691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阅读引语

2017年5月4日,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William J. Baumol)与世长辞,享年95岁。


提到鲍莫尔,中国年轻读者可能并不知道,就是学经济学的学生,也未必熟悉。如果时光倒转30年,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不久,鲍莫尔在中国经济学界可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因为他提出的“可竞争性市场”(contestable markets)频频出现在中国的经济学期刊和财经媒体上。这一概念对于当时中国探索市场制度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即使在今天,可竞争性市场对于中国改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例如,中国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关键就是要让市场主体,即企业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自主、自由地进行决策,这需要通过减少市场管制,放松准入,增加竞争来实现。由于竞争是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不断提高市场的可竞争性就成为政策实践中的重要议题,如反垄断法及相关法律都是为了促进竞争而设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市场化改革远未完成的国家而言,现在重提可竞争市场不仅没有过时之感,相反还有现实意义。


回顾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历程,很大一部分都是围绕放松管制、促进竞争展开的。只是,现有的举措还远远不够,因为中国还有许多行业像是患了“肠梗阻”,企业进不来也出不去。大量低效的国企占据着垄断行业,不仅拿着政府补贴,而且在融资、税收和监管等方面享有优惠,而许多富有进取心的民营或其他所有制企业因为没有“门票”却无法进入。虽然目前中国一些垄断领域象征性地开了一个小口,但也是层层设限,令潜在进入者困难重重,这些行业涉及金融、能源、交通以及新闻出版等。可以想见,只要中国继续推进市场改革,打破上述领域的垄断局面,促进市场竞争就将成为必然的选项,而鲍莫尔“可竞争市场”的思想仍能给予我们以启迪。


上面提到的,不过是鲍莫尔众多研究中较早传入中国的一例。其实,鲍莫尔的研究范围和视野非常广,在诸多领域都有建树。从厂商理论到经济增长,再从货币理论到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等等,鲍莫尔都留下了鲜明的足迹,而以他名字命名的经济现象,早已写入现代经济学的教科书之中,成为一代又一代学子传承的知识财富。


1922年2月26日,鲍莫尔生于纽约,父母是来自东欧的移民。1942年在纽约市立大学毕业后,鲍莫尔曾在美国农业部短期工作,后来还参加过“二战”。不久,鲍莫尔来到英国求学,1949年在伦敦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鲍莫尔回到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和纽约大学度过了大部分职业生涯。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旅程中,鲍莫尔共计出版了40多本著作,其中多部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其他语言。此外,他还撰写了影响几代人、已更新至第12版的《经济学:原理和政策》教科书,在专业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超过500篇文章。据鲍莫尔个人主页,他的出版物横跨1947年至2012年间,仅目录就多达113页。


除去日常教学和研究活动之外,鲍莫尔还热心社会服务,经常为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大公司及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这不仅为他提供了一种极佳的与现实世界密切接触的机会,而且使他得以将自己的理论主张运用于政策实践中。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鲍莫尔一点也不脱离实际,他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力以及完美的解释力一直影响着学界和政策实践者。譬如,今天美国的通讯和电力部门的管制措施就深受鲍莫尔的影响。


鲍莫尔一生担任过多个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如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81年)和其他三个专业学会的会长,获得的学术称号和荣誉可写一长串。稍感遗憾的是,鲍莫尔几次与诺贝尔经济学奖擦肩而过。据维基英文网,早在2003年,鲍莫尔就成为诺奖的候选人,而在2014年更是这一奖项的热门人选。


在鲍莫尔的诸多学术成就中,以他在“艺术和其他服务的经济学”方面的贡献,也就是“鲍莫尔成本病”(Baumol’s cost disease)的思想最广为人知,这也是鲍莫尔引以为傲的,因为在他许多著作中的作者简介部分都会提到这一点。鲍莫尔的最后一本书,2012年出版的《成本病:为什么电脑会越来越便宜,而健康保健不会》,对这一概念又做了新的阐释,并成功运用于医疗保健等问题的分析之中。


1966年,鲍莫尔观察到戏院、歌剧、音乐和舞蹈等领域普遍存在一类现象,即这些演艺领域的生产方式,长久以来没怎么变化,而且预计未来也不会改变。由于不大可能出现技术进步,因而这些演艺活动的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其生产成本就像患了“疾病”一般无法改进。例如,现在演奏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与200年前没什么差别,都是四人演奏,演奏时间也相同。相比之下,其他领域则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这得益于科技的进步,表现为这些领域生产率的提高。


虽然劳动效率没什么改变,但演艺等传统领域的工资却一直在上涨,这就与古典经济学认为的工资由自身生产率决定的主张相悖。要解释这一现象,需借助“劳动的相对成本”这一概念。与其他领域比起来,演艺行业的相对成本一直在上升。换句话说,是其他领域劳动效率的提高带动了演艺界工资的上涨。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另一种更简单的逻辑来解释:如果现在演奏莫扎特的艺术家仍然拿着19世纪的工资,那这些艺术家早就转移到其他能养家糊口的行业中去了。


上述被冠以“鲍莫尔成本病”或“鲍莫尔效应”的现象,如今早已突破鲍莫尔最初关注的演艺领域。可以说,凡是服务行业,尤其是那些手工成分较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存在鲍莫尔效应。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如英美国家持续上涨的大学学费等。在中国,同样能够感受到鲍莫尔效应的存在,如近来中国一些大城市出现的天价“月嫂”、越来越走俏的养老院等。


进入21世纪以后,鲍莫尔开始关注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以及资本主义的本质问题,并出版过几部非常畅销的论著。总体而言,学者们可以各取所需。一些人在谈论鲍莫尔时,会想到他在企业家研究领域的见解,另一些人在谈论资本主义问题时,又绕不开鲍莫尔的真知灼见。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到来前的2007年,鲍莫尔就与合作者出版了《好的资本主义、坏的资本主义,增长和繁荣的经济学》的著作,像是预感到了经济危机的到来。


在美国经济学界,围绕鲍莫尔还有不少趣闻,部分是源于他对于艺术的长期痴迷和造诣。例如,在美国经济学会举办盛大的年度会议期间,他都会与其他同道一起在会议场所开辟画展,让参会者在会议间隙有地方可去,尤其在他担任会长期间更是如此。可以说,对艺术的热爱,不仅丰富了鲍莫尔的个人及家庭生活,而且还成为他整个职业生涯中的重要部分。鲍莫尔曾说,他喜欢莫扎特远胜于摇滚乐,这只是他碰巧接受的教育所致。


在经济学圈子内,喜爱和迷恋艺术的学者,鲍莫尔并非第一个。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就是一位。凯恩斯不仅娶了一位芭蕾舞演员做太太,而且还经常出入剧院和画廊。他曾说,经济学家不是文明的捍卫者,而是文明的可能性的捍卫者。这句话既把经济学家的使命提高到了相当的高度,也强调了作为文明载体之一的艺术的重要性。


由此看来,鲍莫尔不仅捍卫了文明的可能性,而且还向学界展示了一种可能的生活。应该说,鲍莫尔无论讲授经济学,还是研究经济学都属常人套路,不会让人感到吃惊,而他却在经济学之外,为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开设一门木刻课程,时间长达20年之久。此外,他还在纽约举办过个人画展,晚年甚至迷上了电脑绘画的技艺。这在经济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都极不寻常,特别在学术分工越来越精细的当今社会更是闻所未闻。


鲍莫尔学术创造力之旺盛,持续时间之久常令后辈自叹弗如。例如,他90岁时还出版过一本畅销著作,91岁高龄的时候,还为纽约大学商学院开设一门“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促进创新理念和专利问题”的课程。鲍莫尔是一位将创新进行到底的人,对于未知世界,永远都抱有一颗好奇和探究的心。


鲍莫尔去世以后,已有多家国外媒体刊发了纪念文章。《纽约时报》称“鲍莫尔是他同龄人中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鲍莫尔留下的学术遗产将继续激励后人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也将继续吸引经济学人去品味和效仿。


斯人已去犹忆影,经济学界应该为有鲍莫尔这样的学者深感庆幸。因为有他的陪伴,问学之旅可以不再单调和乏味,而是可能五颜六色,就如同他的画作展示的一样。


来源:经济学原理

注: MBAClub 编辑转载,意在传播价值,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编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史事挖掘机  ·  中国历史上被高估的9位名人!
8 年前
java一日一条  ·  一名 40 岁“老”程序员的反思
7 年前
并购优塾产业链地图  ·  晨读 | 中国企业上市方式和路径漫谈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