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术战争
专注艺术资本与市场的深度分析和数据挖掘。为艺术收藏家、艺术机构高管、文化产业高管、奢侈品高管、有艺术品味的新富群体服务。发力未来10年最有发展潜力的三大艺术产业:艺术金融、艺术消费、艺术旅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康石石  ·  跨专业上岸清华!! ·  15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艺术战争

历史反复证明:钱不是用来存银行的,钱是用来买艺术品的

艺术战争  · 公众号  · 艺术  · 2019-09-08 23:59

正文

置顶横幅海报推广,艺术家合作可用作品置换,1折优惠。合作联系(微信号:330300000)。

(导读: 44年前,1200元存银行,现在得2684元。 1200元买书画,现在值12亿元。 历史反复证明:  钱不是用来存的,是用来买艺术品的。


历史反复证明: 钱不是用来存银行的,钱是用来买艺术品的


44年前,1200元全买成黄金的话,放到现在价值超过百万;


44年前,1200元如果全买成可口可乐的股票,现在市值超过千万;


44年前,1200元全部买茅台,今天最低价格也需要1亿;


44年前,1200元全部买瓷器,今天的价值2亿,买书画今天的价值3-4亿,买佛像、唐卡今天的价值超10亿;


44年前,将1200元全部存入银行,到今天可以变成2684.04元,可以买辆电动车;


历史反复证明:  钱不是用来存的,是用来买艺术品的,前提条件要识货,如果不懂,还是买房子吧!



富有家族不能把所有钱存银行, 部分钱要买 艺术品来 传承 财富


虽然收藏可以 获得崇高的社会地位,但 收藏不一定就是 烧钱来刷存在感。


不是你有钱了,你才收藏,而是收藏会令你变得更富有。


每一个时代,都有几百位艺术家的作品在短时间内暴涨几十倍到几百倍,这是一种历史规律。


这些年,有很多埋头干收藏的人暴富起来,而历史上靠收藏成为巨富的人,则不计其数。


家中无书画,必是俗人家, 家中有书画,增值又传家。


我国古代就有“坐卧高堂,究尽泉壑”之说。


无论您是为了增加室内的空气清新感,开阔个人胸襟气度格调;无论您是为了增添对生活的热情憧憬,无论您是作为收藏升值保值,为子孙后代留下无尽财富与宝藏;有品位的家中,怎少得了名家精美书画作品。



(赵无极《6.10.1985》5.1亿成交,2005年该作品才卖1804万元,13年涨了28倍,赚了4亿元。)


1200元存银行现在得2684元, 1200元买书画现在值12亿元


假如小伙伴们不小心在家里的箱底找到了一张几十年前的银行存折,不知道你们是会乐开花呢,还是会哭晕在厕所呢?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几十年前存银行一万元钱,现在取出来还有多少呢?答案你可能想不到。


这看似一道算术题,实则是一道哲学题。


前段时间,厦门有个姓陈的女士在家里找到了一张老父亲临终前交给她的存有1200元的老存单。几经波折,连本带利,陈女士才到手2684.04元。要知道1200元在44年前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按现在的通货膨胀来倒算回去,1200元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2万白花花的人民币啊。


同样的一万元,44年前如果存到银行现在才拿出来,估计也就2万元多一点。所以小伙伴们一定要学会珍惜当下,及时行乐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不然谁能料到今天存进银行的一百万,十年之后会不会连吃鸡都吃不起呢!


如果厦门陈女士的父亲当年用1200元到荣宝斋卖一批名人书画,可以买30幅国画大师作品,留到现在至少值10亿元了。



(黄宾虹《黄山汤口》3.45亿元成交,当年卖1元没人要。)


荣宝斋卖画收款单: 当年1000元买书画, 现在涨到10亿元


古话说:粮食布匹十分利、中药当铺百分利、古玩字画千分利。“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如今方一见,觉知言不虚。”


最近,一组荣宝斋卖画的收款单曝光。看到这些收款单再对比今日才知书画收藏的暴利如此吓人。


1959年黄胄人物画19元,1963年陈半丁画24元,1964年吴作人画25元,1957年李苦禅画47元,1963年叶浅予画100元,1963年李可染“春雨江南”100元。我们再来看一下如今这些艺术家作品的拍卖价格,都几千万几亿的了。


如果当年,你有1000元,在荣宝斋买名家书画,留到现在大概价值10亿元。同样,在当年你用1000元存银行,留到现在只得2000多元。


虽然不是同一作品也有货币购买力不一样的情况,但相比把钱放银行里,购买这样的书画绝对是值得的。


看到这里不免要遗憾下当年为什么没有买个一张两张的,当然那个年代那个背景下大部分人不一定有余钱,有余钱也不一定能想到购买书画。


(李可染《万山红遍》2012年保利春拍2.93亿成交,而当年荣宝斋从 李可染手里收购花了80元 。)


历史上靠收藏暴富的人不计其数, 当年100元买入齐白石的画,现在值千万元


历史上每一个昌盛时期,既是文艺创作的繁荣期,也是文化收藏的鼎盛期。


历代在社会安定,四海升平之际,总要大量搜集艺术品,以充实内府收藏。以书画为例,历史上就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集中。


作为收藏品,它自有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他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其价值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而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以书画为例,齐白石的同一幅画,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现在,可达到数千万元。至于古代的书画,经年累月,其涨幅就更大了。


在现代社会,从事收藏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手段。相对较低的投入和相对较高的产出,低风险、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在经济繁荣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为文人雅士的专利,而逐渐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的一部分。


历史上靠收藏而成为巨富的人,实在是数不胜数。明代中叶,因为江南的经济发达,涌现了一大批书画鉴赏家,如文徽明父子、项元汴家族、王世贞兄弟以及董其昌等等。这些收藏家同时又是著名的书画家,他们的收藏一方面推动着当时书画市场的繁荣,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任何东西都没有艺术品增值快, 中国书画暴涨了千万倍


任何东西都没有艺术品增值快,我们70年代,那时候买画的时候,你像北京几个重要画家,像李可染、吴作人、蒋兆和,当时收购价都是45块钱,李可染山水在1964年,收购价当时卖给荣宝斋四张山水,给他350块钱,李可染高兴坏了,因为都是三裁的,一张一尺合10块多钱了,李可染高兴的说,我的画超过我老师的收购价,齐白石才卖10块钱为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