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里投资报
专注基金投资20年,访过几乎所有顶级投资人,一起探索投资世界,研究真实的商业现象,提升你的商业洞察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丽水在线  ·  定好闹钟!第二批次文旅消费券来了 ·  13 小时前  
丽水在线  ·  定好闹钟!第二批次文旅消费券来了 ·  13 小时前  
江西环境  ·  上饶:强化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站运维检查 ·  13 小时前  
江西环境  ·  上饶:强化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站运维检查 ·  13 小时前  
A项亮  ·  创业者如何利用Deepseep等AI工具建设 ... ·  21 小时前  
A项亮  ·  创业者如何利用Deepseep等AI工具建设 ... ·  21 小时前  
四川生态环境  ·  环保闹元宵!线上“游园会”等你来~ ·  昨天  
四川生态环境  ·  环保闹元宵!线上“游园会”等你来~ ·  昨天  
正观新闻  ·  喜茶:拒绝门店规模内卷,将暂停加盟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六里投资报

白金分析师武超则最新分享:2025年AI投资的几大方向

六里投资报  · 公众号  · 互联网短视频 科技自媒体  · 2025-02-12 16:01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新财富白金分析师武超则对2025年AI投资机会的最新展望。武超则认为AI一定会成为所有产业驱动的根基,她看好的两大方向是国产算力和AI应用。文章还提到了算力需求、大模型成本下降、智能车等领域的机会,以及AI+金融和AI+制造业的新方向。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武超则对AI发展的看法

武超则认为AI将成为所有产业驱动的根基,国产算力和AI应用是她最为看好的两大方向。

关键观点2: 算力需求

随着应用的迭代和大模型自身需求的迭代,算力需求会不断螺旋上升。大模型成本的下降将推动应用的落地生根。

关键观点3: 智能车的发展

武超则非常看好智能车的发展,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是L4往上自能驾驶的最后一块短板,将引发质变。

关键观点4: AI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除了国产算力和智能车,武超则还看好AI在智能投研、车联网、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

关键观点5: 投资建议

武超则建议投资者边走边看,不断验证框架,关注AI带来的新技术变革,但也要关注每一轮新技术落地的节奏。


正文

点击上方音频,立即收听本文 ↑↑

新财富白金分析师、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所长武超则,近日在一场线上交流中,分享了对2025年AI投资机会的最新展望。

武超则认为, AI一定会成为所有产业驱动的根基。

的展望可以用“国产算力水到渠成,AI应用落地生根”这一主题来概括,这也是她最为看好的两大方向。

一方面是算力,

算力依然会因为应用的迭代,以及大模型自身需求的迭代,不断有螺旋上升的需求。

大模型成本的下降,会进一步去推动应用的落地生根,

2025年,大模型厂商的资本开支会进入新的放量周期。

这会带动产业链中各个环节景气度的提升,

包括从国产GPU,到服务器、网络设备、IDC、电源、液冷、PCB等等。

武超则认为硬件涨势一定会持续, 一个大的技术周期才刚刚开始,

大家从看到AI、看懂AI到用上AI,这个时候一定还会有大数量级的需求拉升。

另一个方向,在应用方面,武超则表示,非常看好智能车。

在电动化时代,中国具备非常好的工业和产业基础,实现了全球领先;

人工智能补全了L4往上自能驾驶的最后一块短板,或会引发质变。

投资报(liulishidian)整理提炼了武超则交流的精彩内容:

国产算力水到渠成

AI应用落地生根

我们在2025年的核心观点是,国产算力水到渠成,AI应用落地生根。

这八个字,也能代表我们最看好的两方向。

一个是算力,

算力依然会因为应用的迭代,以及大模型自身需求的迭代,不断有螺旋上升的需求。

最近,大家也比较关注大模型算力成本的下降,

比如说大家看到幻方,还有海外的一些模型,降成本还是一个关键词。

另外一方面,基于训练的算力需求可能会下来,但是,推理的算力需求又会大范围的起来。

因为应用能起来的必要条件,一定是基本的算力成本下降,它才能真正意义上从模型时代走到应用时代。

这就有点像移动互联网时代,

很重要的就是,每GB的流量价格能够下来,这样大家才会用它去看视频。

这是2025年非常需要关注的节点——

整个大模型成本的下降,它会进一步去推动应用的落地生根。

实际上我们现在去看,不管是海外的应用还是国产,

更多还是To C,提供情绪价值,更多是在非严肃的场景,比如说是聊天、客服等等这些。

2025年还会有一个大的变化,就是随着模型自身的可靠性、可追溯性变好之后,

我们会看到严肃场景的应用,比如说一些To B的工业的场景;它有一个非常好的点,就是它的数据质量更高。

大家都知道,模型是要靠数据喂出来的。

另外,它的产业链相对更短,更容易闭环;大白话讲,它更容易在降本增效上很快实现效果。

2024年,美国主要还是一些To B这种SaaS公司在受益。

2025年好标的,

或在TMT之外的公司

问: AI算力需求越来越旺盛,在2025年,细分行业的机会有哪些?

武超则:AI一定会成为所有产业驱动的根基。

我们看美国,从2022年以来,做投资的来讲,某些意义上讲叫“非AI不投”。

实际上,更多的是跟AI有关的传统行业的领域,它会发生巨大的技术路径的变化。

之前我们讲,电动车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其实是AI对电动车行业带来的深远影响。

再比如医药,我们看到,诺贝尔奖2024年颁发了化学奖和物理学奖,其实都是跟AI发现领域有关的科学家。

反过来,2025年跟2024年最大的区别是,

我们之前的投资主要还是在TMT领域,原来投的是搞TMT的公司,基于这个本位去买AI有关的标的。

但是,我觉得2025年的关键词,实际上是TMT之外的公司。

因为AI技术带来的产业趋势的变化,在降本增效以及技术变迁中产生大的催化、拐点,

让这些公司在原有的领域里面脱颖而出,这可能是2025年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观察视角。

所以,好标的反而会在非TMT的这些板块里。

而这些公司,它的估值也好,业绩也好,其实是比科技板块这些已经炒了两年的公司要好。

回到算力这个问题,现在市场最大的质疑就是说,

在算力上的边际增速,就是那个斜率,到底还有没有那么高?

因为搞投资的人都知道,资本市场还是更注重增长的速度,或者说斜率。

比如说,从英伟达产业链、以及国产算力的链条来讲,过去两年毫无疑问是增速最快的两年。

整个行业的资本开支上能非常明确地看到,2023年一季度是一个大的拐点。

北美云厂商的资本开支,基本上从2023Q1开始,环比数据都是两位数的增长。

回到国产算力,2025年也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大模型厂商,BAT、字节跳动这些厂商为例,它的资本开始到一个新的放量周期。

另外一方面,过去中国算力底层的资本开支的来源上,大头其实是三大运营商,每年大概有3000亿左右这样的规模。

但我觉得2025年的话,互联网厂商——我指的是中国的互联网厂商,

它的资本开支,我们初步算了一下,

我觉得可能也会是跟运营商相当的体量,大概也在3000亿以上的资本开支规模。

这两个绝对值加起来,在历史上看也是没有过的。

它一定会对整个产业链链条里面的环节有所带动,最核心的还是GPU,国产的GPU。

这跟2024年我们去投英伟达供应链不太一样;最核心的GPU公司,我们没法买。

产业全链条

都会被带动

问: 买得到的都是哪些细分行业?

武超则:整个链条,

在上市公司的模块里面,除了GPU之外,

我们会看到,比如说服务器、网络设备,这都是成熟的,还有IDC。

有了GPU之后,我们把它做成服务器,有了网络设备我们在机房去部署,这个时候带动整个机房里面的环节。

除了IDC之外,还有电源、液冷甚至是PCB,实际上都会有景气度伴随的迭代。

大的技术周期才刚开始

一定还会有大数量级的需求拉升

问: 你提到的这几个偏硬件的领域,在2024年12月份都有一定涨幅了,2025年还会持续吗?

武超则:我觉得一定会持续。

一个大的技术周期才刚刚开始,

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底层的大模型开始日趋成熟,易用性大幅上升。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真的很多行业真正开始产业化,

大家从看到AI、看懂AI到用上AI,这个时候一定还会有大数量级的需求拉升。

但是在这里面,接下来,2025年可能跟2024年不太一样的是,它会分化。

因为这个阶段已经不是简单地讲一个概念了,

至少我要看到公司开始有订单,有真实的收入上的贡献,开始交付。

2024年主要还是偏向于主题,或者说概念式的炒作。

2025年,可能会走到大家要去盯基本面的阶段。

这个时候,在硬件领域,很多标的是比较好选择的,甚至包括上游的半导体。

其实我们能看到,现在GPU的上游,跟移动互联网时代不一样,

我们要有自己的操作系统,我们要有自己的软件生态,也要有自己的先进制程的产能。

这些东西,它也会体现在报表上。

AI+金融,

是非常有想象力的

问: AI+金融应该也是一个新的方向,你们有相关的案例吗?

武超则:过去我们叫金融科技,或者叫科技金融。

我自己觉得,人工智能技术跟金融行业的融合,可能会有几个方面。

而且目前来看,落地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比如说,像我们所在的这个领域,去年开始我们就在尝试做智能投研的应用场景。

比如分析师这个行业,

有很多偏数据整理的工作,这些数据在披露的维度上、单位上、频次上,甚至货币的计量单位上都不一样。

过去我们每周都要做周报,很多数据你也没办法提前做,

数据可能到周日上午才会出来,我们下午就要把周报做出来,需要消耗很多初级分析师的人手来去做数据的处理工作。

我们上了智能投研的系统之后,基本上就是一键更新。

我们内部把它叫智慧数据,数据肯定是最底层的、最根本的基础,这是第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