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毒舌电影
坚持原创,只说真话——信毒Sir,有好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虹膜  ·  看遍各种恐怖片,这一部最恐怖 ·  昨天  
乌鸦电影  ·  过安检被问哪买的包!太好背啦!! ·  3 天前  
Sir电影  ·  她一下海,就拿到今年最高分? ·  4 天前  
Sir电影  ·  刘诗诗演高智商犯罪?我不信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毒舌电影

这导演拍片真丑,深深引起了我的尊敬

毒舌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6-12-06 23:02

正文

Sir今天要说的这个牛人,大家这几天都在聊。


但之前听过他的,肯定不多。


提起好莱坞,通常会加上两个字,大片。


而他称王的领域,是B级片,也就是“小片”。




罗杰·科曼 ,好莱坞的半壁江山。


而这么牛的人,最近跑来北京混了……


他导演过50多部B级片,参与创作和发行的电影超过400部。


2009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昆丁为罗杰·科曼颁奖


他的自传是独立电影人的圣经:


在好莱坞拍了一百部电影,劳资一个子也没亏过。




平均每部电影利润在300%以上。


他是斯坦福大学的工科毕业生,毕业后在一家发动机公司上班。


只上了4天班,就不干了。


因为他决定去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收发室打杂。


然后跟公司说周末可不可以让我去片场干活,不要钱。


……就这样进入电影圈。


罗杰·科曼没在任何电影学院读过书,居然提携了一票电影学院高材生。


纽约大学毕业的马丁·斯科塞斯 (《雨果》导演)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的科波拉 (《教父》导演) ,加州大学没毕业的朗·霍华德 (《美丽心灵》导演) ……


是吧,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所以,这个老爷子,虽然你没听说过他,但江湖上都是他的传说。


这个90岁的“传说”,上周到了北京,为华语网络大电影《生死鬼蜮》做监制。



他参与的是爱奇艺的“大师监制”计划


据他身边的中方工作人员透露,他来中国做监制不是露脸圈钱,而是真的有在看剧本。


他还在知乎LIVE回答网友提问,去北京电影学院和学生们互动。


精神状态很好,虽然拿着手杖,但健步如飞。


这么一位老爷子,有个怎样的人生?


Sir这次特地请来好友 影评人小A ,一起给你爆一些又猛又好玩的料,看完绝壁会乐死,还能学到一些相当有用的发财绝活。


不信?我们马上开始。


先从他的发家路,B级片说起。


B级片跟美国电影审查的分级G、PG、R的没啥关系,它指的是电影的制作成本。


有钱的叫A级,没钱的叫B级。


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观影人数大幅下跌。


院线为了吸引观众,推出双片放映模式,买一送一。




一部A级片附带一部B级片,A级片是大制作、明星班底,B级片分量就轻得多。


罗杰·科曼正式进入电影业是在50年代,双片放映的制度已经结束。


B级片的风格和制作模式却保留了下来。


没有明星、大场面,B级片的生存之道,就是迎合观众。


摸准观众的消费心理 ,这是罗杰·科曼成为B级片之王的第一法宝。


那时正值原子弹爆炸、人造卫星上天、人类登上月球等历史性时刻,民众对未来充满幻想或者恐惧,怪兽科幻片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想象——这就是生意经。


民众恐慌核武器,那好,就拍一个《螃蟹怪的袭击》。




讲螃蟹受到核实验的污染,变异成怪物,不仅吃人,还会吸取人类的智慧不断升级。


这个怪物简陋得可笑。




但B级片不在于制作精良,而是贵在创意。


这个螃蟹怪的设定,影响了后来的许多电影。


哥斯拉就是受到核辐射的产物。




而《星河战队》的大虫子也会吸食脑髓,读取思维。



甚至,开创了一个新的电影题材——水底生物恐怖片。


《纽约时报》曾经这么说:


《大白鲨》不就是一部高成本的罗杰·科曼电影吗?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新闻传出十天后,罗杰·科曼就开始拍摄《卫星大战》。




所以,他的电影脑洞,你觉得怎么来的?


打死你也猜不到…… 基本就是在报纸头条上找来的。


某期《生活》杂志,封面是一个摩托车阿飞的葬礼,罗杰·科曼和编剧把这一幕直接用到了电影《野帮伙》的结尾。


这部1966年的电影是公路片的鼻祖,3年后的《逍遥骑士》名气大得多,但几乎是完全复制《野帮伙》。


两部片的主演也是同一个人,罗杰·科曼一手培养的彼得·方达。


作为B级片之王,罗杰·科曼另一个法宝是——


抠。


拍《风驰电掣》的赛车和跑道都是用现成的,因为正好赶上美洲豹杯公开赛。



而且你肯定猜不到……


这部电影翻拍后,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速度与激情》。




有一次好莱坞后山失火,他的第一反应是——


好消息啊!




火速带人跑到火灾现场,拍了很多画面,然后在自己的好几部电影里,把这些素材……


反复使用!反复使用!反复使用!


实在是太会省钱了……


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这部影片的大火和那部影片的大火一个样。


说得好有道理。


他经常把其他电影的爆炸画面,剪进自己的电影。


只要付一点钱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浪费钱再拍一遍呢?


对演员也是反复利用。


一个演员有时要分饰多角,角色之间还会有对手戏:一个自己要追杀另一个自己,自己还会参加自己的葬礼。


穿帮?


反正没人会注意到你。


演这么多戏要加钱吧?


呵呵。


迈克·康纳斯跟他说要涨薪,结果就发生了以下对话。


迈克:“拍一个半星期,才挣400美元,太少了。”


罗杰:“我是这么想的,我准备给你1200美元,拍三部片子。”


迈克:”那不还是400块一部片子吗?”


罗杰:“是,但你至少可以确定,手里一下子有了三部电影的片约。”


罗杰·科曼1994年就制作过《神奇四侠》。




当时电影的预算需要3000万美元,而制片人手上只有100万。


于是制片人找来罗杰·科曼,因为100万,对这位精打细算的老爷子来说,简直特么太多了!


(这后来成了他参与过最有钱的项目之一。)


对拍电影来说,要抠到极致,还有一点很重要——


快。


罗杰·科曼有句名言:


电影只有一种拍法:飞快地拍。


两天一夜拍完《恐怖小店》,只花了3.5万美元,结果票房大赚。


第一卷胶片要拍好,最后一卷要拍好,其他的……差不多就行了。


拍完《乌鸦》,觉得这个片子的哥特式场景不错。




于是在原背景里,又拍了《恐怖古堡》。


剧本么,还是临时写的。




对一个每天拍50个景的导演来说,罗杰·科曼的字典里没有NG——


所有演员,最好给老子一遍就过。


完全不能理解库布里克这种一个镜头拍上百次的导演……你家胶卷不花钱吗?



《发条橙》


可能因为特省力……所以有大把人为他工作。


并且,人才辈出。


从斯科塞斯到德尼罗,罗杰·科曼的公司走出的10位好莱坞大腕




科波拉在罗杰·科曼那儿拍了第一部电影《痴呆症》,B级片版的《精神病患者》。



这海报上的13像不像一个大写的B——明告诉你是B级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