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叙拉古之惑
西方保守主义思想研究和推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完美Excel  ·  使用deepseek自动编写Excel公式 ·  昨天  
Excel之家ExcelHome  ·  Excel算年龄,DATEDIF会不会? ·  3 天前  
CZ老乡俱乐部  ·  山西一机场正式升级!山西省第二大机场! ·  3 天前  
完美Excel  ·  初试deepseek ·  5 天前  
山西省人民政府  ·  2025年山西住建工作从五方面发力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叙拉古之惑

宋代是历朝财富顶峰,那么哪里是宋代的财富渊薮?

叙拉古之惑  · 公众号  ·  · 2024-12-10 10:18

正文

宋人称太湖平原“膏腴千里”,乃“国之仓庾”。的确,太湖平原温暖湿润的气候,深厚的冲积土层与密布的河湖港汊,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长期以来,这里经孙吴、东晋南朝至隋唐五代的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经济地位逐步提高,至宋代太湖平原已经成为国家的衣食之源。太湖平原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并不全是大自然的恩赐,人们长期的治理改造也起了重要作用。全面兴复太湖水利工程系统,提高排灌、航运、蓄调综合水利能力,是宋代为开发太湖平原所作的重大贡献。

太湖平原是一个四周高中部低的碟形洼地,除西部山区特高外,东南北三面沿海濒江地带也较中部的湖群稍高,因此中部低洼地区非筑堤围田不能耕种;沿海濒江的碟缘高田,非开浚沟池灌溉,不能取得丰收。历代太湖平原的劳动人民,治水与治田结合,治旱与治涝并举,兴建与管理并重,使太湖塘浦圩田系统基本达到了水系完整、堤岸高厚、塘浦深阔的水平,比较有效地抗御了旱涝灾害。但至宋代,有的堤塘已大半坠废,加之自然淤积与改造利用当中产生的新问题,使这些水利工程大多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由于原来的堤塘失去了作用,大片低洼地带的农田被淹没。如“长洲之长荡、黄天荡之类,皆积水不耕之田”,“其间尚有古岸隐见水中,……或有古之民家阶甃之遗址”。没被淹没的农田,却因频繁的水旱之扰,而难得一个丰年。宋人郏亶说“高田常欲水,而水流不蓄,故常患旱”,自景祐至嘉祐二十多年中,只有一次大熟。“水田常患水,而水常聚不泄”,康定至至和十几年内也只一次大熟。苏轼在杭州为官时,亲见水旱相继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打击,他说:“苏、湖、常、秀皆水,民就高田秧稻,以待水退。及五六月,稍稍分种,十不及四五,而又继之以旱,以故早晚皆伤。”受灾老百姓的境遇极惨,大田被水,“洪潦汗漫连千里”,为了抢救泡在水里的庄稼,“妇女老弱日夜车畎”,有的举家“田苗没在深水底,父子聚哭,以船筏捞摝,云半米犹堪炒吃,青穟且以喂牛”。

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与粮赋的供给,宋代朝野上下都非常重视太湖平原的水利问题。大约从北宋中期起,太湖水利系统开始全面兴复。

宋室南渡以后,太湖平原的水利事业更为兴盛。由于“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这时太湖水利的特点,基本与北宋一致,以疏浚河道、修复原有水利设施为主。南宋时原有的通江塘浦有的已堙塞,有的“委曲仅一线之水”,因而重浚诸浦成为太湖水利的主要内容。淳熙前后是南宋时期各地兴修水利的盛期,这时常州、平江府、江阴军等地开浚了多处港浦,其他州府也多有建树,整个浙西兴修水利达2 100余所。如果说北宋时太湖平原的水利工程已为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那么南宋时就又前进了一步。仅从冀朝鼎的统计来看,北宋浙江的治水活动为86次,南宋增至185次,比北宋高出一倍还多。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减轻了水旱灾害,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为宋代社会繁荣、经济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经过治理的太湖平原“畎浍脉分,原田棋布。丘阜之间,灌以机械;沮洳之滨,环以茭楗”。人们生活在其间“耕有余食,织有余衣,工有余材,商有余货”,一片富庶景象。水利事业的兴修,大大提高了太湖平原的经济实力。太平兴国六年朝廷规定由江淮漕运往京师的粮食为400万石,至道六年增为580万石,大中祥符初年朝廷又将漕粮增至700万石。在输往京师的巨额漕粮中,“江南所出过半”,而吴门“赋入之上于大司农者,素甲于江浙”。所以宋人说:“苏、常、湖、秀膏腴千里,国之仓庾也。”

除了往京师输送漕粮,太湖平原还是东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供给地。杭州是需要由太湖平原输入粮食的主要地方之一。杭州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端,依山面海,境内平原面积狭小,有些属县已处于山区半山区地带。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自来土产米谷不足”,杭州城内居民的粮食,“全仰苏、湖、常、秀等州搬运斛斗接济”。假如太湖诸州歉收,“则杭州虽十分丰稔,亦不免为饥年”。

南宋时期杭州的粮食需求量就更大了,随宋室南渡的皇族与庞大的官僚集团驻跸临安,加之南下避难的中原士庶,杭州人口骤增。依据《元丰九域志》与《咸淳临安志》计算,北宋元丰年间杭州人口密度为126人/平方公里,南宋乾道年间为162人/平方公里,淳祐年间为264人/平方公里,咸淳年间为270人/平方公里。自南宋中期杭州户额一直保持在40万户左右,以五口之家计算,有人口200多万口,比北宋中期翻了一番。北宋柳永曾有咏钱塘词云城中有“参差十万人家”,但南宋时人说这已是元丰以前的旧话了,现在中兴百余年,户口蕃息,早已不只百万余家,官府统计的户额多有隐漏,实际户额肯定比40万这个数字要大。人口增加,城市所消费的粮农产品也就更多了。朝廷所需的粮食,虽说要从全国各地征调,但“二浙每完秋租,大数不下百五十万斛,苏、湖、明、越其数太半,朝廷经费之源实本于此”,其主要部分仍由太湖平原供给。朝廷所需粮食可以通过国家机器征调,民间的口粮则需由米客贩运。杭州人烟稠密,“细民所食,每日城内不下一二千余石”,宋人吴自牧说这些粮食主要“赖苏、湖、常、秀、淮、广等处客米到来”。这里虽然除了太湖平原上的苏、湖、常、秀四州之外,还提到了淮、广等处,但淮南农业在南宋已十分衰敝,当地又有大量驻军需要巨额粮食,米商不可能贩运出多少粮食,两广山长水远,把粮食贩运到杭州也十分不易,因此苏、湖、常、秀应是杭州米市上粮食的主要来源地。杭州四门,人称“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这“北门米”指的就是源源不断由太湖平原运来的粮食。

浙东的宁绍平原、温台沿海平原也时常需要太湖平原运粮接济,位于宁绍平原的绍兴“地狭人稠,所产不足充用,稔岁亦资邻郡”。乾道九年(1173年)明州岁饥,当地州官“乃出二十万缗,遣人入籴于浙西”。浙西路辖州虽多,能有余米运往他处的,只有太湖平原,因而此处所言的浙西都应指太湖平原。温台二州土地狭迫,平日粮食尚感不足,逢灾荒之年,往往也要籴米于浙西,乾道五年(1169年)“温台二州因风水漂损屋宇禾稼”,官府遣人往“浙西诸州丰熟处搬贩米粮”。此外,两浙山区也往往需要贩入太湖平原粮米,如衢、睦等州“人众地狭,所产五谷,不足于食,岁常漕苏、秀米”。

除以上两浙路内部州府外,福建、淮南等地也经常需要从太湖平原输入粮食。福建“地狭人稠,虽上熟之年,犹仰客舟兴贩二广及浙西米前来出粜”。遇有水旱,更少不了浙西米粮的周济。真德秀在福州为官时,曾上奏朝廷,求浙西米以解乏食之急:“去秋水涝,下田薄收……民食孔艰……乞行下浙西,少宽港禁,容本州给据付商旅,前去收籴十万石,回州散粜,以活一郡十二县百万生灵之命。”北宋时期淮南虽是重要产粮区,但逢到灾荒时候也免不了由太湖诸州输入粮食。如“明道末,天下蝗旱,知通州吴遵路乘民未饥,募富者得钱万贯,分遣衙校航海籴米于苏、秀,使物价不增”,就是其中一例。

太湖平原是重要的粮仓,每逢丰年,“舟车四出”,外贩米粮,在向外运销米谷的船只中,有河舟也有海船,其中许多海船是驶往国外的。沿海州县,如华亭、海盐、青龙、顾径、江阴等地都有商人,广收米谷,“贩入诸蕃,每一海舟所容不下一二千斛,或南或北,利获数倍”,其中金国就是由海上输入太湖平原粮食的国家之一。建炎四年(1030年)枢密院言:“闻海、密等州米麦踊贵,通、泰、苏、秀有海船民户,贪其厚利,兴贩前去密州板桥、草桥等处货卖。”这样的交易虽不为南宋政府允许,但私下由海道北上贩卖粮食还是常有的事情。

太湖平原是两浙,也是全国最富庶的地方,以上所述太湖粮米输往各地的情况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农业是社会经济中的主要部门,太湖平原的富庶归根结底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故元人周文英述及前代之事时说: “江浙钱粮数倍各省,取办之本多出农田。”明确将农业与财政归为一体。

本文节选自《宋代农业地理》第五章“国之根本,东南望郡——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特征”,原文有删节,注释从略。山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11月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两宋三百余年农业发展及其地理分布的整体讨论,为北京大学教授韩茂莉的历史地理学代表作。书中不仅宏观地指出农业生产对于宋代国运与民生的重要意义,而且立足于宋代自然环境、社会因素所导致的区域差异,从人口、土地、农作物、水利、农业技术等方面,对宋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东南地区、荆湖地区、川峡地区、岭南地区五个区域的农业生产特征展开论述,重点探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一年两熟稻麦轮作制的关系。本书建构了“农业地理”的研究范式,资料扎实、立论严谨,展现了宋代各地农业综合体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对宋代农业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特征作了精准概括。本书有助于读者通过“农业视角”去观察两宋时期的政治变迁与经济发展,有着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韩茂莉,女,1955年4月出生于北京市,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历史农业地理与环境变迁。主持并完成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先后出版《中国历史农业地理》(上中下)、《宋代农业地理》《辽金农业地理》《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大地中国》等学术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考古学报》《考古》《近代史研究》《地理学报》《地理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2015年,《中国历史农业地理》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获国家级精品课。2018年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市师德模范。2019年《中国历史地理》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1年《中国历史地理》被教育部评为第一批国家一流课程。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国之疆土与民之本业——宋代国土与农业资源禀赋
第一节 宋代农业生产环境的地域差异
第二节 宋代人口、土地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三章 民生与国运——宋代农业地理的基本格局
第一节 承上启下的宋代农业技术
第二节 平原与山区、腹里与边郡农业发展的不同步性
第四章 重建与发展——宋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
第一节 河南农业生产与区域差异
第二节 河北大量非农业用地的出现与沿边塘泊的开发利用
第三节 河东汾河谷地与四周山区农业生产发展进程的差异
第四节 陕西关中农业生产与沿边土地开垦
第五节 北宋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粮食调拨与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第五章 国之根本,东南望郡——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特征
第一节 淮南农业生产的兴衰
第二节 两浙平原地带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与精耕细作
第三节 福建平原地带的人口压力与耕作技艺的提高
第四节 江东平原地带圩田的发展
第五节 江西平原地带的开发与粮食外运
第六节 宋代东南丘陵山区的开发与农业生产引发的环境问题
第六章 湖区与山区——宋代荆湖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
第一节 荆湖南、北两路的人口与地区开发
第二节 荆湖南、北两路农业生产发展的差异
第七章 巴山蜀水,天府之国——宋代西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特征
第一节 华夷杂居的人口分布特征
第二节 宋代西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地域差异
第八章 地旷人稀,田稼卤莽——宋代岭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特征
第一节 人口构成及其地理分布
第二节 宋代岭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域特征
第九章 物种与土地——宋代粮食作物的分布与轮作方式的变化
第一节 宋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粮食作物
第二节 宋代东南地区的粮食作物
第三节 宋代荆湖与西南地区的粮食作物及其地理分布
第四节 宋代岭南地区的粮食作物与种植制度
第十章 桑麻茶果——宋代主要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
第一节 宋代蚕桑业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宋代麻类作物的地理分布
第三节 宋代棉的种类与地理分布
第四节 宋代油料作物的种类与地理分布
第五节 宋代植茶业
第六节 宋代主要果树品种及其地理分布



经典课程: 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北大医学部教授:如何活得长、病得晚、老得慢、死得快?

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东亚巨变500年——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这就是心理学——改变人类心灵探索史的十位大师
梦见坠落、掉牙、被追赶……这10种梦隐藏着你的哪些秘密?

中国方言——一部文化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