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的一天清晨,上班路上,我收到一位部队医院领导的信息,说陈政委找我。看到这条信息,我又惊又喜。
记得2014年末,我突然接到时任南京军区某陆航旅政委陈立新的电话,他说他决定转业。我疑惑:一名副师职干部为什么不安安稳稳在部队退休,却要选择离开?要知道他所在的部队,执行过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世博安保、首都阅兵等重要任务,参加过的军事演习更是不胜枚举。
后来,听说陈政委真的离开了部队,我们再没联系过,直到那天,医院领导发来他的电话号码。
我问他,这一年多您在做什么?本以为他会自主创业或是成为一名公务员,但他的回答,震惊了我……
陈政委说,这一年,他实现了他的梦想:用自己的积蓄在甘肃省一个很穷的乡村筹建了一所小学,成为一名乡村教师。职业敏感告诉我:多好的新闻题材!可他赶紧抢先一句:“别想报道我啊,我拒绝给我加个什么‘最美乡村教师’之类的头衔,我只是做了件自己喜欢的事。”
这又让我想起以往多次想采访他时的场景。他总是一脸诚挚的笑容,然后大力“推介”身边的战友:“打仗靠的是飞行员、机械师!”
现在回想起来,他就是这样一个总是去成全别人的人。他一贯的谦虚低调让我觉得,这个选择并不令人十分意外。
他说,如果这次自主择业是他人生的第二次“悬停”,那么2004年则是第一次,因为那年,他从步兵部队调任陆航团,并在陆航部队一待就是10年。
我和他的友谊始于2008年汶川地震。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当我一大早打电话给他、要求跟机采访时,他正为救灾的事急得一头汗,当时一线天气情况不好,飞行员赶赴灾区的头两天使不上劲,他怕我这个女记者跑去添乱。但拗不过我的坚持,他最终还是同意并帮我协调了上直升机拍摄的事。那天,当我们又回忆起往事,我能感觉到他还是庆幸当时的决定。因为,正是我和摄像记者一次次冒险跟随直升机进出山谷,才用镜头记录下了飞行员冒死救援的点点滴滴,感动了许多人。
汶川地震后,我和陈政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知道,他们陆航旅所在地,是一个大面积开发房地产的区县。由于机场周围不允许建高楼,很多开发商试图找他“公关”,结果被一一拒绝。有一次聊天时,他颇自豪地说:“从军这么多年,我虽然没打过仗,但是我对得起良心,对得起部队,对得起国家。”
2014年,他转换“战场”,开始人生的第二次“悬停”。这一次,跨度确实有些大。出于好奇,我让他发些在甘肃支教的照片。泥泞的小路、简陋的桌椅、一双双稚嫩而求知的眼睛……他说,算上他筹建的学校,那里现在有两所学校了,232名学生里,特困的有23名。村里人均月收入不到100元,一些孩子到了冬天还穿着凉鞋,没有很多玩具和书籍,师资力量更是缺乏。这也是他铁了心要一直支教下去的原因。
他还说,回首自己的军旅生涯,总感到有些想干的事情没有干好,想抓的工作没有抓到位。如今,无论是从良心还是从党性出发,都不容他停下脚步。
(田 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