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麦客
医麦客是一个聚焦转化医学、精准医疗和生物制药的专业媒体平台,持续关注体外诊断、抗体药物、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细分领域。为新生物医药医疗领域的企业发声,推动企业和行业的快速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开工第一天的打工人,开始流行午休gap了 ·  8 小时前  
新周刊  ·  就业率100%,这个新专业风口在10年后 ·  昨天  
新周刊  ·  春节档破100亿,你永远可以相信电影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医麦客

【领读·新春特辑】类器官“老兵”赵冰教授与你共读《类器官及其应用》

医麦客  · 公众号  ·  · 2025-02-07 07:20

正文

领读·2025新春特辑

新春之际,赛多利斯开年首期《领读·新春特辑》,精选类器官领域的时代之作 《类器官及其应用》 ,与读者共飨,以期在新的一年中有更多业内人士了解、应用和研究类器官技术,助力成果产出。

领读人

赵冰

类器官领域领航者

赵冰教授,2018年创立复旦大学类器官中心,2021年创立伯桢生物,2023年创立南昌大学类器官研究院。

赵冰教授致力于推进类器官技术标准化和产业转化,开拓医药应用新场景:编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基金委联合创新重点、国家博士后创新创业、上海市重点、广东省重点等多个省部级以上类器官重点专项项目指南;作为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标准工作委员会委员,牵头制定多项类器官相关标准及培养规范;主笔类器官质量控制中国专家共识;连续主办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年度类器官大会;促进药审药评鼓励意见出台。多维度打造类器官产业转化和医药应用行业新生态。


“所谓挑战,即我们采用传统的思路和方式时碰到了问题,那么这时就需要创新。

在新的一年里,万物复苏。让《类器官及其应用》为您揭开类器官的神秘面纱,探索生命科学的无限可能。当你捧起这本书,通过这些行业专家的视角,了解到类器官这样一个好工具,或许会给我们新一年的业务与工作带来新的方向。”

——赵冰教授


推荐书目

《类器官及其应用》

*文末有机会免费领取

滑动查看目录

《类器官及其应用》于2023年底正式出版面世,由陈晔光院士与惠利健教授担任主编,国内共计20多位类器官领域的科学家出任编委,可以说是汇集了百家之智慧。而本次《领读》活动有幸邀请到陈晔光院士的得意门生——南昌大学类器官研究院执行院长赵冰教授作为荐书人。

赵冰教授扎根类器官行业已超过15年,从基础科研到产业转化,既是拥有前瞻视野的科学家,也是注重实干的科创企业家。他所创办的伯桢生物,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类器官技术服务和产品一站式供应商。并且在近两年资本市场颇为谨慎的环境下,先后完成多轮融资,足以可见赵冰教授及其领导的伯桢生物对于类器官技术转化的科学远见与产品实力。

因此,相信通过赵冰教授的丰富经验与视角,可以带大家更好地了解本书,了解类器官行业,把握行业趋势和机遇。

请滑动查看

赵冰教授荐书语录



初心,填补知识空地



赵冰教授 :目前在生物医药行业关注到的“类器官”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基于成体干细胞、或者多能干细胞分化形成的这类微型体外器官。这项技术发展至今也才15年,还是相当年轻的。尤其在医学和药学方面的一些应用则基本上只有7、8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对于类器官这样一个细分学科的认知,还是有相当大的不足。

在整个生物和医学大范畴内和类器官最相关的几个学科,比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还有干细胞生物学,无论在哪个学科的教材中,其实都没有很详细充分地以类器官为主体对各种组织类器官的基本逻辑和它的应用方式进行过综述,国内的这一知识体系则更加稀缺。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类器官及其应用》的两位主编,也就是我们陈晔光院士、惠利健教授,他们认识到,我们需要去推出这么一本专著,让众多对类器官感兴趣的学者或产业界人士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类器官的基本概念,了解各个组织类器官的通性或是差异,进而促进类器官的研究应用和产业应用。 这本书包含许多个章节,无论是总论、消化道、肺脏、肝脏、胰腺等一系列组织,包括像中胚层的肌肉、心脏,外胚层的脑视网膜等,都是邀请了国内在这些细分领域中最前沿的学者,一共有20多位编委共同参与了这本书的编写。

请滑动查看



价值,搭建产研桥梁



赵冰教授 :我们当下从事干细胞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包括临床的一些医学工作者,对类器官的概念已经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我们产业端把类器官当作一种生命科学的工具从事推广应用工作的人士来说,我们更多是基于成熟的技术,去形成更大的产业影响力,为产业赋能。

所以这本书在科研和产业两者之间搭起了一座非常好的桥梁。

一方面这是我们国内完全以中文的内容形式,把我们现今在类器官上已经形成共识的一些知识呈现出来,让我们向上可以理解类器官的科学概念,向下可以指导我们从事一些产业转化的工作。由于书里的知识结构是相对完整全面的,这就能够避免大家在进行下一代产业布局时出现信息和理解偏差,而是能够有科学系统的知识引导。

另一方面,在这本书中,编写组的专家们基于自己对于转化的理解,提出了很多关于类器官下一步开发和产业应用的方向。虽然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去试错、去沉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方向必定对我们产业工作者带来思考和启迪,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住类器官下一代技术的发展脉络,以及抓住产业应用中的一些前瞻性的登陆口。

所以总的来说,这本书无论是帮助我们理解类器官的科学本质,还是看到未来的应用方向,都提供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基于行业共识的科学支撑。

请滑动查看

高通量工具

助力类器官科研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