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田俊国讲坛  ·  【2月26日】第32期《10天非凡心力训练营 ... ·  9 小时前  
田俊国讲坛  ·  【2月26日】第32期《10天非凡心力训练营 ... ·  昨天  
田俊国讲坛  ·  【2月22-23日】心智突围工作坊第九期(北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请记住:先上车,再调整姿势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 2024-11-01 17:58

正文

*贴片含广告

作者 | 陈三忙
来源 | 读者(ID:duzheweixin)

作家连岳讲过一个故事,让我印象很深刻:


有个哲学家被国王判处死刑,请求缓期两年,国王问他理由。他说:“我有奇能,两年内可教会陛下的爱马说话。”


国王欣然应允,哲学家的好友很不解,说从未听说过谁能让马说话。


哲学家答:

重点不是我能不能教会马说话,重点是这两年时间里存在很多可能。

国王可能死了,可能改变主意了,我可能死了,可能逃跑了,还有马可能真的会说话了。

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叫人醍醐灌顶。


是啊,两年时间,藏着太多可能性。

被眼前的困难绊住脚步,迟迟不肯迈出第一步的人,留给自己的往往是无尽的等待。

只有先做再想,先上车,再调整姿势,才有可能抓住机会,逆风翻盘。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网上看到一句话很触动我: “不要过度准备,准备时间越长,越容易不战而败。”


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戳中了无数人的心窝子。


记得大四的时候,室友阿华为写论文,熬了好几个大夜翻看文献找灵感。等全部看完,真正动笔的那刻,却忘了读过的内容,只得回头再翻一遍。

反反复复,一直拖到最后才匆忙提交。


而另一位室友在定好主题后边看文献边下笔,没灵感的时候再带着问题去询问导师,或是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这样反而写得又快又好,还被评为系里的优秀论文。


卢梭曾说:“由于过分审慎,人们对于时机就会重视不够,就会坐失良机;并且由于反复考虑,人们往往会失掉考虑的结果。”


一个人最大的谎言就是“还没准备好”。


多少人打着准备的幌子,给自己预设诸多困难,看似在等一个合适的机会,实则是为自己找一个回避困难的理由。最后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正如一句话所说:“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许多时候,在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情况下,与其期待一个完美契机的到来,不如先选择开始,说不定会收获意料之外的惊喜。




这世上没有如果。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 人在年轻的时候,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


人生最后悔的事莫过于——我本可以。如果这个观点是对的,那么人最核心的能力就是行动力,说做就做,绝不拖延。无论是否年轻,只要做到这一点,就不容易错过机会。

深以为然。


思虑太多容易让我们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而完美主义又恰好是多数负面情绪的根源之一。


要想摆脱这些负面情绪的困扰,最简单高效的方法就是付诸行动,在行动中积累经验,找到破题之道。


电影《飞屋环游记》中,一对老夫妇为了能到南美洲的仙境瀑布旅行,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启了他们的存钱计划。


就在即将达成存钱目标时,他们的生活开始出现各种意外。孩子上学需要学费,房子损坏需要维修费,生病住院需要医疗费……


为此,两个人只得一再延后出发的时间。


直到老奶奶去世,他们也从未离开过房间半步,因为存钱罐还是没存满。



后来,等到这间老房子要被强拆,老爷爷决定履行当年跟老奶奶的承诺——带着屋子飞向瀑布。


他在房顶上绑了千万个气球,在房子拔地而起的那一刻,他才恍然惊觉,原来这趟迟到多年的旅行是可以说走就走的,根本不需要特地等到把钱攒够的那天。


如果老爷爷能早点醒悟,也许老奶奶就不会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可惜这世上没有如果,人生中的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可拖拽的进度条。


虽然我们无法回到过去弥补缺憾,也无法穿越到未来规避风险,但我们仍旧可以选择当下出发,行我所行。



前行路上,答案自然会伴随时间逐渐呈现。

先做再想,还是先想再做,这个问题无异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能够在做中想,却没法在想中做。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任何事只有在行动中才能真正发现问题所在。



一位知名企业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读大学的时候,没钱买电脑,但又想自己做产品创业,哪怕连基本的创业条件都不具备。


但当时他的想法就是:有条件要创,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创。


于是,他每天蹲守在机房门口,只要有人翘课就迅速补位。或者看哪个教研室配有计算机,就偷偷溜进去蹭计算机用。


有时候一用就是一个通宵,等天亮了再从门上的气窗翻出去。有一次,因学校计算机配件丢失,他差点被当成小偷送到公安局。


这段经历对他来说虽然“渡尽劫波”,一度让他在学校“臭名昭著”。

但也因祸得福,信控系机房的两位管理员在得知原委后向他伸出援手,主动说:“我们这里计算机比较多,你们就来我们这里用吧。”


就这样,困扰了他许久的没有计算机用的问题被解决了。


他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