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浪潮》展示的故事就像真实事件中发生的一样——一群高中生在其历史老师文格尔先生的引导下在短短六天内形成了一个具有
纳粹独裁性质
的团体“浪潮”。
第一天,文格尔先生在讲述“独裁统治”时因学生的“纳粹已经远离我们了,我们德国人不必总带着负罪感”、“独裁统治不可能发生在今天,因为没有民众基础”等言论而决定做一个实验,让学生们体会独裁的魅力。通过口头投票,文格尔成为了这个班级团体的
核心权威
。他通过要求学生由“赖纳”改称他为“文格尔先生”、纠正学生坐姿、要求发言必须征得他的同意并起立等纪律性要求和“纪律铸造力量”等格言来从
行动和思想
两方面巩固自己在团体中的权威地位。
第二天,文格尔通过让学生一起踏步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
集体的力量
;除此之外,他让学生踏步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把楼下的无政府主义课踩在脚下。显然,文格尔先生想要通过这种集体行动给他的学生带来一种优越感——他们至少是比无政府主义班好。另一方面,他还从
形式上强化其班级的团体特征
:以格言“团体铸造力量”为指导,师生确立以“白衬衫、牛仔裤”为制服,从而进一步
增强个人对团体的绝对服从意识
。
第三天,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开始孤立没有服从穿制服指令的学生,他们开始产生内外群意识,与此同时,他们还为团体取名为“浪潮”。文格尔先生还借用格言“行动铸造力量”来
强化个体必须对团体绝对效忠这一理念
。
第四天,在“浪潮”中找到归属感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发明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手势,并以是否做这个手势而与他人划分界限,局势开始失控。而同时,团体内部成员也开始分流:以蒂姆(Tim)为首的是“浪潮”
狂热分子
,他们流露出对团体的迷狂情绪;以马尔科(Marco)和凯文(Kevin)为首的“浪潮”主流,虽然没有到狂热的地步,但是他们都从集体中找到了归属感,从而
对集体产生了迷恋
,因此会积极迎合集体行动;以卡罗(Karo)为首的
理性尚存
的少数派,及时从团体中脱身并对其进行了积极的制止。
第五天,“浪潮”内部矛盾剧烈激化并酝酿着
变革
的气息。在蒂姆等狂热分子的推动下,“浪潮”的影响力继续扩张,席卷了全城,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第六天,“浪潮”
完成了向纳粹团体的蜕变
,成员们显露出狂热扩张的欲望和以组织名义清除异己的特征。文格尔终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希望通过演讲让成员们认识到“浪潮”的质变,结束整个实验。但是形势已经不受他的控制,“浪潮”成员反对结束团体,最后狂热分子蒂姆为维护“浪潮”的延续开枪射伤同学并饮弹自毁。至此,“浪潮”的法西斯特点展露无遗,电影也达到高潮。影片结尾,文格尔先生坐在警车中独自沉思的一幕,不禁会让人思考为何“浪潮”会成为脱缰的野马,彻底蜕变成纳粹独裁性质的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