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治学的困惑
以政治学的思维,看待困惑的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证券报  ·  筹划控制权变更,明起停牌 ·  昨天  
上海证券报  ·  微信+DeepSeek,又有大动作 ·  3 天前  
南方能源观察  ·  德国全面推行动态电价,激励灵活用电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治学的困惑

《浪潮》——政治心理学视角下德国纳粹化的非理性因素 | 小惑影评

政治学的困惑  · 公众号  ·  · 2024-06-13 19:44

正文




2008年,电影人丹尼斯•甘塞尔(Dennis Gansel)凭借《浪潮》获得德国电影奖,这部体现德国反纳粹运动反思成果的影片并不是导演的凭空想象,而是取材于1976 年4 月在美国高中课堂上发生的真实事件:历史课上,老师荣•琼斯(Ron Jones)因无法解答学生的“为什么德国人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不知情?”、“为什么无论农民、银行雇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的惨剧?”等问题而突发奇想,带领学生们进行了一场模拟法西斯专制统治的实验,名叫“第三潮”。在这场实验中,琼斯仅用了五天,便将这群成长于民主政体下的孩子训练成了“优秀的纳粹”——这是一个令当时几乎所有人都震惊的结果。于是,在对教师激进教学方式批判的同时,人们也在思考: 纳粹主义 ,何以可能?





一、《浪潮》内容简介



电影《浪潮》 图源自网络




电影《浪潮》展示的故事就像真实事件中发生的一样——一群高中生在其历史老师文格尔先生的引导下在短短六天内形成了一个具有 纳粹独裁性质 的团体“浪潮”。


第一天,文格尔先生在讲述“独裁统治”时因学生的“纳粹已经远离我们了,我们德国人不必总带着负罪感”、“独裁统治不可能发生在今天,因为没有民众基础”等言论而决定做一个实验,让学生们体会独裁的魅力。通过口头投票,文格尔成为了这个班级团体的 核心权威 。他通过要求学生由“赖纳”改称他为“文格尔先生”、纠正学生坐姿、要求发言必须征得他的同意并起立等纪律性要求和“纪律铸造力量”等格言来从 行动和思想 两方面巩固自己在团体中的权威地位。


第二天,文格尔通过让学生一起踏步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 集体的力量 ;除此之外,他让学生踏步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把楼下的无政府主义课踩在脚下。显然,文格尔先生想要通过这种集体行动给他的学生带来一种优越感——他们至少是比无政府主义班好。另一方面,他还从 形式上强化其班级的团体特征 :以格言“团体铸造力量”为指导,师生确立以“白衬衫、牛仔裤”为制服,从而进一步 增强个人对团体的绝对服从意识


第三天,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开始孤立没有服从穿制服指令的学生,他们开始产生内外群意识,与此同时,他们还为团体取名为“浪潮”。文格尔先生还借用格言“行动铸造力量”来 强化个体必须对团体绝对效忠这一理念


第四天,在“浪潮”中找到归属感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发明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手势,并以是否做这个手势而与他人划分界限,局势开始失控。而同时,团体内部成员也开始分流:以蒂姆(Tim)为首的是“浪潮” 狂热分子 ,他们流露出对团体的迷狂情绪;以马尔科(Marco)和凯文(Kevin)为首的“浪潮”主流,虽然没有到狂热的地步,但是他们都从集体中找到了归属感,从而 对集体产生了迷恋 ,因此会积极迎合集体行动;以卡罗(Karo)为首的 理性尚存 的少数派,及时从团体中脱身并对其进行了积极的制止。


第五天,“浪潮”内部矛盾剧烈激化并酝酿着 变革 的气息。在蒂姆等狂热分子的推动下,“浪潮”的影响力继续扩张,席卷了全城,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第六天,“浪潮” 完成了向纳粹团体的蜕变 ,成员们显露出狂热扩张的欲望和以组织名义清除异己的特征。文格尔终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希望通过演讲让成员们认识到“浪潮”的质变,结束整个实验。但是形势已经不受他的控制,“浪潮”成员反对结束团体,最后狂热分子蒂姆为维护“浪潮”的延续开枪射伤同学并饮弹自毁。至此,“浪潮”的法西斯特点展露无遗,电影也达到高潮。影片结尾,文格尔先生坐在警车中独自沉思的一幕,不禁会让人思考为何“浪潮”会成为脱缰的野马,彻底蜕变成纳粹独裁性质的团体。





电影《浪潮》 图源自网络


二、一战后的德国现实



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以欧洲为出发点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 把人类带入了一个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新时代,但同时欧洲和整个世界都经受着战争、流血冲突和各种变乱的袭扰, 呈现出一幅风雨飘摇、沧海横流的社会景观。这一时期的德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与奥匈帝国、意大利一起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结束,德国战败,魏玛共和国草草上台。赶鸭子上架般的共和国政府本身机制不够健全,这让它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攻击。对于这些攻击,共和国政府采取的是暴力镇压的方式,这种单一的手段作用十分有限。同时,魏玛共和国选举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德国议会中左右翼政党占比不断增加,加上之后法国对德国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使魏玛共和国无能政府的形象—— 民主选出的政府却没有能力保护国民 ——根植于德国人民心中,这加深了德国人民对民主的不信任。除此之外在经济上,魏玛共和国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这使民众的生活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而 人民认为是魏玛共和国政府的无能将他们拉入水深火热的困境,德国人的不安全感进一步加重,对政府的不信任感也持续上升


从19 世纪下半叶开始, 欧美资本主义进入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时期。在这个转变过程中, 各种矛盾和冲突汇聚到一起, 酿成一场资本主义体系的全面危机。 这种全面危机不仅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而且还表现为政治危机(劳资矛盾的激化和工人运动、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以及国际冲突的危机(战争成为解决冲突的最时髦的手段)。 魏玛共和国的经济依赖国外短期贷款,经济危机迅速摧垮了共和国本就极其不稳定的经济结构。德国工业总产值比经济危机前最高点下降了40.6%,大量的产业破产倒闭,失业人数倍增。1929年经济危机前夕,失业人数为132万,到了1933年则超过600万,占比接近10%,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恐慌日益加剧。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德国的纳粹主义悄然兴起,并在之后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地发展起来。


图源自网络

三、浪潮与德国现实之比较



对比电影中的“浪潮”产生、发展和失败,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反思历史而诞生的艺术作品与现实中的德国纳粹化之间相当的类似之处。


首先在纳粹主义产生前,二者都存在着困境 。一战后的德国首先面临着战败国际社会对其的制裁,签署的《凡尔赛和约》中的土地割让、战争赔偿不仅让德国人在生存资源上面临着困境,在精神上也感受到了侮辱,加上魏玛共和国政府的无能、经济危机的打击让德国人陷入了一种迷茫状态;而《浪潮》中的德国学生面临的是“想叛逆却找不到叛逆的方向,所有的价值观都不存在了”“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们这一代缺少的是一个可以将我们团在一起的目标”的价值观困境。


其次,都有一个权威的“救赎者”出现。 在德国人对现状迷茫失望到绝望后,希特勒的出现就好像德国人心中上帝派来拯救他们的“神”,他们认为只有希特勒才能带领他们走出现存的困境;而在《浪潮》中的文格尔先生就是为当代迷茫学生制定“团在一起的目标”的人。


第三,运动发展过程中都有“符号”在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德国纳粹党有统一的制服、万字旗等象征其身份的符号,这不仅起到表征作用,还可以起到严整纪律,团结统一、鼓动宣传的作用;而《浪潮》中白衬衣、浪潮专属标志和打招呼动作同样也是推动“浪潮”运动发展的“符号”。


最后,他们最终都会走向失败 。德国在纳粹独裁统治以后最终走上了法西斯扩张道路而《浪潮》也失去控制,二者都酿成了大祸,这也注定二者都会走向失败的深渊。



四、何为纳粹主义?




纳粹主义是一种极其反动的思潮,它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德国资本主义危机时期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纳粹主义不是希特勒的独创,但也的确是以他为首提出的政治主张。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和《第二本书》这两本书中窥见端倪。纳粹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宣扬种族优越论

希特勒曾在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写道: “亚利安人,即当代的日耳曼人,是上苍赋予‘主宰权力’ 的种族, 是地球上最优秀的人种。只要他们继续无情地维持其主人态度, 不久的将来, 必然成为‘世界的盟主牛, 必为万国所拥护’。” 在这一点上,希特勒赞成尼采的观点,认为德意志民族是肩负统治其他种族历史使命的“高贵”民族。他甚至更加激烈的表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


(二)赞扬精华人物统治

希特勒崇尚社会精华人物和领袖人物进行统治,把社会等级制度和上层统治集团对劳动人民采取的残酷暴力奉若神圣。他竭力主张从日耳曼民族中选择固有的精华人物使其逐渐取得统治地位。他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对此,希特勒明确规定了纳粹党和第三帝国“精华人物”领袖原则。


(三)宣扬生存空间与战争

希特勒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他在《我的奋斗》和《第二本书》中大肆鼓吹这一论调,叫嚣“一个健康的民族为了获得生存地盘,必然产生对土地生存空间的要求,推行掠夺土地的政策。夺取生存空间的斗争, 只有通过战争手段来进行。”  他还说,“德意志民族是一个‘缺乏生存空间’ 的民族, 因此要对外扩张和发动侵略战争。”


除了以上三点最主要的思想,纳粹主义还体现在反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抵制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面。




图源自网络


五、 纳粹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政治心理学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欧美学者对于纳粹主义的起源、发展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在德国纳粹化的诸多因素中,德国人民普遍接受纳粹主义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也是德国纳粹化过程中对比政治经济等客观因素下的非理性因素。针对这些非理性因素,笔者将对其展开政治心理学角度的分析。


(一)政治领袖

政治领袖 作为政治界的精英人物,处于政治阶级的顶部,在某种程度上他可以主宰各国政治乃至世界政治的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因此纳粹主义的产生我们也必须去考虑政治领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政治领袖为什么会选择纳粹主义呢 一方面,纳粹主义强调的精华人物统治可以满足领袖的权力欲。 普雷斯顿认为,对权力(或者控制)的需要是政治领袖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个性特征。权力欲的高低与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密切相关,政治领袖的权力欲的高低会影响他们的领导风格。在《浪潮》中的领袖文格尔先生,起先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家庭地位不高、学校地位很低的偏自卑型的人,但是他却是一个具有领袖特质的人,在成为“浪潮”的领袖后,文格尔的自信心空前膨胀,之前的自卑经历使他享受现在权力带给他的尊重,这又使得他的权力欲不断膨胀,这也是他后来带领“浪潮”走上纳粹不归路的个人非理性原因之一;希特勒虽然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同时他也是一个梦想家,他渴望权力,他们二人的权力欲都是非常强盛的,因为这也是导致他们个体以及带领下全体心理异变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他们都有成就动机。 领袖的成就动机是指领袖获得并想达到某种理想境界的内在动因和心理倾向。这种成就动机固然有好处,比如希特勒会出台政策使德国人民生活得更好,文格尔先生会为了学生们的成绩而规定纪律等。但是过犹不及,领袖的成就动机并不是越强越好。如果成就动机过强,成就目标过高,领袖就容易急躁冒进,不能从政治系统的现实以及长远发展出发,给政治系统的稳定与发展带来较大的伤害。比如德国纳粹、比如“浪潮”。




图源自网络




(二)乌合之众

无论是在“浪潮”运动还是在现实德国纳粹化中,占比最重的人群不是狂热分子,也不是政治领袖,更不是反对人士,而是一群随波逐流的“乌合之众”。他们构成了纳粹独裁革命中的中坚力量。


社会心理学家斯泰纳曾经提出"沉睡者"的概念,来指代正常情况下垫伏,但有时却被唤醒的残酷的潜能。斯泰纳进一步指出:“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人都是沉睡者,以至于他们都有一种在特殊条件下能被触发的暴力潜能。”在《浪潮》中文格尔班级里的马尔科、锡南和邦贝等一大批“浪潮”成员,都是一群“沉睡者”;在希特勒时代加入纳粹党的德国人也是一帮“沉睡者”。他们身上的爆发力是不可预测的,当他们的暴力潜能被唤醒的时候,这股可怕的力量就以不可阻挡之势将他们一步步卷入罪恶的深渊。


可悲的是,唤醒他们的潜能,却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 归属感困境 。群体是一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人温暖和慰藉的事物。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魏玛共和国政府的失败让德国民众普遍对政府失去信心,加上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人人自危,那是一种普遍孤独的社会状态;而《浪潮》中的现代德国年轻人,他们缺乏信仰,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家庭关系很多都处于不和谐状态。这就导致了他们渴望一个团体来填补他们空虚的心灵,在内心深处,他们甚至会把团体当成是自己的“家”把团体当做是逃离现实烦恼的避风港。这就为纳粹集团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他们因 精神迷失而受控 。无论是上世纪现实中的德国还是电影中反映的当代德国人的精神状况,都反映出共同的精神状态:精神空虚、情绪失落、个体不幸。因此他们会在这种病态心理的驱使下,为了追求私欲而放弃自己的理性。个体如果仅是从这种表面的团结中寻找自我的精神富足,就会诱发邪恶的狂热,从而误入歧途。这就是他们为什么在纳粹独裁中越走越远,却不曾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己经伤害了越来越多的人。霍克海默说到:“人们越是软弱和深感失望,他们就越是狂热地支持暴行。”在纳粹活动中疯狂行动起来的他们,己经丧失了思维能力,他们机械地受控于“浪潮”所信仰的一切,并且当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做的时候,更加深了他们对事物认识的真实性看法,更加肯定了自己行为的准确性,完全不顾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强大的破坏性。勒庞说:“没有必要考虑群体成员的个人智力品质,这无关紧要,从他们成为群体一员之日起,天才和智障便一起失去了观察能力。”当人们身处邪恶而不知的时候,汉娜•阿伦特推荐的方案是“思考”。思考会将人带回来自己最开始的时候,从而与手头的工作暂时“断开”,这样也才能对现实有更清楚的认识,才能与当下保持距离。通过思考获得道德生活,这是在极端情况下人们自救的第一步。而浪潮群体没有实现自救,就是因为这个群体已经迷失了自我,他们唯一能做的便是以服从代替思考。


第三, 集体力量带来的震撼 。当群体进入无意识状态的时候,一个原本散漫的集体就会变成一个积极的、团结的集体。他们有了各自的任务,这会让群体中的人得到价值的实现,这就会带来自豪感和成就感。一旦群体中的个人被这种成就感感染的时候,集体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甚至这股力量会带来破坏杀戮。而且在集体中,一旦集体力量失控,很容易会走向群体极化,这就又会进一步导致政治极端主义,从而为纳粹主义的产生提供温床。




图源自网络




(三)逃避自由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群体的个体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深,并且人类同自然的分化也不断加深。人类从原始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不断获得个体自由的同时也开始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传统的社会秩序,狭小且固定的生存环境,不变的社会地位都给人的身心以一种原始的束缚,但同时也是一种天然的安全感。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也不再生活在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封闭社会:现代科技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扩展了人们生活的渠道,以自我为主体的小宇宙开始变得没有边界,在与不同的主体通过交流与碰撞产生关系的同时也蕴藏着极大的危险:人类遭到强大的超人力量——资本及市场的威胁,每一个人都成为潜在的竞争者,人与他人的关系变成敌对的和疏远的,在强大的市场和社会背景下,个人的渺小、无价值的挫败感成为心里的一座孤墙,随时都面临着崩塌的危险。


在日益个人化的过程中,与理想中的对自由的无限热爱相比,更多的是与个人化相伴随而来的孤独、焦虑和不安。这些情绪带来的无形的压抑会使人产生对自由的恐惧和对原始安全感的怀念。所以,便有些人产生了想要放弃个人独立的冲动,他们想要把自己完全隐没在外界中,籍以克服孤独及无权力的感觉。弗洛姆所说的“ 逃避自由心理机制 ”就是这种放弃自由、逃避责任、渴望安全的心理冲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积淀而成的一种普遍的心理机制。而人们逃避自由的有效途径是希望被某种权威或组织机构认同,即个人通过放弃自我,放弃自由,与某个强大的权威结盟,来分享它的威力和荣耀,以便忘却那个给自己带来恐惧的自我。此类行为的逃避机制心理,一方面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也为一些专制机构或体制的横行提供了温床。

“浪潮”运动和德国纳粹主义的盛行,跟群体的这种逃避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浪潮”内部的成员因为个体生活的不幸而渴望抛弃个体,把自己融入到群体中;而自一战后德国国内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德国群众更是处于政权更迭的惶恐中,加之欧洲歧视犹太人的长期历史问题的积淀,所以,当以希特勒为首的民族主义团体,以恢复经济为由,大肆打压并剥夺犹太人的地位和财产时,群众的逃避心理机制表现出一种“舍己”的自动适应,主动地放弃自己的个性和主体性,变成一种无主体的“常人”,以使自己的孤独和焦虑的感觉得以缓解。同时,也通过与这种外在的权威和力量的认可,来获得安全感。




六、 纳粹主义是怎样失败的?

(一)具有民主人格的人的存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