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微软智能云
Azure
与
Office 365
已经正式入华三周年了。作为首个正式在华商用的国际公有云服务,三年来由世纪互联运营的微软智能云
Azure
已经在中国市场推出了超过
60
项国际水准云服务、在华解决方案合作伙伴超过
1000
家、企业客户数量超过
8
万家。
而由世纪互联运营的
Office 365
也服务了
120
多万付费企业用户和超过
2000
万教育行业用户,以
23%
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
SaaS
级云应用市场排名第一。除了在华业务累计实现三位数的年度平均增长外,跨平台
Office
移动端的下载数量也已超过
4500
万次。
(上图为
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睿杰
)
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睿杰(
Alain Crozier
)在微软智能云三周年的活动上宣布,为满足客户迅速增长的业务需求,未来
12
个月微软智能云
Azure
在华的云计算规模还将再提升一倍。
(上图为
微软亚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运营官、微软中国云计算与企业事业部总经理申元庆
)
而微软亚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运营官、微软中国云计算与企业事业部总经理申元庆则大胆预测,在未来两三年当中,微软智能云
Azure
的增长至少是每年翻一倍。
联合创新,扶持合作伙伴生态链
微软智能云
Azure
是一个
IaaS+PaaS
平台,在具体市场推广过程中,需要企业用户自身基于云平台针对特定业务场景进行数字化创新,那么微软是怎么解决的呢?
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市场营销及运营总经理康容以物联网应用为例,微软发现物联网的发展有一个特色情况,即需要非常快速深入的理解行业需求,不论是零售业、制造业、金融业还是医疗行业等等,而且即使是制造业之下又有若干细分行业,如果想要针对这么多行业开发和推广物联网解决方案就必须要掌握特定的行业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跟合作伙伴合作,因为微软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家平台和技术公司,很难做到对每一个行业都能够深入了解、切实的理解客户需求,所以合作伙伴在这其中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也一直很依赖合作伙伴。”康容强调。
此外,一个真正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既有包括传感器等在内的硬件设备,又要通过云实现互联互通,这就要求合作伙伴对云也要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在完成数据采集后又要对数据结构进行分析,这又涉及到需要懂得通过数据分析结果来制定商业决策的人才。
“基于这样的情况,微软的理解是,我们无法面面俱到,因此每一个方案都需要跟相应的行业伙伴来合作,这就是微软的生态。微软根植中国已经四十余年,各个方面的合作伙伴都有很多,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们聚集起来、联合起来
——
教我们的硬件合作伙伴如何将硬件连接到云上,对于数据分析合作伙伴则帮助他们理解硬件传感器等设备,再反过来找硬件厂商表达需求,硬件厂商就能调整或设计出相应的硬件设备。”
申元庆强调,微软智能云
Azure
在华有超过
1000
家合作伙伴,这
1000
家的合作伙伴并不是帮微软智能云做分销,而是更多与微软一起做解决方案,“我们在国内的业务都是和合作伙伴、客户一起扎扎实实、一步步来做的。”
微软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数字化转型和云计算事业部总经理杨涛则表示,微软在招募、培养优秀的本土
ISV
,形成合作伙伴生态链。“去年
11
月份,微软在成都召开了中国合作伙伴大会。微软将在合作伙伴生态有巨额的投入,这种投入不是传统的方式,也不是返点,而是基于云经济、云战略来培养本地合作伙伴,让他们将自己优秀的行业知识和洞察移植到云上,一旦上云就是几何倍的增长。”
拥抱开源,扩大开发者生态
2014
年
10
月
20
日,就在
Satya Nedella
出任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不久,就第一次公开宣示了微软对
Linux
和开源世界的“真爱”。
2016
年
3
月,微软进一步宣布微软
SQL Server on Linux
计划,率先把微软
SQL Server
核心关系型数据库功能迁移到了
Linux
操作系统上。这是微软旗舰数据库产品问世
20
多年来,首次登陆
Linux
系统。
从全球到中国,
Azure
已经加入了对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
Cloud Foundry
、
FreeBSD
、
CentOS
等开源技术的官方支持。目前,在中国运行的
Azure
平台上,有超过一半的虚拟机运行的都是
Linux
。微软智能云
Azure
为
Linux
以及开源开发工具、语言、运行环境提供了一个开放、灵活的云计算平台。
2017
年
4
月
19
日,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承办的
"
全球云计算开源峰会
"
上,微软
.NET CORE
开发平台获得由峰会评选出的“尖峰开源技术”奖,标志着国内开源社区对微软的肯定。自
2014
年宣布
.NET
开源起,微软就在全力推动
.NET Core
运行时的跨平台发展,该框架支持跨
Windows
、
Mac OSX
、
Linux
等平台的应用程序开发,以保持广大开发者在
.NET
技术方面的投入与积累,
.NET Core
现已成为
GitHub
上人气很高的项目。
2015
年
9
月上线的
MySQL Database on Azure
是一个典型的以用户和开发者需求为导向的例子,这是
Azure
云平台上第一个由微软提供的
MySQL
数据库服务,也是由微软中国云计算创新中心(
CCIC
)为满足中国用户需求主导开发的。自上线以来,
MySQL Database on Azure
已经服务于光明网、欧莱雅、云图微动、游族、观致汽车等超过
300
家客户。
在开源容器技术方面,
Azure
容器服务同时支持
Mesosphere DC/OS
、
Docker Swarm
和
Kubernetes
,是集成三种主流开源容器编排引擎的微服务
PaaS
平台。
AWS
也是在最近才宣布支持谷歌开源技术派系的
Kubernetes
。微软还投资了开源
PaaS
框架
Cloud Foundry
的商用技术公司
Pivotal
,由世纪互联运营的
Microsoft Azure
也正式支持
Cloud Foundry
,为广大企业用户提供了多种选择,包括支持
Java
、
Node.js
、
Python
、
PHP
、
Go
、
Ruby
等多种开发语言并可在各主要公有云和私有云平台上运行。
在开发工具方面,微软免费推出的跨平台
Web
和云开发代码编辑器
Visual Studio Code
支持多达
30
多种编程语言,其中微软在
JavaScript
基础上开发的开源语言
TypeScript
已被谷歌采用,作为
Angular 2.0
网页框架的编程语言,
Visual Studio Code
也成为
Angular
团队使用的主要代码编辑器。在移动开发方面,微软收购
Xamarin
并将其与
Visual Studio
全面整合,现在开发者可以用
C#
语言为
iOS
、
Android
、
Windows
开发原生体验的应用。
“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我们也不会去控制,因为
Azure
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康容在微软智能云入华三周年活动上强调。微软也在中国发布了全新安卓手机端
Office Mobile
应用,中国也是此次发布的首发国家,安卓手机端的
Office Mobile
应用实现了
Word
、
Excel
、
PowerPoint
“三合一”,为中国消费者带来完整的移动办公体验。
深入用云,关注云计算的实际用量
在谈到未来两到三年的
Azure
规模每年都要翻番时,申元庆强调除了销售额翻倍,更关注的是云计算的实际用量要翻倍。“云计算和传统卖软件不一样。过去卖软件的时候,只要收到钱就算完成交易了,用户是否真正在用都与厂商无关。而云计算最大的差别是从一次性的交易行为变成持续性关注,我们更关注的是用户有没有真的在用云资源。”
“像在微软内部做考核的时候,更关注的就是看客户今天上午到底有没有去用云,这是首要的指标。其次是用户使用的体验好不好,如果体验不好就要立刻去改,调整到最佳的模式。所以我们最关注用户的使用情况,这跟过去卖软件的方式不一样。因此,当我们讲翻倍的时候,说的都是真材实料的翻倍。”申元庆说。
目前世纪互联有超过
400
名经过微软培训和严格认证的全职技术人员,负责维护
Azure
和
Office 365
的日常运营工作。
2016
年,由世纪互联运营的微软智能云服务在中国的客户满意度为
95%
,高于
Azure
海外服务的表现。由世纪互联在华运营的
Microsoft Azure
和
Office 365
累计获得
9
项国内权威的“可信云”认证,并分别通过了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第三级评测,能够从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合规、透明等维度全方位确保微软智能云在华运行的安全可信。
在保证用户体验和安全可信的基础之上,微软智能云还在主打全球化、人工智能与混合云,以此来切实提升用户使用云的深度与粘性。在全球化方面,微软智能云
Azure
目前已经覆盖了全球
38
个区域,这个数字超过其他竞争对手区域的总和。“曾经我问过一个客户,为什么选择微软的云服务?他说因为要去欧盟做生意,这也是他第一次去欧盟做生意,等他看到欧盟相关的法律法规后,觉得如果选择跟微软合作至少可以保证所有的
IT
部署都是符合欧盟的法律法规,再加上微软智能云的全球部署规模可以在欧盟的每一个国家都有当地的技术支持,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盟,享受到的云服务体验是一致的。”康容说。
其次,在人工智能方面,微软智能云
Azure
上的微软认知服务集成了微软在人工智能领域
20
多年研究成果,把覆盖视觉、语言、语音、搜索、知识五个主要应用场景的
24
项人工智能服务通过为
24
个
API
接口开放出来,开发者只需要几行代码就能借助微软的人工智能平台开发出自己的跨平台人工智能应用。在去年
9
月,微软智能云
Azure
已经在国内提供了人脸识别、情绪识别、计算机视觉三个
API
的预览服务,目前已经有多家国内客户、开发者和合作伙伴陆续开发出了成熟的产品。
微鲸科技最新发布的新型智能电视产品就加入了基于微软认知服务的人脸识别应用,微鲸电视的“刷脸开锁”功能在识别出儿童使用电视时会自动进入专属的“儿童电视”页面,同时对孩子观看电视的时间加以控制。国内知名的云内容加速分发服务商白山云,利用微软认知服务的视频内容识别功能,开发出了一套为视频直播平台提供实时内容审核功能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再次,混合云已经成为常态,微软在混合云领域的最大优势在于私有云技术与公有云的一致性。“如果您有机会去到
Azure
的机房,就会发现
Azure
机房里面运行的操作系统就是
Window Server
,后台就是
SQL Server
、
Systems Center
等,所以如果一个企业的本地数据中心和公有云服务背后的技术是一致的,那么混合云部署就会非常容易。”康容强调。
作为
Azure
的代表用户,蒙牛集团旗下的
23
个品牌和产品的官方网站及所有市场活动页面都运行在
Azure
上,并借助微软云上的数据平台实现了针对超过
2000
万用户画像的分类跟踪,通过数据洞察和精准营销促进了超过
10
亿元的在线销售额。
然而,蒙牛技术及架构总监郑炯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企业用户的观点,即多元供应商体系。在混合云层面,蒙牛既使用了
AWS
也采用了微软。“企业不会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看到了
AWS
的长处,也看到了微软的长处,毕竟这是
Gartner
热力象限中排名前两位,各有所长。在蒙牛内部有很多微软的传统应用,包括
Dynamics CRM
、
SQL Server
,我们会把接近类似微软体系架构的应用发布在微软的
Azure
上。我们是本着开放的态度来推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前不久,工信部发布了《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7-2019
年)》,提出
2019
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到
4300
亿元,并明确指出目前云计算已经从概念导入进入到广泛普及、应用繁荣的新阶段,成为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打造数字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支撑。
东风已至。而未来三年,微软智能云计划每年在中国市场的翻番,关键就在于开放、开源、联合创新,只要能迅速积累合作伙伴和用户生态,就能带来生态网络规模效应,这或许可能是几何级的增长。
更多精彩内容 尽在《云科技时代》
微信号:CloudTechTime,天天快报:CT云科技时代,今日头条号:云科技时代杂志,微博号、知乎专栏、搜狐新闻端、网易客户端、百度百家、百家号、中关村在线回响、北京时间科技频道、一点号、界面、51CTO博客、e-works博客、和讯博客、UC订阅号、新浪财经头条、新浪看点、艾瑞网专栏、TechWeb博客:云科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