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PMCAFF
PMCAFF成立于2008年,是国内知名的互联网产品社区;是BAT等国内外一线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学习交流的平台,定期出品深度产品观察,互联产品研究首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ChatGPT每个月200美金的DeepRe ... ·  18 小时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新的一年,想搞钱的年轻人都涌入了这些小众副业 ·  18 小时前  
91产品  ·  市场部年终总结模板 ·  2 天前  
三节课  ·  AI 全域变现知识图谱.pdf ·  5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即时零售的三大天坑:前置仓、低价、24小时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PMCAFF

一名优秀的初创企业员工怎么做好工作计划

PMCAFF  · 公众号  · 产品  · 2017-09-11 07:30

正文

PMCAFF(www.pmcaff.com) :最大互联网产品社区,是百度,腾讯,阿里等产品经理的学习交流平台。定期出品深度产品观察,互联产品研究首选。

外包大师(www.waibaodashi.com) 要外包,找大师。PMCAFF旗下高质量互联网外包解决方案提供商。外包大师服务号:waibaodashi365

作者 :鲍捷 文因互联CEO

编者按:


今天我们推送一篇适合周一阅读的文章,周一可能是上班族们最不喜欢的日子了,上周的工作完成得怎么样了,本周新的工作开展了么,所有工作上需要考虑的计划、需要跟踪的进度、需要复盘的总结都将在这一天展开。所以你可能需要这篇文章。


本文的作者是来自文因互联的CEO鲍捷博士,他提到, 锻炼清晰的目标界定、目标分解、目标沟通的能力,是初创企业成员快速成长的最核心的能力之一。


其中写工作计划,最重要的不是罗列,而是先想清楚整体逻辑。最终写进OKR(目标和关键结果)的,只是一些点。如果心里没有逻辑,首先OKR就写不深,其次在执行中出了问题,就会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修订计划。画虎要画骨不是画皮,写计划要先想逻辑再列条目。


他用这篇文章阐述了一名优秀的初创企业员工如何来做好工作计划。正文如下,欢迎阅读转发。



一句话总结任务分解和目标管理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写OKR的深层次的问题就是掌握任务定义的一系列方法论。我这里列一个我自己觉得可行的分析框架。肯定不只这一种构造方法。


说一千道一万,任务分解和目标管理,就是一句话“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搞清楚优先级。 锻炼清晰的目标界定、目标分解、目标沟通的能力,是初创企业成员快速成长的最核心的能力之一。


目标的管理,分为几个层次


  • 自己知道目标

  • 自己知道目标的实现路径

  • 让别人知道目标和路径

  • 知道相关的其他人的目标和路径

  • 让其他人知道你知道他的目标和路径


推行OKR制度,并不是要追求形式主义,而是要减少做无用功。在创业公司,很容易忙、忙、忙,所谓的“用战术的勤劳掩盖战略的懒惰”。


负责人,一个月里有一天,甚至什么事都不干都可以,一定要想想这个部门或者小组的目标是什么,并用清晰的语言让所有人都知道。


部门负责人级别的人,则不仅要理解自己负责的事情的目标,还要把自己的防线外延一公里,理解友军的目标是什么,并让友军知道你的理解。


我把目标定义分为5个步骤:


  • 范围确定

  • 目标分解

  • 优先级确定

  • 可执行化任务分解

  • 进入跟踪系统


本文只涉及计划(目标确定)的过程,对于跟踪、总结的过程,以后再详细讲。



范围确定



先把大框框定下来,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例如,思考月核心任务的时候,先想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我们较长期的目标中间缺失的是什么?然后通过外延和内插来确定工作范围。


内插方法,是从更长期目标来倒推现在什么是重要的。


我司下一个最重要的阶段节点就是A,A最重要的就是B,次要目标是C。对产品而言,关键是什么?但是我们现在的设计,还缺少什么?那倒推出来,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什么?


外延方法,就是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出发,来扩展现有的工作。


过去三个月,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因此,在当期,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


在任务思考时,最容易出现因为忙、忙、忙,就决定先不要改现在的计划,投入更多的资源(比如时间)在现有的计划里。


那样很容易陷入maintenance mode,就是疲于奔命而无法提高执行质量的状态。越忙,越需要停下来梳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一个常见的范围确定困难是一件事是发展的,月初的时候很难预料月底达到什么状态。例如一些事,开始确实不知道本月要准备什么。而且,这种不确定性是会在未来反复发生的,那我们就应该生成一种“探索性预案”,也就是一套标准的分解探索性任务的方法。


如对做成某事,要针对不同人,可能分为A战略、B战略、C战略、D战略几个部分。如果这个月我们打算推进这件事,那可能需要我们主动准备其中一些组件。


例如A战略通常是一次讲座、对方某些人和我方某些人员的对接,B战略通常是一次需求访谈和产品原型展示,C战略可能是一次正式的路演。


我们这个月计划执行哪些技术动作?在不确定性任务中,总是会有一些我们可以有主动权的标准件。我们需要平常多总结,形成一套探索的标准流程。


所以,不仅解决问题是可以计划的,探索问题本身也是可以计划的。


计划赶不上变化,只要一开始的OKR是逻辑清晰、表达清晰的就行。



目标分解



定下来任务,下一步就是把任务拆分为更具体的结果。


理想的OKR里,每一个结果都是可以被量化的,诸如“xx率达到70%”这样。但是这往往是困难的,可能会让制定计划的时间过长。


我以为不必拘泥于形式,只要一个结果是可以被验证(validate,即可以知道是不是做了)和追责(accountable,也就是如果掉链子了我们可以找到当事人)就可以了。


例如如果我们说“进行xxx的设计”,这个是比较含糊的,因为无法精确定义什么叫“xxx”,但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必然会生成一些文档,这些文档是可以被验证和追责的。


我们中间的文档,这就是xxx设计的其中一步,到月底前,我们还会有更细化的设计文档——也许不是这个脑洞,但到月底会有一个可以执行的脑洞计划作为xxx的一部分。


在这一部分的任务分解里,还是比较粗的。我认为,大体上一个大目标可以分为3个小目标(more or less),每个小目标也可以再细分为3个子目标。


再细就不合适了。如果列的很多,那说明这个目标太大,应该考虑进行组织的分解,用更精悍的小组去聚焦任务的执行。


世上无不可拆分的任务。如果发现事情搞不清楚,不妨先画个思维脑图出来,开始乱一点都没关系,花上半天时间去梳理,然后把小的聚类,大的分解,总是可以总结出来一个合理的分拆的。好的分解也都是总结出来的。


利用看板就是日常地锻炼自己的任务分解能力的一种工具。强迫自己把任务逐步拆解为以天甚至小时为单位的任务。也必然在执行的过程中,发现拆解的不合理。在逐级的细分中,自然会“涌现”事情内部的逻辑和优先级。



优先级确定



总是有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不得不做,或者有些事情比较孤立,甚至不在核心目标里。在列目标的时候,心里想一下,哪些是must to have,哪些是nice to have。


凡是不在核心目标内的结果,就是nice to have。一些工作是可以推后的,虽然如果不推后会更好。


但是,作为部门负责人,必须有意识地推进一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部门负责人必须有全局的视角,在更长期的执行尺度上来理解事情的优先级。


对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最核心的事情反而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一些事,看起来不急,但是却是保障公司执行力的关键一环。部门负责人,要有意识地做一些有提前量的事情,而不是每个月忙着救火。


80-20法则,最重要的事情是20%的事情,虽然我们不一定能事先知道是哪20%。我们的计划,要允许一些事情做不完。



可执行化任务分解



OKR是一个目标沟通文档,OKR不是执行和日常跟踪文档。从OKR到可执行的计划,还需要一层更细粒度的分解。


我们用看板来做可执行任务的调度和跟踪。看板上的任务粒度,原则上不超过一个人天。每个人每天的工作,应该在看板上产生一个变化。同样,所有的任务都是可以可以拆分的。


用程序员熟悉的语言来说吧,大家都知道一个很长的函数是不好的,一个1000行的文件是不好的,写了一周的程序只有一个commit是不好的。我们总是有一些事务逻辑的分解方法,把一个大的任务拆分为小任务。


假如一个小组是3个人,OKR里可能列了5-10项可验证结果(如果是比较琐碎的结果10-20也可以接受),那在这个小组的看板上,就可能有60-80个小任务(因为有3*22=66个人天)。这种分解的粒度,让每个人每天都有进步(progress),对自己也是个小小的激励,对团队里其他人也是沟通的方法。


OKR不会变得太厉害,看板是可以频繁调整的。任务没有拆分好,随时可以改。


那能不能用看板来直接取代OKR中的目标设计呢?不能!OKR关注的是事情的逻辑和优先级,而不是具体执行层面的细节。而且看板是不断变化的。


OKR是要用来复盘的,所以当初的目标设计有一个静态的、简明的说明,对未来方案总结也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进入跟踪系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