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火了,诗词学霸武亦姝成为新的国民女神,
一夜之间掀起了全民诗词热,
这股热潮看起来偶然,其实是一场恰逢其时的电视节目,
唤醒了国人心中深埋的文化之根。
这是外国人无法感受的灵魂碰撞,是我们独有的艺术表达,
刚好满足了现代人对“诗和远方”的渴望。
古诗词中
纯净、辽阔
的意境,
极致的感性
,恰恰弥补了信息泛滥、节奏紧迫的现代生活带给我们的
拥挤感、浮躁感
。
那一瞬间,
它抚平了我们心中的皱纹,所以才如此悦人耳目。
有人说,诗词无用,
诗词容量来自死记硬背,并不值得歌颂。
小编觉得,
诗词不是生存的必须,但诗意绝对是生活的佳肴,
被诗意喂养过的灵魂是饱满的,这种味道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让自己陶醉,也能让别人着迷。
读诗,不是为了成为下一个武亦姝,
而是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美。
试想一下,
赶着上班的急躁的早晨,被一句
“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
宽慰;
昏昏欲睡的午后,心被一句
“树阴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
挠痒;
方知,
生活处处有情趣,只是需要被提醒。
诗词是跨越时空和距离依然带给人共鸣的语言,它能让你感同身受,
从而更好的消化生活的苦涩,更好的感知生活的美。
(小编推荐丛书,底部有购买链接)
武亦姝难以复制,但她的童子功值得借鉴
武亦姝的老师直说:“谁编《诗经》不会把《七月》编进去?但我可以说,这届学生学完这本书(指《中华古诗文阅读》),能背出来的可能就她一个。”
而在杨浦区语文教研员、特级老师储竞看来,“武亦姝的造诣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到达的,我们要做的是把古诗文滋养惠及每个学生,通过丰盛多彩的语言文字运动帮他们打好童子功,熟读成诵以后,会内化成孩子的兴趣和动力。”
多读,是绝对不会错的。
童子功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
而需要父母,整个家庭参与进来。
死记硬背只会磨灭孩子的兴趣,降低对诗词的感知能力,
好的方法是
耳濡目染,鼓励引导
,将诗词的魅力融入生活,
除了丰富的诗词储备,父母的熏陶也至关重要。
武亦姝对古诗文的爱好便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她父母喜欢阅读,藏书甚多,尤爱古镇。武亦姝性格开朗而可爱,也受父母影响爱好江南古镇的典雅幽静。
另一位才女侯尤雯的父母并非文学专业出身,但
非常注重对女儿传统文化的熏陶。
小时候,虽然侯尤雯对唐诗宋词不能完全理解,但
坚持诵读,养成喜爱阅读的习惯
。上学后,除了坚持背诵,她还
广泛阅读经典文言文、四大名著等作品
,课外阅读也促进了她在课堂内的学习。
不为功利,不求速成,
诗词作为中国人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理应陪伴我们成长。
学无止境,无论什么年纪,从现在开始接受诗词的熏陶都不晚,它本来就是我们的语言。
以下是小编在诸多古典文学书籍中挑选的一版,
装帧素雅,排版清晰,
每一篇都有详细的作者介绍、注释、鉴赏,
易于珍藏,适合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