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后台中长期存在两类留言。第一种是困惑自己为什么总是在亲密关系中感到不安,他们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己,于是总是向伴侣提出要求,希望对方证明不会离开。而留言者害怕由于自己一次次的索求,最终会将伴侣逼走。
而第二种留言则是抱怨自己的伴侣过于纠缠自己,总是要求自己向Ta报备,让人喘不过气。有些留言者明白伴侣缺乏安全感,却又烦恼该怎样帮助伴侣提升安全感,减少向自己寻求安全感的举动。
这两类留言谈论的是同一种现象:“过度需索(neediness)”。实际上,过度需索不止在亲密关系中出现,也可能在其他人际关系中出现,比如你可能会有一个总是向你索求的朋友或者家人。但在今天这篇文章中,我们主要谈谈在亲密关系里,过度需索者会有哪些表现,以及一个过度需索者该如何自助。
什么是过度依赖?
1. 过度依赖的核心是“自我中心”
过度需索是过度依赖的一种体现。过度需索者放弃了独立性,选择依附于他人。他们不愿意为自己的快乐和安全感负责,而是依赖于他人来为自己提供生活的力量、支持和资源,期望别人替自己解决问题。他们总觉得自己有天会被别人抛弃,对此他们恐惧又感到无能为力(Bornstein & Languirad, 2003; Dunkley et al., 2006)。
心理学家Jack Ito博士(2016)指出,过度需索的人在本质上是“自我中心”的。因为过度需索者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是希望利用伴侣来满足自己对安全感和爱的需要,而非彼此支持。
由于过度需索者过于关注自己的需求,使得他们感觉不到伴侣的需求。比如,当伴侣开始酗酒时,安全感足者会意识到伴侣可能遇到了问题,他们会和伴侣讨论酗酒的原因;而过度需索者甚至可能完全意识不到伴侣出现了问题,或者有所觉察却回避讨论,因为他们的关注点还是在自身的需求。过度需索者对自己需求的过分关注,使得他们对伴侣的需求视而不见。
过度依赖的6种表现
以下是过度依赖的6种表现(Ito, 2016):
1. 难以建立适度的边界
过度需索者很难在关系中建立适度的边界。过度需索者很难做到自我坚定,比如,他们难以拒绝伴侣,因为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己。同时,过度需索者很容易放下边界,出于对爱的渴求,他们会过快地向别人敞开自己、并进入一段关系,于是过度需索者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草率,而遇到糟糕的伴侣。
此外,过度需索者自己也会入侵伴侣的边界,希望能侵占伴侣的所有空间(比如不断盘问对方和朋友出去是做什么)。因为过度需索者认为“被需要=被爱”,一旦不被伴侣需要,他们就觉得自己可能已经失去伴侣的爱。所以过度需索者有时无法给予伴侣正常的私人空间,一旦当伴侣开始专注于自己的事,过度需索者就会觉得自己被忽略了,不被需要了因而也不被爱了。
相反,安全感足者会懂得建立自己的边界,也尊重伴侣的边界。安全感足者懂得拒绝他人和保护自己。在进入关系之前,他们会谨慎地了解潜在的伴侣,尽可能地确保自己可以拥有一段合适、健康的关系。同时,他们也理解每个人都有个人空间,即使是伴侣,也应当有独处和享受社交生活的时候。安全感足者会在伴侣不在身边时,安心地享受自己的时光。
2. 消极地索取爱
当过度需索者感到伴侣没有给予足够的爱时,他们会通过指责、抱怨、攻击、或者伪装成受害者,来向伴侣索取爱。但一次次的索取会让伴侣感到很累。相反,安全感足者会用更积极的方式进行沟通,营造出解决问题的环境。
举个例子,如果伴侣最近不怎么说话,过度需索者会抱怨:“你最近都不理我了你是怎么回事!”而安全感足者会说:“最近我注意到你似乎比较沉默,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你一切都好么?有什么需要我做的么?”
3. 过于依赖“直接明确地表达爱”的方式
过度需索者会过于依赖明确的表达爱的方式,来判断伴侣是不是爱自己。比如,过度需索者会不断追问:“你爱我吗”,只有伴侣明确地说出“爱”,或者做出明确符合过度需索者标准的行为,过度需索者才认为对方是爱自己。同时他们会不断地需要这样的确认,并不会持续保持一次确认之后的安全感。
而安全感足者除了直接线索之外,也会找其他线索来肯定伴侣对自己的爱,他们更善于捕捉到对方爱自己的动机,即便方式和自己想象中的不同。
4. 总是存在信任危机
过度需索者在亲密关系中,总会时不时地感到恐惧和担忧。如前文所说,即使伴侣明确表示出了爱,也只能短暂地安抚过度需索者。过了段时间后,过度需索者又会开始担心伴侣抛弃自己,他们始终依赖伴侣的反应,来确认关系的安全性。相反,安全感足者可以做到“自我确认(self-assurance)”,即使伴侣没有表示,安全感足者也能通过合理地观察和推论自我说服,确信伴侣依然爱着自己。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当关系风平浪静,或者对方没有做出明确的负面表达时,安全感足者在多数情况下能做到默认关系是尚好的。而过度需索者仍会被莫名的、不时的、关于被抛弃的恐慌缠绕。
5. 过分理想化伴侣
过度需索者会在刚开始关系时,认为伴侣一定可以满足自己所有需求。这种理想化会持久地存在,使得过度需索者无法看清伴侣真实的样子。即使伴侣让人失望,过度需索者也能通过回避、无视、或幻想让自己维持理想化,而不去面对两人之间的问题。
而安全感足者在最开始也会理想化他们的伴侣,但随着时间过去,他们会认识到伴侣身上存在的缺点,客观地直面它们,并及时作出选择,是包容、沟通或者离开。
6. 不稳定的自我形象
过度需索者常常感到:“如果没有你(伴侣),那我是谁?”他们没有稳定、清晰的自我形象。他们对自我的感知和他们的关系联系密切。当他们认为伴侣爱着自己时,他们往往能对自我也产生比较积极、令人愉悦的自我认知。而当他们(可能是主观地)认为对方不爱自己、或者对自己的爱开始减少时,他们对自我的感知也会变得更有冲突性、更负面。
哪些人容易表现出过度依赖?
以下是一些容易表现出过度依赖的人(Radwan,1999; Banschick, 2012; Ito, 2016):
1. 在不真诚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人
在关系中时常感到焦虑的过度需索者,可能从小的家庭中也存在焦虑气氛。他们的父母往往对这段关系并不满意,但是父母并不会进行交流、解决问题,而是假装和谐,努力地营造美好假象。过度需索者从小目睹了父母之间缺乏真挚的交流,而且父母私下里又对伴侣充满抱怨。
当过度需索者进入关系时,他们会时不时地怀疑,伴侣是不是也和自己父母一样,其实存在着怨言。可是过度需索者不敢去深究,也回避和伴侣进行交流。
2. 从小在孤独中成长的人
从小没有从照顾者和周围人身上感受到爱意的人,在长大后会有种对爱的饥渴(emotional hunger),他们潜意识中希望用伴侣的爱来弥补童年的缺失。然而,这些人往往总觉得伴侣给予的爱“不够”,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需要从过去的遗憾和愤怒中走出来,而不该依赖伴侣为自己的缺爱负责。
3. 无边界的教养方式
过度需索者在关系中不会建立合适的边界,可能和照顾者无边界的教养方式有关。有些照顾者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并不懂得尊重孩子的边界。有些照顾者可能会强硬地打压孩子的边界意识(“你懂什么,照我的做”);也可能表现为溺爱孩子,打着爱的名义来消除边界(“我知道怎么选是最好的,我怎么会害了你呢”)。由于照顾者向孩子没有示范如何建立边界,以及如何尊重他人的边界。因此过度需索者在长大后,也不清楚和伴侣之间保持多少距离是合适的。甚至他们会认为,表达爱和关心的方式,就是去突破对方的边界。
4. 被过分严苛教育的人
有些过度需索者小时候总是被照顾者批评,鲜少得到称赞。长大后,过度需索者会默认:如果伴侣不夸赞自己,就代表对方对自己的态度是趋向于严苛和挑剔的,因为这的确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体会过的环境。但在宽松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则会默认当别人没有发表批评,就代表总体满意。
是这种“默认值”的不同导致了过度需索者会反复寻求特别直接表达的情感确认,而这一点恰恰有时让他们的伴侣感觉“很累”。
5. 害怕被抛弃,有过被抛弃经历的人
有些过度需索者曾经有过被抛弃的经历,比如伴侣忽然分手、父母忽然离婚并且不再见面等等。这些负面经历减少了过度需索者对他人的信任,也不再相信一段关系可以稳定、长久的存在,认为“被抛弃”可能再度发生。
我是过度需索者,我该怎么办?
对过度需索者而言,已经经历过的事无法被改变,但他们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伴侣建立一段安全、健康、长期的关系。下个部分,我们来谈一谈过度需索者该怎么办。心理学家Jack Ito(2016)列举了一些过度需索者可以使用的自助方法:
1. 不要只通过伴侣说什么,来判断对方的爱
过度需索者需要意识到,一个人说出的话,并不能代表这个人的不变的、全部的想法,甚至话语不一定反映出Ta真实的感受,例如情绪就会很大程度影响ta的表达。同时,人总是处在改变中的。但过度需索的人更容易把负面的语言判断为是长期持久的,而把正面的语言表达(所意指的感情)认为是转瞬即逝的。因此,过度需索者需要学会,不止是凭借伴侣的话语来确定对方爱自己;而是应该注意到更多线索,理解对方爱人的方式,综合做出对两人关系的一个大趋势的判断(即便当对方对你说出了一些负面的语言)。
2. 不要过快地进入一段关系
过度需索者需要学会不要出于对被爱的渴望,而草率地进入一段关系。经常在一段关系开始的初期询问自己是真的被对方吸引,还是只是想“抓住一个人”。其次,Ito建议过度需索者最好在约会的初期(尚未确定关系时)同时接触多个潜在伴侣,这样过度需索者可以进行比较,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3. 要理解,有起伏是所有关系都必定包涵的,而你们的关系是有能力承受一些低谷、有修复力的。
过度需索者需要意识到,一段关系不可能永远甜蜜,关系里总是会有冲突存在,而且出现了冲突不代表这段关系就一定会结束。此外,过度需索者也要理解,出现冲突不代表伴侣就不再爱他们,可能在发生冲突的这个时刻,伴侣似乎显得更敌意、不再那么爱过度需索者,但是总体上来看,这段关系中伴侣依然是爱他们的。
4. 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
过度需索者需要理解,自己的需求可以分成很多部分、由不同的人来满足,而不是期望找到一个人来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过度需索者可以先尝试识别自己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比如缺少朋友、平时缺少有趣的活动等等;随后组建自己的支持系统,找到合适的人们来分散满足这些需求,而不是期望有一个人出现能够立刻满足自己方方面面的所有需求。
5. 学会给自己确认
过度需索者需要学会自我确认。当他们因为伴侣没有表达爱意而感到不安时,过度需索者可以多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我很好啊/我也不差啊,我是值得被Ta喜欢的”。或者试着问问自己:“我有做什么让Ta不高兴的事吗?”,如果没有,就安抚自己“别担心,Ta不会无缘无故讨厌我的。”
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过度需索的问题的确是改变的第一步。这种改变,一方面是为了不给伴侣太大的情绪压力,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自己能够拥有更持久稳定、更少焦虑而更多满足感的亲密关系。比如,“我想你,所以给你连打了五十个电话,这是不是因为你又开始觉得我没有立刻接电话代表着你没那么爱我了、或者你可能抛弃我?”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这种负面的推断并不一定是准确的,ta还可能有很多别的原因没接电话。
你要意识到,你要持续地和自己的“怀疑”和“对负面信念的趋向”作战。唯有“信”能带来对方的“信”,猜疑不行、计算不行、为了自我保护作出的“抢先一步攻击”也不行。最糟糕的是,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是,即便是信也未必就能够带来信,但只要你还渴望稳定的深入的亲密关系,你就唯有把别无选择地自己的脆弱袒露出来,在感到脆弱地时刻真实地让自己作出抉择,并敢于承担抉择的后果。
过度需索的解药绝不是隔绝自我,而是更加毫无保留的去选择信任,更加勇于直面真实,以及更加懂得每个人都值得被好好对待,对方是,你也是。这样,你会更容易离开那些不健康的,而让健康地得以良性持续。
当然,也有可能你觉得对方过度需索,事实真的是你付出有限,如下图:
References:
Banschick, M. (2012). Clingy intimacy. Psychology Today,
Bornstein, R. & Languirad, M. (2003). Healthy Dependency: Leaning onOthers Withouth Losing Yourself. New York, NY: William Morrow.
Ito, J. (2016). Overcome Neediness and Get the Love You Want.Lawrenceville, GA: Loving Solutions Publishing.
Radwan, F. (1999). Why are some people needy. 2Know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