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文经济课堂
欢迎关注我们,一起学习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PPSO  ·  号称接入DeepSeek键鼠产品单日销售近百 ... ·  11 小时前  
APPSO  ·  OpenAI 突然公开 o3-mini ... ·  昨天  
小众软件  ·  本地不联网安装 Windows ... ·  3 天前  
小众软件  ·  RMVA 在 Steam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文经济课堂

徐瑾:学习经济,理解个人和国家命运

人文经济课堂  · 公众号  ·  · 2020-11-15 12:22

正文

作者:徐瑾

书号:ISBN 978-7-5207-1623-9

定价:59.00元

2020年11月出版


通过经济,理解个人和国家命运


近代以来,与经济嵌入到社会关系相反,社会关系被嵌入经济体系之中了。

——匈牙利政治经济学家  卡尔·波兰尼


1 .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你应该常听到这些名词吧,从贸易战到人民币贬值,从钱荒到股灾再到金融危机,从公司裁员到企业过冬甚至银行爆雷,等等,更不用说,你熟悉的学区房、房产税和阶层固化。


这些词你是不是经常听到却感到似懂非懂,好像雾里看花。有一句流行语说,今年是最困难的一年,同时也是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你是感到了迷茫、恐惧,还是无知无觉?


别担心,不是你一个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甚至学了经济学,也并不等于懂经济。


我是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关注中国经济超过了十年。这些年我写了上千篇财经专栏,七八本书,无论是在“徐瑾经济人”公号和社群发布的文章,还是在得到讲的“经济学大师30讲”,都是在不断地积累之中完成的。


所有的目的都在于一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一个问题:经济正在发生什么,未来会发生什么。普及经济常识,让大家明白看经济,这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热情。


很多人看不懂经济,关键是因为没有经过系统学习。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希望给大家更多系统化的方法,这也是本书诞生的直接原因。这本书的同名课程,推出当月就进入全国知识付费30强,经济类4强。


2 . 为什么你应该懂中国经济?


因为工作我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工作看起来很高大上,工作和经济直接有关,如经济学家、分析师、企业家、财经官员、创业者等。当然,更多人看起来和经济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公务员、白领、程序员、学生和老师。


有的朋友,甚至会有点骄傲地告诉我,“我一辈子,都没和经济打过交道”。在他们看来,经济好像是些喜欢算计、热爱赚钱的人才关心的。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深深感到,不少人对于经济的认知,是何等错误。


只要你生活在市场之中,你就在和经济打交道,从工作收入到买房置车,从孩子入学到老人看病。


漠视经济,在现代社会中就相当于把自己暴露在很大的风险之中。一旦经济有风吹草动,最受伤的,还是我们这些普通人。


经济,在古希腊语中,意味着管理家庭;在中文世界,则意味着经世济民。只要你身在市场,和别人发生联系,你就是自己的经济学家。因此,每个人都有必要了解一些经济知识。


了解经济,不是为了炫耀智力,也不仅仅是为了投资才关心。对于每个人来说,经济都是一种常识,提供了对于时代的格局感。


3. 学经济,你需要有系统框架


生活中常常会聊到一些经济问题,其中不乏有趣的现象。一方面,不少人会热衷于讨论房价到底怎么样,比特币能不能买,买什么股票、基金……另一方面,他们看起来很忙,一有风吹草动就到处打探,问别人怎么看。但这种努力,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事实上是很廉价的,因为他们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分析。


这就是人性,一方面关心鼻子尖上的小事;另一方面,又往往忽略稍微长远点的重要事。这种思维,急功近利,一不小心,就会成为“韭菜”。一旦宏观大环境不好,随时可能遭遇各种风险,比如投资回报锐减,甚至会被裁员。


4. 梳理中国经济的脉络:多重转型


可见努力的前提,是努力的方向正确。学经济,需要有正确的框架。你可以逃避学习,但是,你没法逃避你选择逃避学习的结果。


文学家巴尔扎克断言,小说是民族的秘史。那么经济则可能是理解命运的秘密钥匙——不仅是国家的命运,也是个人的命运。


即便如此,很多经济学专业的人,还是看不懂经济。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也理解这背后的迷茫与不安。原因在哪里?因为方法不对,没有系统性。你需要的,不是理论的模型或者杂乱的知识点,甚至不是智力上的优越感,而是对于现实的理解力。


只有系统的框架,才能帮你理解现实。你需要洞察一个真相,即经济是一个整体系统,需要从更高的角度来观察。这就像爬山,当你在山脚或者半山腰时,是没法看清楚山的全貌的。只有在接近山顶时,你才会看到完整、壮丽的景观。


经济也一样,如果我们用每天每周的新闻和数据去看经济,往往觉得纷繁复杂,难以把握;当站得更高,从时代的高度去透视中国经济时,你就能梳理出现象背后的脉络。


回望过去四十年,有什么经验?中国经济表现着实耀目:连续多年两位数的GDP数字增长,跻身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切令世界瞩目,被称为中国奇迹,甚至还能听到中美两国共同治理世界等说法。


2020年到了,在之前不少机构的预测中,这一年中国经济应该超越美国。在现实中,如你我所见,这一场景并没有出现。不仅如此,关于中国经济的走向,也引发很多担心。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并非没有隐忧与代价。比如高房价、养老、看病、求学等问题,引发许多焦虑。


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经济的增长,如何重塑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


为什么如此之多的挑战与悖论,能在中国并存?


经济学如何解释中国奇迹?未来中国何去何从?


个人如何应对?


……


学术界的解释很多。无论是张五常的“地方竞争模式”,还是钱颖一的“财政联邦制”,或者秦晖所言的“低人权优势”,再从林毅夫“比较优势”到今日“新结构主义”等。林林总总的理论,每一种都有些道理,但单凭一种,也难以令人信服,所以还是要结合现实和结构变化来看。


对普通人,理解中国经济,难在哪里?我想是在复杂性。因为中国的转型,不仅仅是经济转型,而是一个复杂的多重转型,涉及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不同层次。


5. 一起拆解中国盒子


关于中国经济,我想到一个比方,据说国外有一种小玩意儿,叫中国盒子。我觉得应该就是俄罗斯套娃那一类。


它由好几层组成,打开外面大盒子,里面是个中等盒子,再里面又是小盒子。如是再三,直到打开最小的盒子,才是谜底。


由此,“中国盒子”一词常喻极尽复杂的事,而现实中的诸多中国经济问题,也如同中国盒子一般迷雾重重。台湾政坛有“揭弊”大王之称的邱毅,就曾将自己揭露能力超强的原因归结为——自己是研究大陆经济的专业出身。


诚然,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是人类历史的一场伟大实验,涉及十四亿人的生存与发展,没有人可以袖手旁观。说起中国经济全貌,恐怕难以一言道尽。多年以来,我试图从不同角度思考与回答,我的上千专栏以及七八本书,只是这一努力的一部分结晶。


中国故事虽然犹如迷宫,但是我并不认为存在人间奇迹。其中,必有符合常识的经济逻辑可以解释。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曾和哈耶克同年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曾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实际上,没有纯粹的“经济”问题。

因此,经济可以说不只是与经济人有关,而是关系人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