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网络平台上出现了所谓“举牌”的业务,指的是主播手持写有特定祝福语、表白语或广告信息的牌子,在镜头前进行拍照或录制短视频。
这本是一种创意互动形式,却在逐渐变质,甚至延伸出一些擦边色情的灰色“交易”,而更令人触目惊心的,则是违规“举牌”向未成年群体蔓延。
据南方周末报道,如今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只需花费3-20元不等,就可以指定一名未成年人,在身体的隐私部位写上买主定制的名字或内容。若再加价10-30元,可以获得更多“个性化服务”。
而所谓“个性化服务”,很多都已经涉及软色情。
根据圈内黑话,这可能包括“胸举”“私举”(私密处举牌),要求未成年人穿着暴露,做出挑逗性、性暗示的动作等等。
未成年人涉足擦边“举牌”,和这一群体的心智特点有关。
一方面一些未成年人对网络世界充满好奇,对不良内容缺乏认知;另一方面也因为“举牌”的门槛极低、几乎不需要专业技能,对于一些想牟利的未成年人来说,这就成了一条捷径。
这类网络内容危害不可小觑。一来其制造了大量擦边视频,迎合了部分人阴暗扭曲的心理,也扰乱了整体的互联网生态;
二来对从事“举牌”的未成年人来说,同样会带来伤害。从报道中就能看到,不少未成年人也在这个过程中遭遇骚扰、诈骗、心理创伤,身心健康受到巨大冲击。
事实上,对这类与色情擦边的举牌行为,相关部门的态度是明确的。去年10月,中央网信办通报“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典型处置案例,其中就提到“一些不法分子在短视频平台借‘举牌’拍摄、贩卖淫秽色情制品”等。
而在此次专项行动中,更是累计清理拦截涉未成年人违法不良信息430万余条,处置账号13万余个,关闭下架网站平台2000余个。
但整体上根除色情擦边“举牌”也面临着一些难点,
比如违规“举牌”的认定目前就不够清晰。“举牌”如今已经演变出了诸多的种类,那么在什么部位“举牌”、做出什么动作举止属于“软色情”,事实上就颇需要清晰界定。
从具体案例也能看出,
不少未成年主播也和平台玩起了“猫鼠游戏”,在着装、动作上尽可能规避审核,乃至写上“请审核员看清楚,裙子有穿打底裤”这样的字眼,试图合理地钻空子。这也就容易造成相关内容疏于审核,进而流布网络空间。
相关部门和平台,
不妨就违规“举牌”做出更加清晰的界定
,明确违规内容的处理标准,对软色情内容进行统一清理,不给其留有生存土壤。
平台更要压实主体责任,尤其是针对圈内盛行运用黑话与变体词等规避监管的情形,要提高鉴别能力,用AI等技术手段进行精准识别。
同时建立未成年人内容创作者审核机制,对未成年人账号违规运营等情形做出更加强有力的限制。
另外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从事擦边“举牌”的未成年人,由于年龄较小往往不适用严厉的法律处罚;而且从一些案例中也能看到,不少未成年人长期缺乏家庭关心和必要的性教育、网络素养教育,选择“举牌”只是一种心理问题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