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网
新闻有深度 思想有温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  ·  一座城与344万人的双向奋斗 ·  2 天前  
新华社  ·  3岁,100亿! ·  2 天前  
新华社  ·  夜读|成为一个自信的人,一点也不难 ·  3 天前  
中国新闻周刊  ·  汽车行业淘汰赛,加速到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网

你好,上海外国语大学!

新华网  · 公众号  · 社会  · 2024-12-07 14:21

正文

首先

让我们今天的主角

和大家打个招呼~~


你好

Hello

Bonjour

Привет

Hola

مرحبا

……

多语种魅力

拿捏妥妥的

没办法

她会的实在太多了


坐落于国际大都市上海

以语言为特色

以卓越为追求

今天

对她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


在校园里扫辆共享单车试试

答案马上语音播报揭晓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

庆祝上海外国语大学75周年”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ISU

上外

语通世界 言创未来



“言”行世界


说到上外

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刻板印象”:

“那你英语一定很好吧?”

(封为上外学生被问过次数最多的问题)


而此时
一位不知名路过的SISUer
默默掏出了
自己的英语四六级、专四专八证书“全家福”


当然

这只是“基操”
在这里
最不缺的就是语言课程

不怕学不到,就怕不想学!


法语、日语、德语、
希腊语、阿拉伯语、斯瓦西里语、
波斯语、土耳其语、哈萨克语……
即使是非语言类专业的学生

也能在通识课上
接触各种各样感兴趣的语言


而表面光鲜的背后

SISUer们也是流淌着无尽的辛酸泪

看不懂的复杂文字

练到抽筋的颤音发声

还有不讲道理的阴性阳性和中性

怎么办?

自己选的课和专业,哭着也要学

别问,问就是“痛并快乐着”

即使辛酸,仍然努力

勇敢SISUer,不怕困难

从学习字母,到单词,再到表达

做到“语通”

才能“通向世界”


都说人生是旷野,想去看世界

走进上外才发现

“半天环游世界”不是梦

英伦风情的五教

阿拉伯特色的七教

兼具历史与科技感的

中国第一座世界语言博物馆

还有新成立的区域国别研究大楼

……
在上外

全球之旅走起

而走出校园

上外学子也真实地走向了世界

他们切身体会文化交融

去欧洲学府游学

去中亚田野调查

去拉美感受热情

带领埃及朋友游上海
他们也积极迈向国际舞台

从联合国到奥运会

从学术会议到国际论坛

将语言化为行动

从中国,到世界



“言”创未来


“多语种+”
是上外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校园闲逛

迎面遇到的可能都是

精通两门甚至三门外语的上外学子

以“跨”为特色

不断提升自己的“跨学科、跨文化”能力

他们也追求“互通互联”

努力打破学科壁垒

多元辅修、双学位、微专业
每一种选择都指向新的可能


如果上外有关键词

那一定是“融合”

新闻,传播,金融,管理

法学,教育,国际关系

信息技术,数据架构,人工智能,脑科学……

语言+一切=“王炸”


不仅有最新成立的中文学院、语言科学研究院

还有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中东研究所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丝路战略研究所

脑机协同信息行为重点实验室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应用实验室

智能口笔译联合实验室

……

推动各学科与语言的深度融合
上外一直在路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在今年火爆出圈的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背后

也是上外学者作为中埃联合考古队成员

远赴埃及考古现场解锁萨卡拉的秘密

用数字人文赋能科技考古


学术之外

实习实践也安排得明明白白


上外
是全球首批与联合国总部及各分支机构

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

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的高校

是“中国—阿拉伯国家大学联盟交流机制”

中方秘书处单位

还先后加入亚非研究国际联盟

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

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等国际学士联盟

……

多元环境的交互碰撞

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

让人不得不赞叹一句

“咱外!还是太全面了”



“言”为心声


2024年

既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成立75周年

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上外与新中国同龄

也一直与祖国同行


1949年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身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

在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同志倡导下宣布成立

第一代上外人

在新中国的缔造中应运而生



1949年12月3日
一个人以自己名字的署名落款
在《解放日报》上刊登了一则招生广告
为上外成功招收到了第一期学员
他就是上外创校党委书记、校长
著名的俄语翻译家 姜椿芳

他不仅编写了最早的俄文教材
甚至还能将俄语与上海话直接互译
组织编纂了
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
填补了中国在这类大型工具书上的空白
被誉为“中国大百科之父”

姜椿芳先生
在首届开学典礼上曾指出:

“学校是一所革命的学校

是为人民的生活幸福服务

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学校”


高尔基名著《在人间》大家都很熟悉
但你知道是谁
将它 首次译介到中国 的吗?
她就是新中国俄语教育的开创者之一
著名外语教育家、翻译家 王季愚

1984年

在上外建校35周年的校庆大会上

从“多语种”到“多学科”的转型

第一次

由时任校长 胡孟浩 提出

国际新闻、国际贸易、对外汉语……

在外语类高校中创设

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

上外走在时代前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