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香港国际矿业协会
香港国际矿业协会成立于亚洲金融枢纽-香港。协会致力于为会员提供矿业项目交流合作的机会,通过召集各种知识讲演、人脉交流会议及实地考察活动加深了东西方文化及各国间经商模式和地理差异的理解,为国际矿业建立一个资金、项目及人才的服务平台,提升中国矿业公司在全球的知名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旅游报  ·  逐梦亚冬,黑龙江冰雪游新亮点多多 ·  6 天前  
KLOOK客路旅行  ·  圣诞预告!东京哈利波特1:1还原雪中霍格沃茨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香港国际矿业协会

百年铜价一图尽览

香港国际矿业协会  · 公众号  ·  · 2017-07-16 09:50

正文

铜作为最主要的大宗商品之一,商品属性突出,也就是说它的价格受供需关系影响很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同时,铜价走势与宏观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可以说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因此也被称为“铜博士”。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一百年来铜价究竟经历了些什么。

百年系列第二弹,左右滑动图片观看:

来源:World Bank Databank,中国银行

1916-1945——战火中混沌的初级阶段

世界经历了一战、二战,经济重心由英国向美国逐渐转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铜作为重要战略物资,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一战开始前,世界铜产量刚刚突破100万吨,二战结束时,世界铜产量已达到500万吨以上。而整体铜价则处于300-500美元/吨区间的低迷阶段。

1946-1972——战后重建开启的繁荣

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战后重建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令全球铜产量和需求双双增长。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经济驶入快车道,从60年代起大量进口矿石和煤炭等原材料,对国际市场形成影响。这一时期世界铜产量增长率一度达到10%以上,旺盛的需求基本上消化了供应增量,铜价平稳增长。此外,1964年以及1967-1968年,主要生产国分别爆发了两次长时间铜矿罢工运动,刺激铜价两次冲高,最高曾逼近2000美元/吨。

1973-1986——石油危机前后两起两落

1973年,铜业卡特尔CIPEC抬高铜价以及罢工事件引发市场对供应短缺的担忧,铜价的第一个小高峰出现。然而,随着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也是当时铜的主要消费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三年内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铜价猛跌并且持续疲软。

经过5年多的休整,铜需求逐步恢复,铜价出现与1973年比肩的第二个小高峰。可惜,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叠加两伊战争,西方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铜价重走老路,回吐此前全部涨幅。

1987-1995——发达国家增长的欢宴

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西欧、美国轮番登场,经济扩张迅速,对铜的需求快速增长,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1987年1月铜价仅为1346美元/吨,到了1987年12月,铜价已涨至2868美元,翻了一倍不止,此后的8年中铜价一直保持在2000美元以上的水平,并曾在1988年底刷新历史高点至3498美元/吨。

1988年前后日本经济空前繁荣,年均GDP增速超过6%,甚至有人觉得赶超美国也不是事。机械、电子、电器、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美国市场上20%的半导体器件,30%以上的汽车,50%以上的机床以及绝大部分消费类电子产品都来自日本。

1991年末,苏联解体,大量东欧人口涌入西欧,产生大量住房需求,刺激建筑业的发展,铜的需求稳定增长。与此同时,计算机产业兴起并快速发展。1993年克林顿上台后,美国推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工程计划,加上美元连续降息,经济持续繁荣,电讯行业发展迅猛,铜价迎来这一时期第二个高峰。

1996-2002——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1996年5月,三井期铜事件爆发,三井住友银行交易员滨中泰男无视全球经济即将衰退的大势,在现货市场大量囤积铜制造虚假需求,意图操纵市场拉高期货价格。怎奈一山还有一山高,金融大鳄索罗斯洞悉了铜价与供需基本面的背离,联合基金、矿业两家巨头,与三井住友银行唱起了反调,最终导致滨中泰男一败涂地,铜价在短短34个交易日跌去30%多。

祸不单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东南亚国家经济严重衰退,亚洲四小龙失去了往日光彩,对铜的需求大幅减少,铜价再次暴跌,并在随后的5年中一蹶不振。90年代后期,全球铜开采投资大幅下降,产能增长几乎停滞,这也为接下来的大牛市埋下了伏笔。

2003-2016——波澜壮阔的新世纪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随着时间迈入21世纪,中国成为铜需求第一大国,铜价由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转向中国主导。2003年前后开始,中国经济强势崛起,城镇化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旺盛,电子通讯和汽车制造业蓬勃发展,经济增速连续保持高位,铜的需求量随之水涨船高。这一时期中国铜产量和进口量双双大涨,成为世界铜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力量。2004年起,铜的显性库存在中国需求的推动下快速下降,加上美元处于贬值通道,铜价上涨效果被放大。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实体经济遭遇重创,铜价受此拖累发生瀑布式暴跌,5个月内就损失了5年来的涨幅。2010年,欧债危机接踵而至。铜价反而绝处逢生,这要感谢各国央行纷纷放水,实行量化宽松,例如美国、欧洲的QE,中国的“四万亿”财政刺激政策。随着大量资金涌入,投资需求驱动铜价再次飙升,在2011年达到历史峰值。

2012年美国结束QE,中国“四万亿”刺激政策影响减退,央行对流动性的释放更趋向精确灌溉,而全球大部分经济体仍处在缓慢复苏中,铜的投资需求明显回落。由于前期铜价高企时,矿山和炼厂受利润驱使大量投资开发,2013-205年,这部分产能集中释放,造成铜库存下降缓慢,铜供需格局转向供应过剩,铜价再次大跌。

2016年四季度,铜价迎来转机,放量上涨。一方面,美元再次加息,并给出今后将加快加息步伐的暗示,市场对通胀预期上升;另一方面,铜矿供应放缓,去库存初见成效。2017年铜价重心整体上移,根据铜的周期性表现,虽然目前需求端仍然缺乏亮点,但是也许一个新的周期正在酝酿之中。

获取更多大宗商品市场资讯,紧跟市场动态,关注中行大宗商品交易